我的电影清单 1/09/2006 00:03
有看过以下电影的吗?推荐一下。

1。独自等待
2。神话
3。世界
4。榴莲飘飘
5。In America
6。面子(Saving Face)
7。晚娘
8。燕尾蝶
9。牛棚
10。七剑
11。象鸡毛一样飞
12。绿茶
13。美丽人生
14。向左走,向右走
15。咖啡时光
16。无间道
17。歌剧魅影
18。漫长婚约
19。Closer
20。蜜桃成熟时
21。诱惑
22。昨天
23。Finding Neverland
24。天罗地网
25。那时花开
26。Sleeping with the enemy
27。Legally Blonde 2
28。天使在人间
29。抢钱袋鼠
30。色即是空
31。特洛伊木马
32。King Authur
33。Two Brothers
34。Aviator
35。芳芳
36。苏州河
37。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38。2003 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

Angela’s Ashes
Double Diamond 1/02/2006 22:14
今天滑雪第一次下了double diamond黑道。
这个雪季的目标又提前完成了。

Laughing
灵感 11/07/2005 17:17
今天好像突然有些灵感。

我在读了“谈谈莫泊桑的《项链》”(http://shenghuonet.com/phpBB2/viewtopic.php3?t=11546)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难把对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表达出来,不知道是为什么。

今天突然想到,也许有两个原因吧。一个是,怕同情错了对象。比如说读了马加爵的故事后同情马加爵(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106119)。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当心误解。困扰我的就是当心误解这一条,因为如果有人同情我的话(无论我是什么情况),我一定谢谢人家。为什么我可以接受别人的同情却怕说出对别人的同情而招误解呢?

我想起这大概是以前读到过那种“我不需要同情”或“把你的同情收回去”这类的文章。进一步的思考我发现,我之所以可以接受别人的同情,是我可以认可别人说我是弱者(可能我并不真是他说的,或我是,所以我认同他说的,这也没什么);而别人不能接受我说他是弱者,很可能认为这是对他的歧视。我如果想表达,要先弄清楚对方会不会误解,那就象遇到一个跌到的人,你想去扶他却耽心被误解是推他一样,我想十有八九会因为犹豫而放弃。

现在的问题是,同情和怜悯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能正常表达十分必要。

看来想表达对别人的同情怜悯,先要普遍消除对弱者的歧视。可是对弱者的歧视,现实中又如何消除呢?或者说,对弱者的歧视是如何产生的?
电影 11/01/2005 01:10
连着看了几部中文片,
<小城之春>不错,象舞台剧,就是节奏太慢。
<人鬼情>是少见的好片。可以与《霸王别姬》相比较。它没有霸王别姬那么沉重,《霸王别姬》是男人演女人,<人鬼情>是女人演男人(大概是女导演的缘故吧)。都跟京剧有关。这是两部改变我对京剧看法的电影。
<十七岁的单车> 值得一看,把teenage的血气方刚写的很好。“Emotionally Satisfying”,这个评价很恰当。推荐给所有男士,有儿子的妈妈,和希望将来有儿子的女士。也推荐给对teenage很了解的人。电影是PG13。teenage看需要父母讲解。

上次看的电影:
《Dr. Strange Love》推荐给所有军事爱好者。很值得一看。
《小裁缝》是好片子,四川人一定要看。也推荐给文学爱好者。风景很美。
《你那边几点》故事不精彩,但很独特,不同于一般电影故事。
怎么都这么巧? 10/26/2005 23:21
前几天一个同事说他的邻居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
昨天又有个同事要陪他妹妹下个月到中国领养一个孩子,要我教他几句中文;
今天邻居一对俄国夫妇连Xinggang在哪都还不太清楚,已经定了去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船票。到中国入境的地方是Xinggang(好在我知道这是天津的新港),在北京住Gloria Plaza Hotel(我也不知道这是北京哪家旅馆了)。

想列个20-30个最简单实用的中文字清单,教他们说点中文。有人有经验吗?
我现在想到的几个字:
how much: duo shao
where is ...: ... zai na li
how are you: ni hao


有认识在北京学俄语的吗?
白色巨塔 10/05/2005 21:37
我以前说过医生是特殊的行业,这部关于医生的电视剧,还真一下就把我吸引了。
也推荐给这的其他人。
Taste of Boston 9/18/2005 01:28
SG找好吃的


Foods


Steak House




Ice Cream 2


Ice Cream 1


Beef tarayaki


SG的芒果味的ice cream


奶牛


免费按摩


在这找到$500,决定捐掉$**.00




美女


Boozah是什么?


现场名厨教如何做菜,做完立刻吃


这是什么salsa舞?


第一次吃有点辣的烤肉


Barrett's Haunted Mansion


好像这是唯一的中餐


免费的意大利茶


Italian Ice


免费饮料


杂耍


kid


SG与酒


美女和酒


WAAF 107.3FM美女签名日历2


WAAF 107.3FM美女签名日历1


音乐会


小孩转圈:下载 http://d38.yousendit.com/D/1TEVXR3SL5O4810UJPUK5D0B30/MVI_3280.AVI
http://club.backchina.com/book/threadnav198680-1-10.html

http ://shenghuonet.com/phpBB2/viewtopic.php3?t=9755 (deleted)

啊哈,生活网开始有情色小说了。这么迷惑人的小说,要贴上“少儿不宜”吧?

说心里话,写得真不错。小说可是集中了网恋,一夜情(第二天早上和一夜情没区别吧?),婚外恋,无爱婚姻于“我”一身。它描述了“我”很独特的个人经历,一种带有悲剧和挫折,精心设计的,有点故意迷惑人的“精彩”经历。

我不太同意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反面教材”这种说法。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的这种文学作品,多数都有点“娱乐”的特点,或者是极个性化的,并不带有普遍性。而作“教材”,无论正反,都需要有点普遍性。换句话说,可以很欣赏它,但不会,也不能在真正的生活中深陷在它的情节和观点中。今天的世界,文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成为“教材”和“模范”了(个人观点),但它仍可以是很好的作品。就象电脑游戏一样,你一定要分清那是虚幻,很精彩,可以玩,但不是现实。我个人觉得,作品如果能给我些好的启发,就很不错了。

这篇小说里除了思连和君君,都是和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甚至思连也可以说是这样。佩凌和丁慕江,这两个男人,把婚姻当工具,好像被视为理所当然,让人又一次想起婚姻到底是什么。“我”一开始并不打算和深爱“我”的思连继续发展(小说没给太多的理由),但寻求自己真爱的过程,却是一次成为一夜情,一次成为别人的婚外恋,最后跟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人结婚,不能不说是悲剧性的个人经历。

小说里的“我”,是很自我的人,自我到对自己不爱的思连,毫不可惜的放弃;对“我”爱的佩凌,几乎是受骗和“强奸”都不在乎;而跟自己爱的丁慕江,还选择生下孩子;而为自己逃避现实,也可以和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林宇扬结婚。

但我还是肯定小说里的“我”,毕竟有自我还是比没自我强。因为有自我(注意不同于自私,更多是指个人人格的完整),才不会思连和别人结婚也不会后悔,嫉妒;佩凌和丁慕江的“欺骗”,如果没有自我的话,可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至少“我”可以争取让丁慕江离婚;也是有自我,才会选择生不是丈夫的孩子(这不是很坏的事,“我”选择要这孩子,将来也会很爱这孩子);而且,我相信,即使将来“我”再遇到不顺的事,比如林宇扬知道了真情,跟“我”离婚,“我”也是会处理好。从这个角度讲, wojian说得对,爱了,就值了。

如果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说,大概都会怀疑佩凌和丁慕江,认为不值得生下孩子。你由此可以看得出来,从不同的人和角度看,有多大的不同。

作为成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能分清这种内容,至少你会有感到迷惑的地方。但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她可能把它当作“圣经”,从此以它为标准和模范,那可就毁了别人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要贴上“少儿不宜”,如果以电影的分类,至少是R级。
生活中的小惊异 9/09/2005 00:18
一位私人关系不算密切的朋友作爸爸了,刚祝贺完才知道他还没结婚。惊异一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我所有认识的人当中第二个未婚生子的。
夏季的结束 9/05/2005 00:14
繁忙短暂的波士顿夏季就快结束了。这个夏季游泳很多,其它活动都没顾得上,昨天游了大约3公里。

本来这个夏天是个很好的结束,但这周末却被陈何的悲剧所困扰。如果网上写的都是真的,有太多的问题:

-- 最困扰我的是:外人能帮他们吗?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帮助,还是可能帮助成功的?同学对他们的帮助也是不少的,从外人帮助的角度,问题在哪里?如果能帮,如何帮呢?显然他们的同学朋友的帮忙没达到目标。
-- 当然不能为凶手辩解,即使何磊没有尽全心爱陈,也不能成为杀人的借口,不是吗?但陈受的气如何办?
-- 何磊是好丈夫吗?如果不是,陈为什么不离开?不是的话,第一次被伤害后所做的一切,是用同情和可怜能解释的吗?如果是,为何连妻子的心理都不知道?
-- 陈的心理健全吗?健全如何会谋杀?不健全,问题在哪里呢?她杀人是因为有怨气,还是一时头脑发热,脾气暴躁?
-- 何磊在最后帮陈的做法,可不可取?包括帮陈掩盖第一次伤害,站在陈的一边,不离婚,并和陈继续住在一起。如果可取,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不可取,又如何知道陈通过此事吸取教训变好了?
-- 陈何的悲剧不能说没有先兆,包括经常吵架;可是他们也有很好的时候。一般认为婚姻总是有冲突的,那这些先兆到什么时候该警惕?
Nikerson公园是比较理想的野营地。营区安排很好,树木高耸云霄。

特别好的是它的湖,清澈见底。见到底的地方,人不一定能踩到底。浅水全是沙,
走过去,也少见水里泛起黄颜色。

游泳,划船,个个都玩得不亦乐呼。

晚上,campers和部分day trippers晚餐。菜单:
馄饨 ,白斩鸡 ,粉蒸肉 ,凉粉 ,女人豆浆 ,男女鸡汤面 ,烤肉 ,皮蛋瘦肉粥,罗汉斋,五香米饭,五香牛肉,卤鸡蛋,烧鸡,炸鱼,罐头鱼,一些蔬菜等。

吃饱了,音乐一响,有人欢快跳舞。
camping dance


等大家跳得有点累了,BOM把吉他抱过来了。这篝火晚会就开始了。

BOM的吉他,迷住了男女所有人,可称之为星月为之增辉,草木为之动情。什么?
我瞎说?我这有故事为证。

话说Cape Cod树上一灵树枝,听了BOM的演奏,恨自己不能变成仙女下凡,
一时间断枝气绝身亡,从树上落了下来。这若是普通树枝,落到地上,无声无
息,你我当然是无法知道了。可这有灵的树枝,掉下来,不偏不倚,砸在唯一
一位光头帅哥的光头上,你说我还能不知道吗?请看照片为证(黑点为伤口):
head


一起歌唱:


迷倒众多MM:


BOM的吉他,还有口琴加口哨,还有诗歌朗诵,让大家如醉如痴。当下就有
day tripper表示,宁可睡在车里,也不回博士顿了。哥哥听了更是激动,立刻
就表示要把从bysea那借来的五星豪华级大帐篷让出来,自己睡猫耳洞式小篷。

如果有想重温当时的时光,当天去的(day trippers也可以)可跟我联系。
BOM已经同意可以和去的人共享。还有制成VCD/DVD的打算。

晚上有人睡不着觉。

第二天,晨泳者早早就起来看日出了。

吃饱早饭,拔营,又到湖里游泳,划船,分组打规则比球技变化快的“水球”,
个个都玩痛快了,才到Lobster Pound吃龙虾。打道回府。
July 4th fireworks 7/05/2005 23:54

















美国《时代周刊》描写的徐静蕾。真想不出她吐着烟圈是什么样。不知道有没有
照片?
以下转自最新出版时代周刊:“中国的新革命”: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30962
===============================================

她吐着烟圈,一副漂亮女人特有的厌世表情。徐静蕾宣称,她厌烦了东方的神秘气氛,厌烦了风花雪月和故弄玄虚的中国功夫。这有些讽刺意味,因为这位31岁的电影导演身材纤细,容貌清秀,非常适合扮演名字叫“梅花”之类的女子。

但是,徐静蕾不想给自己定型,她有更大的雄心壮志。她已经从崭露头角的年轻电影演员成长为多才多艺的电影人,并在去年的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她说:“我要向人们证明,中国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有人说东方人保守、神秘,但我们也唱歌跳舞,和其他人一样有七情六欲。”

从徐静蕾的观点大概可以了解处于后意识形态阶段的中国。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个国家最令人惊讶的是,在新兴中产阶级消费者涌向大型购物中心之际,它认为这很正常。

徐静蕾目前是新一代中国电影制片人的宠儿,她可能总有一天会成为张艺谋等老牌导演的继承人。张艺谋帮助把中国电影介绍给全球观众,先是表演精彩的政治寓言,然后是气势雄伟的武术剧作。而徐静蕾在蓬勃发展的中国长大,是工厂业主的女儿,她关注的是自己知道和感觉到的事物。在2002年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中,她剖析了当代中国城市中颠倒的儒家等级制度,并在其中扮演女主角。去年,她拍摄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取材于一部奥地利小说,以饱受战争蹂躏的旧中国为背景,对单恋的普遍性进行了思考。她说,我们这一代人更关注内心感受。政治等大问题是老一代人关心的事。

徐静蕾避免涉及政治主题并不意味着她满足于拍摄老套的男孩遇见女孩的喜剧电影,这种电影目前是中国电影的主流。她近期的两个拍摄计划将涉及严肃的主题。一个是以唐朝为题材的电影,她说这部电影将证明“宫廷生活和市井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另一个将审视“9?11”事件后的美国。她说:“我希望不仅得到中国人的认可,我认为美国人也会有兴趣了解一个中国女孩对事物的看法。”即使这个女孩不穿刺绣的丝绸服装,也不展示中国功夫。
周末电影 6/26/2005 16:48
看了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和《早恋》。

《心急》这部电影,有点不知道该如何说。我把它叫做“荒诞的现实喜剧”吧。之所以
要用“荒诞”来形容,原因有二。一是将悲剧的内容,用调侃的方式来表现;二是为
“树立”刘好这位大好人形象,可以不管人的基本情绪反映。把它叫喜剧,是因为它改
变了小说悲剧的结局。

刘好这个大好人,用自己拉三轮的几乎全部收入去救一位陌生女人,还是可以说得过去
的。但他在新婚之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新婚妻子贺文兰才告诉他,她遭人强暴,他
居然毫无被欺骗的感觉,而且还知道会有孩子,说孩子想生下来,就当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他想到了贺文兰被强暴而怀孕,贺跟他结婚,就有利用他掩盖这件事的目的,而刘
却没有丝毫被欺骗的感觉,他是傻子?还是神?或许你认为刘好爱她太深,如果是如此,
他不考虑报警?也不为贺受到的污辱感到难过?如果是这几样情感都有,他当时一定
是说不出话来。或许还有种解释,就是他因为条件不好不得不接受贺文兰的一切,他
没有选择。可即使没有选择,他总有情绪反映,有基本的人格啊。

贺文兰也“荒诞”。她自己遭强暴,却要生下“无辜”的孩子?在中国的一胎政策下,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代价?如果她那么怜悯这个孩子,后来跟“野狼”离家出走,生活
好了,却不带走孩子?是她经历苦难就变得连孩子都不要了?还是作者,编剧和导演
可以随意编造人物?

刘小好更荒诞。刘好从他出生到养大,刘好心里也接受他为自己的孩子(不承认
只是为相亲暂时的权益之计),居然在这种长期的从出生开始的实际父子关系中,
刘小好不会叫刘好“爸爸”?!刘小好年龄也就8,9岁,却比成人还理解成人。

整个片子,看不出和标题有什么关系,小说用《婚姻穴位》还好些。

如果把它看成“娱乐”片,它是笑过后让人有点惭愧的电影。如果是想要观众看完
有说不出话来的感觉,它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早恋》是部不错的片子。它把18岁的年轻人的早恋爱情写得至深至诚,尽管刚刚
成年,早恋的结果带给两人许多生活的磨难,将来也未必光明,两人还是在摇晃当中
走过艰难的一段人生。结果却让更多的人,包括父母和整个社会更多的思考。
影片感人但不娇情。不足的是香港电影的通病:配音效果不够好。

个人意见:宁可《早恋》,也不要《心急》。
Boston 375 6/26/2005 12:51
飞不起来的热气球


乐队



BASS


快乐的鼓手



Free Icecream
游泳 5/29/2005 22:37
第一次遇到:室外闪电,室内游泳池不能游泳!
电影《我和爸爸》 5/23/2005 23:14
电影《我和爸爸》

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这部片子定为喜剧?它没有可让人笑的地方。

剧情很简单,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失去母亲后不得不跟不熟悉的父亲老鱼生活。
而父亲却是十分“另类”,他是社会小混混,有钱,开酒吧,拉皮条,赌博,而且
也不避晦女儿去声色场所。另一方面,他象其他父亲一样,很爱自己的女儿小鱼,
女儿的要求都满足。你在父亲身上看不到“严”,也看不到“威”。一句话,他不是
传统的父亲。

父女俩关系也很不错。父亲愿为女儿做一切,女儿跟父亲也没什么很大的矛盾和
冲突。女儿有了困难,父亲总是鼎立相助。说是相依为命也不过分。不过,不同
于以前的电影的地方是,两人的内心还是相隔甚远。女儿不希望父亲去干违法的
事,不希望父亲因此再次离开她;父亲却依然偷偷去,并欺骗女儿。女儿明明知
道父亲偷偷去了,也并不阻拦,似乎父亲的行为,于己无关;父亲由此病倒,女儿
又耐心照顾。最终,父亲的病使得两人无法交流,到父亲最后去世,女儿也并不
知道父亲对于和母亲葬在一起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影片要表现的,就是人的复杂。只要是一个心态正常的父亲,即使其社会行为有
出格的地方,但他仍可以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仍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良好的关
系,跟其他父女的关系也没什么两样,一样可以有亲情存在。这样的父亲形象,
大概在中国的电影里,还是第一个吧。如果比较一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你就知道差别有多大了。同样,女儿也没有因为父亲的“另类”,就拒绝父亲。

影片尤其可贵的是表现父女两人相互尊重的独立人格。

影片最精彩的一段是女儿,女儿的男友,父亲和父亲的女友吃的那顿“定亲饭”。

徐静蕾导演了女儿和父亲关系的电影,也导演了男女爱情关系的电影,下一部,
或许导演一部和小孩关系的电影?
亲眼所见 5/21/2005 22:48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会相信:
一位母亲边开车边给婴儿喂母乳。大概也顾及安全吧,
在波士顿市中心她把车开到人行道上停了下来。停车
位置是公共汽车上下车的地方,公共汽车司机开始还
质问“在干什么?”。母亲解释后,公共汽车司机再不
说什么。
吴国盛教授:科学时代的中国精神重建

主要观点:

中国接受科学的同时,也产生并接受了“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指将科学方法用于
一切领域。比如喝水要科学量化到精确数量,人的能力量化为金钱等),“强”科学
主义给中国造成了危害,但“弱”科学主义是可以接受的;

科学不能被当成一种信仰;

从希腊开始的西方科学追求理性和自由,中国的“科学”追求实用,这是中西方对
科学的最大不同。

中国精神重建以传统中国精神为主,同时要融合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不融合也不行;

中国精神重建很急迫,对重建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有点抱歉,照片处理后不如原来清楚。个别是故意模糊处理的。)

波士顿COMMON:


Project Bread:


出发不久:


Go! Go! Go:


家人孩子 1:


共享音乐:


Cleveland Circle:


家人孩子 2:


这是什么牌的雨衣?


表演:


军人也来了?


雨中同行 Walk together in the rain:


黑衣白帽:


兄弟:


准备下一个10英里:


泥地:


某人的脚 1:


某人的脚 2:


多喝点水吧:


某人的脚 3:


Last 3 miles:


倒着走容易!


CommonWealth:


知道我们有多饿吗?
  1, 2, 3 ... , 11, 12, 13  
[Time : 0.035s | 30 Queries | Memory Usage: 795.24 KB, used cach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