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工资是这些公司最常见工种的工资。
Top-Paying Companies
By Robert Levering and Milton Moskowitz | Fortune – 8 hours ago
1. Southern Ohio Medical Center (医院/医生)
Average total pay: $490,647
For: Physician*
Best companies rank: 36
How did a regional hospital network in the heart of Appalachian Ohio find its way to the top of our list of best paying companies? By offering strong pay to draw talented doctors, with an average salary of close to half a million dollars.
Southern Ohio sweetens the pot by matching employees' 401(k) contributions 100% up to 2% of salary and by offering perks such as its SOMC Adventures, which include New York shopping sprees, Caribbean cruises, visits to Amish country, and dinner trips.
The company also pays generousl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part of a grow-your-own philosophy: Southern Ohio reimburses tuition not only for employees, but also for their family members. Internal candidates always get first dibs on open positions for which they are qualified. The proof is in the personnel: 31 of the hospital's 32 directors rose up from hourly staff positions.
2. Bingham McCutchen (律师)
Average total pay: $228,851
For: Associate*
Best companies rank: 30
Bring your friends to Bingham McCutchen. If landing a job with top pay isn't enough, the law firm's employees can collect up to $25,000 for helping colleagues get jobs there too.
Bingham's bonus bonanza rolls on. Early last year, the firm gave its associate attorneys merit pay between $7,500 and $35,000. A few months later, the firm handed out a special Spring Bonus of between $2,500 and $20,000. In 2010, Bingham paid out $9 million in associate bonuses alone.
For retirement, Bingham will contribute up to 12.5% of employees' compensation into a money-purchase pension plan. Its employees give plenty back, too. The firm's lawyers performed more than 57,000 hours of pro bono work in 2010. For animal-loving employees and partners, Bingham offers voluntary pet insurance at a group discounted rate.
3. Alston & Bird (律师)
Average total pay: $201,233
For: Associate*
Best companies rank: 24
For employees of Alston & Bird who aren't sure how to manage all that money they're making, the law firm offers quarterly investment seminars. Everyone is eligible for a year-end merit bonus and profit-sharing of up to 7% of salary.
Paralegals and staff are specially feted each year during a week-long celebration with door prizes including roundtrip airline tickets, TVs, and cash. All employees are also eligible to receive a gift from Tiffany & Co. after every five years of service.
A&B also gives out spot bonuses of up to $2,000 for things like a service contribution that significantly impacts the firm. A&B offers 90 days of maternity leave, as well as three weeks off for new dads -- and it reimburses up to $7,000 of adoption costs. Employees looking to give a little back can get 15 hours a year of paid time off for community service.
4. Perkins Coie (律师)
Average total pay: $189,409
For: Associate*
Best companies rank: 58
Health insurance is on the house at Perkins Coie. The law firm pays 100% of medical and dental premiums to full-time employees who work at least 25 hours a week.
The firm regularly provides free breakfast and lunch at a number of its offices. In the off-hours, it sponsors book and softball clubs. Other extras include pet insurance and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for employees'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Perkins is also looking out for its employees for the long haul, kicking 7.3% of team members' salaries into a retirement fund and matching 401(k) contributions up to fifty cents on the dollar up to 6% of salary. Staff employees are eligible to receive up to two months' paid sabbatical leave to do anything they want, except work for pay.
5. EOG Resources (工程师)
Average total pay: $188,663
For: Engineer*
Best companies rank: 72
Talk about pay-dirt. Through its BCFe Awards (that's Billion Cubic Feet Equivalent for the uninitiated), employee divisions of EOG reap big bonuses when they hit key milestones. Pools range from $200,000 to $500,000, up to a possible cumulative payout of $2,450,000 over the productive life of a project at the independent energy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pany.
EOG offers a shockproof retirement plan, matching 401(k) contributions buck-for-buck up to 6% of annual compensation. It also offers a company-funded retirement contribution of up to 9% of annual compensation. All new hires receive 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 (SARs), and all employees are eligible for annual SARs grants as part of their compensation packages.
6. Devon Energy (工程师)
Average total pay: $178,305
For: Engineer*
Best companies rank: 28
With reserves of 2.9 billion barrels of oil -- and more than $6 billion spent 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2011 -- it's unlikely that Devon Energy will be running on empty any time soon.
One of the nation's leading independent oil and natural gas producers, Devon paid its people median bonuses of more than $9,000 in 2010. Through a Super 401(k) program, the company contributes up to 22% of cash compensation (salary plus bonus), depending on the employee's own contribution and tenure.
About half of Devon's employees receive long-term incentives, including restricted stock. Clearly it keeps them happy: Full-time turnover is below 5%. On the charitable side, the company matches 100% of its team members' United Way contributions.
7. Ultimate Software (系统咨询师)
Average total pay: $166,000
For: System Consultant*
Best companies rank: 25
Salespeople aren't the only employees at Ultimate Software to reap immediate rewards for the company's success. Everyone at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payroll software maker gets to take at least one company-subsidized trip every two years -- and take their family members, too.
All new hires receive restricted stock shares, and Ultimate offers a long list of benefits, including long-term disability, vision, dental, tuition reimbursement up to $5,250 per year, and an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that extends to employees' family members.
Paying well is paying off. The company hit its 2010 goal of almost $228 million in revenues with plans to hit the $400 million mark by 2013.
8. Hitachi Data Systems (系统咨询师)
Average total pay: $163,694
For: Sales Support Function/Solutions Consultant*
Best companies rank: 86
Hitachi Data Systems says its company ethos of Hitachi Spirit is "more than a poster on a wall." Its values of fairness, honesty, and integrity include taking care of nearly 2,000 U.S.-based employees as well. In addition to generous pay packages, Hitachi's 401(k) match is up to 6% of salar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m of Hitachi Ltd. offers a Global Incentive Plan that pays out bonuses four times per year -- and everyone in the company is eligible.
Recognition is also a big deal around Hitachi. Through the company website, co-workers can point out each other's achievements, and qualified employees can get prizes like flat-screen TVs. The company gave away more than $2.6 million worth of gifts in 2010. Managers can reward workers with a Night on the Town, which can mean dinner for two or tickets to a sporting event. Those who find their way into Hitachi's Circle of Excellence earn trips to places like Barcelona or the Great Barrier Reef.
9.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管理咨询师)
Average total pay: $154,543
For: Consultant*
Best companies rank: 2
Road-warriors fly the work-friendly skies with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Consultants with a lot to do on long flights can often upgrade to business class on the company dime. That's just one of many perks that add up to a top-notch rewards package. New consultants receive up to $184,800, and as their rapidly expanding responsibilities increase, their compensation follows suit.
BCG spends thousands of dollars to recruit new consultants. It hooks smart candidates with lures such as signing bonuses, a 5% profit sharing retirement fund contribution, no preset limits on sick-leave, three weeks' vacation to start, and a wide range of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he firm's health benefits are generous and require no employee contribution. As one employee noted: "My wife and I recently had our first child, and it was a complicated birth that ran up nearly $200,000 in hospital charges. We paid only $5."
10. Autodesk (系统工程师)
Average total pay: $150,500
For: Software Engineer*
Best companies rank: 52
Autodesk takes pride in its spirit of fairness. There are no executive parking spots, and CEO Carl Bass does not have a door on his office. Last year, when the maker of 3-D design, engineering and entertainment software had to reduce expenses, senior leaders took pay cuts between between 2% and 10%.
All new hires receive stock options, and managers have discretion to award restricted stock shares to anyone who deserves them. After every four years, all employees are awarded six weeks off with full pay, on top of their regular vacation time.
Autodesk also allows employees to take up to six paid days per year to volunteer in their communities. The company gave away more than $1 million in cash and about $1.5 million in software donations in 2010 -- and matched over $200,000 in employee donations.
*Most common salaried job
Top Paying Companies 美国发薪资最慷慨的一些公司 1/21/2012 08:11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zt) 8/20/2010 21:17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婚姻里的磨合就是在吵吵闹闹过后,摸到了彼此的死穴,知道了对方的底线,能够咽下脱口而出的话语,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也或者绕开走。走出家门,外面的风雨已经够多了,小小的家啊,还是要能够让彼此取暖。如果婚姻最终是一场合资经营,那就要核算成本,内耗太大的企业必然破产,男人女人可以企业重组,而孩子却要为破产买单。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对于世俗男女来说,多年后,心还没有被琐碎的生活打磨得粗燥,还能怀着一点儿诗意情怀去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乃是一份幸运。有得人一生也没有经历过激情,就像一颗星球,悬挂在太阳系之外。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管天管地管不住自己的心,这颗心要思念谁,要恨谁,真得不是由自己说了算,所能做的,只是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再多一些时间。因为唯有时间是永恒的,其它的,既便闪亮或灿烂,都是流星划过夜空,或是花开荼靡,虽美得让人心碎,却依然会在繁花似锦过后黯然凋谢。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其实做女人不需要深刻,人生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交给脑子好使的人去探寻。女人不需要与男人争什么名夺什么利,因为他挣来的,最终还是交在女人手里。男人所要的,只是一点儿尊严和骄傲。他可能虚荣,可能会吹牛,那就当他是个吹泡泡的小孩,泡泡虽然会破灭,可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有让人心动的瞬间。男人,只要还有一份对家对孩子的责任心,就还是可爱的。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而这一点尤其让人兴奋,因为还有机会来修正自己。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eatime&MsgID=296895
婚姻里的磨合就是在吵吵闹闹过后,摸到了彼此的死穴,知道了对方的底线,能够咽下脱口而出的话语,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也或者绕开走。走出家门,外面的风雨已经够多了,小小的家啊,还是要能够让彼此取暖。如果婚姻最终是一场合资经营,那就要核算成本,内耗太大的企业必然破产,男人女人可以企业重组,而孩子却要为破产买单。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对于世俗男女来说,多年后,心还没有被琐碎的生活打磨得粗燥,还能怀着一点儿诗意情怀去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乃是一份幸运。有得人一生也没有经历过激情,就像一颗星球,悬挂在太阳系之外。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管天管地管不住自己的心,这颗心要思念谁,要恨谁,真得不是由自己说了算,所能做的,只是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再多一些时间。因为唯有时间是永恒的,其它的,既便闪亮或灿烂,都是流星划过夜空,或是花开荼靡,虽美得让人心碎,却依然会在繁花似锦过后黯然凋谢。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其实做女人不需要深刻,人生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交给脑子好使的人去探寻。女人不需要与男人争什么名夺什么利,因为他挣来的,最终还是交在女人手里。男人所要的,只是一点儿尊严和骄傲。他可能虚荣,可能会吹牛,那就当他是个吹泡泡的小孩,泡泡虽然会破灭,可在阳光的照耀下,也有让人心动的瞬间。男人,只要还有一份对家对孩子的责任心,就还是可爱的。
三十五岁后才明白,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而这一点尤其让人兴奋,因为还有机会来修正自己。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eatime&MsgID=296895
Personality Set for Life By 1st Grade, Study Suggests 8/08/2010 16:04
Personality Set for Life By 1st Grade, Study Suggests
zt
Our personalities stay pretty much the same throughout our lives, from our early childhood years to after we're over the hill,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The results show personality traits observed in children as young as first graders are a strong predictor of adult behavior.
"We remain recognizably the same person," said study author Christopher Nave,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This speaks to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because it does follow us wherever we go across time and contexts."
The study will be published in an upcoming issue of the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Tracking personalities
Using data from a 1960s study of approximately 2,400 ethnically diverse schoolchildren (grades 1 - 6) in Hawaii, researchers compared teacher personality ratings of the students with videotaped interviews of 144 of those individuals 40 years later.
They examined four personality attributes - talkativeness (called verbal fluency), adaptability (cope well with new situations), impulsiveness and self-minimizing behavior (essentially being humble to the point of minimizing one's importance).
Among the findings:
Talkative youngsters tended to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speak fluently, try to control situations, and exhibit a high degree of intelligence as adults. Children who rated low in verbal fluency were observed as adults to seek advice, give up when faced with obstacles, and exhibit an awkward interpersonal style.
Children rated as highly adaptable tended, as middle-age adults, to behave cheerfully, speak fluently and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Those who rated low in adaptability as children were observed as adults to say negative things about themselves, seek advice and exhibit an awkward interpersonal style.
Students rated as impulsive were inclined to speak loudly, display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and be talkative as adults. Less impulsive kids tended to be fearful or timid, kept others at a distance and expressed insecurity as adults.
Children characterized as self-minimizing were likely to express guilt, seek reassurance, say negative things about themselves and express insecurity as adults. Those who were ranked low on a self-minimizing scale tended to speak loudly,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and exhibit condescending behavior as adults.
Changing personalit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while our personalities can change, it's not an easy undertaking.
Personality is "a part of us, a part of our biology," Nave said. "Life events still influence our behaviors, yet we must acknowledge the power of personality in understanding future behavior as well."
Future resear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how personality is related to behavior as well as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we may be able to change our personality," Nave said.
http://news.yahoo.com/s/livescience/20100806/sc_livescience/personalitysetforlifeby1stgradestudysuggests
zt
Our personalities stay pretty much the same throughout our lives, from our early childhood years to after we're over the hill,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The results show personality traits observed in children as young as first graders are a strong predictor of adult behavior.
"We remain recognizably the same person," said study author Christopher Nave,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This speaks to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because it does follow us wherever we go across time and contexts."
The study will be published in an upcoming issue of the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Tracking personalities
Using data from a 1960s study of approximately 2,400 ethnically diverse schoolchildren (grades 1 - 6) in Hawaii, researchers compared teacher personality ratings of the students with videotaped interviews of 144 of those individuals 40 years later.
They examined four personality attributes - talkativeness (called verbal fluency), adaptability (cope well with new situations), impulsiveness and self-minimizing behavior (essentially being humble to the point of minimizing one's importance).
Among the findings:
Talkative youngsters tended to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speak fluently, try to control situations, and exhibit a high degree of intelligence as adults. Children who rated low in verbal fluency were observed as adults to seek advice, give up when faced with obstacles, and exhibit an awkward interpersonal style.
Children rated as highly adaptable tended, as middle-age adults, to behave cheerfully, speak fluently and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Those who rated low in adaptability as children were observed as adults to say negative things about themselves, seek advice and exhibit an awkward interpersonal style.
Students rated as impulsive were inclined to speak loudly, display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and be talkative as adults. Less impulsive kids tended to be fearful or timid, kept others at a distance and expressed insecurity as adults.
Children characterized as self-minimizing were likely to express guilt, seek reassurance, say negative things about themselves and express insecurity as adults. Those who were ranked low on a self-minimizing scale tended to speak loudly, show interest in intellectual matters and exhibit condescending behavior as adults.
Changing personalit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while our personalities can change, it's not an easy undertaking.
Personality is "a part of us, a part of our biology," Nave said. "Life events still influence our behaviors, yet we must acknowledge the power of personality in understanding future behavior as well."
Future resear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how personality is related to behavior as well as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we may be able to change our personality," Nave said.
http://news.yahoo.com/s/livescience/20100806/sc_livescience/personalitysetforlifeby1stgradestudysuggests
ZT 中国移民在美国有多少是有房族 7/28/2010 20:45
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中国移民在美国有多少是有房族
新华网论坛
来自网友:乔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的华裔人口总数约为360万人,在中国大陆、香港出生的移民(以下统称为中国移民,此文的数据未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移民)占据多数,比例为59.5%,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加州和纽约。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并生活在美国较富裕的地区。生活在美国大陆移民与其他族裔移民相比,家庭观念还是比较强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婚率高,二是离婚率低,三是拥有住宅的比例较高。人活一世,首先就得有个窝,这窝的现代语言就是房。有了房空着不行,得有人,这人就是因缘际会走到一起的男男女女,结婚、生子,一代一代就传下来了。所以到美国的大陆移民最懂得房的价值,玩着命也要变成个有房族。
美国移民信息中心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移民是外来移民中喜欢拥有住宅的族裔,也是拥有住宅比例较高的移民。2008年,将近三分之二的大陆移民拥有住宅,高于所有移民56.5%的比例,但低于美国出生人口72.6%的比例。在拥有住宅上,中国大陆移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银行借贷房屋贷款的比例较低。在美国社会流传的故事是,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购买上百万的住宅毫不手软,而且是用现金一次付清房款。
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个别人是从大陆跑出来的贪官和一些富有的商人。而大部分中国大陆移民喜欢提早付清房屋贷款,这样也算无债一身轻。2008年,在美国拥有住宅的大陆移民中,只有44.3%的人欠银行房屋贷款。
在2009年,美国华裔人口中自己拥有住房的占62.2%,租赁房屋的占37.8%。拥有住房的华裔家庭平均占有住房3.2间(这是指卧房的数量,会客室、餐厅、娱乐室、书房等附属房间不包括在内),高于亚裔3间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美2.7间的平均水平。华人拥有5间以上卧房住宅的比例为30.1%,高于亚裔26.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16.6%的统计。华裔购房者月供比例小于收入三分之一的占65%,多于三分之一的占35.1%。租房者月供比例小于收入三分之一的占55.8%,多于三分之一的占44.2%。与全国和亚裔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但华裔家庭拥有移动房屋、船只、有棚货车的比例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仅有0.6%,同时低于亚裔家庭2.7%的比例。显示华裔家庭普遍对交通休闲娱乐方式的期望不高。此外,没有汽车的华裔占15.2%,拥有汽车的占84.8%。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活在美国的大陆移民主要集中居住在加州和纽约州这两个地区,在抽样调查中,加州居住的大陆移民人数有498815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1.8%。在纽约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349133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22.2%。接下来中国大陆移民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分别为得州,有69402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4.4%。马萨诸塞州,有68626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4.4%。新泽西州,有60431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8%。伊利诺斯州,有53502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4%。
如果从美国大都会地区来观察,中国大陆移民将近一半是居住在美国三个大都会地区。2008年, 纽约-新泽西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高达378714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24.1%。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202248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12.9%。洛杉矶-长堤-圣塔安娜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165649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10.5%。这三地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总数为746611,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47.5%。
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市美国房价最高的地区,在这三个大都会地区大陆移民数量最多。大陆移民能在这些地区能买得起房,说明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弱。在美国的大陆移民中,高学历成为其突出的特点,这表明大陆留学生和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大陆新移民的主体。2008年,25岁以上中国大陆移民中有45.7%的人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相比之下,美国外国出生的3190万移民中,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为27.1%。
2007年扣除物价涨幅因素,全美华人家庭(Household)年中位收入是6万6118美元,高于全美平均50740美元的水平,但在亚裔中仅处于中游,落后于印度裔和菲律宾裔,高于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华人家庭收入与亚裔平均水平相当,已超过其它族裔。2007年全美家庭平均年收入,白人为59000美元,拉美裔约39000美元,黑人33000美元。
美国华人人均年收入为29709美元,比全美平均水平高3000美元,人均收入少于印度裔和日裔。印度裔在美国收入较高,或与他们来美多为技术移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印度裔持H1B在美工作的高技能移民较多。美国印度裔人均收入高达35000美元。以直系关系为衡量标准的家庭收入,华人家庭年均中位收入为78119美元,其中双亲家庭最高,近86000美元。
美国4口之家的贫困线是年收19307美元,华人家庭贫困率为9.3%,与全美水平相当,其中单亲妈妈家庭贫困率高达18%。华人贫困人口占11.5%,低于全美13%的水平,但65岁以上老人贫困率达16%,高于全美不到1成的水平,表明早年来美华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谋生不易,容易陷入贫困,晚年需要靠政府救济。同时不少华裔移民成为美国公民后,为父母办理移民,这些老人家基本上没收入,也按照贫困人口来统计。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7/news-gb2312-1131157.html
新华网论坛
来自网友:乔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的华裔人口总数约为360万人,在中国大陆、香港出生的移民(以下统称为中国移民,此文的数据未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移民)占据多数,比例为59.5%,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加州和纽约。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接受教育的程度高,并生活在美国较富裕的地区。生活在美国大陆移民与其他族裔移民相比,家庭观念还是比较强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婚率高,二是离婚率低,三是拥有住宅的比例较高。人活一世,首先就得有个窝,这窝的现代语言就是房。有了房空着不行,得有人,这人就是因缘际会走到一起的男男女女,结婚、生子,一代一代就传下来了。所以到美国的大陆移民最懂得房的价值,玩着命也要变成个有房族。
美国移民信息中心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移民是外来移民中喜欢拥有住宅的族裔,也是拥有住宅比例较高的移民。2008年,将近三分之二的大陆移民拥有住宅,高于所有移民56.5%的比例,但低于美国出生人口72.6%的比例。在拥有住宅上,中国大陆移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银行借贷房屋贷款的比例较低。在美国社会流传的故事是,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购买上百万的住宅毫不手软,而且是用现金一次付清房款。
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个别人是从大陆跑出来的贪官和一些富有的商人。而大部分中国大陆移民喜欢提早付清房屋贷款,这样也算无债一身轻。2008年,在美国拥有住宅的大陆移民中,只有44.3%的人欠银行房屋贷款。
在2009年,美国华裔人口中自己拥有住房的占62.2%,租赁房屋的占37.8%。拥有住房的华裔家庭平均占有住房3.2间(这是指卧房的数量,会客室、餐厅、娱乐室、书房等附属房间不包括在内),高于亚裔3间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美2.7间的平均水平。华人拥有5间以上卧房住宅的比例为30.1%,高于亚裔26.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16.6%的统计。华裔购房者月供比例小于收入三分之一的占65%,多于三分之一的占35.1%。租房者月供比例小于收入三分之一的占55.8%,多于三分之一的占44.2%。与全国和亚裔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但华裔家庭拥有移动房屋、船只、有棚货车的比例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仅有0.6%,同时低于亚裔家庭2.7%的比例。显示华裔家庭普遍对交通休闲娱乐方式的期望不高。此外,没有汽车的华裔占15.2%,拥有汽车的占84.8%。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活在美国的大陆移民主要集中居住在加州和纽约州这两个地区,在抽样调查中,加州居住的大陆移民人数有498815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1.8%。在纽约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349133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22.2%。接下来中国大陆移民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分别为得州,有69402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4.4%。马萨诸塞州,有68626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4.4%。新泽西州,有60431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8%。伊利诺斯州,有53502人,占中国大陆移民的3.4%。
如果从美国大都会地区来观察,中国大陆移民将近一半是居住在美国三个大都会地区。2008年, 纽约-新泽西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高达378714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24.1%。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202248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12.9%。洛杉矶-长堤-圣塔安娜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有165649人,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10.5%。这三地地区居住的中国大陆移民总数为746611,占中国大陆移民总数的47.5%。
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市美国房价最高的地区,在这三个大都会地区大陆移民数量最多。大陆移民能在这些地区能买得起房,说明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弱。在美国的大陆移民中,高学历成为其突出的特点,这表明大陆留学生和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大陆新移民的主体。2008年,25岁以上中国大陆移民中有45.7%的人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相比之下,美国外国出生的3190万移民中,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为27.1%。
2007年扣除物价涨幅因素,全美华人家庭(Household)年中位收入是6万6118美元,高于全美平均50740美元的水平,但在亚裔中仅处于中游,落后于印度裔和菲律宾裔,高于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华人家庭收入与亚裔平均水平相当,已超过其它族裔。2007年全美家庭平均年收入,白人为59000美元,拉美裔约39000美元,黑人33000美元。
美国华人人均年收入为29709美元,比全美平均水平高3000美元,人均收入少于印度裔和日裔。印度裔在美国收入较高,或与他们来美多为技术移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印度裔持H1B在美工作的高技能移民较多。美国印度裔人均收入高达35000美元。以直系关系为衡量标准的家庭收入,华人家庭年均中位收入为78119美元,其中双亲家庭最高,近86000美元。
美国4口之家的贫困线是年收19307美元,华人家庭贫困率为9.3%,与全美水平相当,其中单亲妈妈家庭贫困率高达18%。华人贫困人口占11.5%,低于全美13%的水平,但65岁以上老人贫困率达16%,高于全美不到1成的水平,表明早年来美华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谋生不易,容易陷入贫困,晚年需要靠政府救济。同时不少华裔移民成为美国公民后,为父母办理移民,这些老人家基本上没收入,也按照贫困人口来统计。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7/news-gb2312-1131157.html
ZT 夫妻谁的基因决定了孩子... 7/22/2010 23:28
夫妻谁的基因决定了孩子...
ZT:
# 身高是谁的遗传大?
——父母各占一半
在营养状况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为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假若父母双方个头不高,那就要靠宝宝後天那30%的努力了。
# 智力是谁的遗传大?
——妈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响。
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
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为证明此点,我们首先来复习下高中生物知识∶男宝宝和女宝宝是怎样来的?
男生是XY,X (卵)是来自母亲,Y(精子)是来自父亲。
女生是XX,X (卵)是来自母亲,X(精子)是来自父亲。
所以生男生女都是先生的错,不要怪罪妈妈的肚皮不争气。
请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
因为女生的智商是父亲母亲都有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钟状,中间最多,两边较少。
然後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男生智商分布会呈现在偏向在两个极端。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同时,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别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麽?
1. 你要判断一个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麽判断一个男生的妈妈聪不聪明?......。.想不出简便的方法...。.
2. 然後我们用机率来算∶
生男孩的机率= 1/2;生女孩的机率=1/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於男孩智商的影响力 = 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於女孩智商的影响力 = 1/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於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0.75 ∶ 0.25= 3 ∶ 1= 母∶父
所以说,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你千万要娶一个聪明的女生来。这样你小孩翻盘的机率还有七成五,人生还是充满了希望。
2. 是女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因为,你翻人家盘的机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说了.......。.总之,最近天气不错,出去走走。
3. 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聪明的时候,则,他父亲很聪明的机率是 0% (应该说,就算他父亲很聪明,也对他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他母亲很聪明的机率是100%。
所以说,如果你在考虑要嫁给一个很聪明的男生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他妈妈,可能会是一个很会算计的婆婆。
反之,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笨的时候,没错,他通常会很有钱,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为了不让人类灭亡,所以他会让很笨的人很有钱,这样他才能娶到聪明的女生。
# 性格是谁的遗传大?
——爸爸
性格是父亲的遗传大。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影响。
比较而言,爸爸的影响力会大过妈妈。其中,父爱的作用对女儿的影响更大。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温柔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专家提出,父亲能传授给女儿生活上的许多重要的教训和经验,使女儿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
# 相貌是谁的遗传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肤色∶
总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自然法则,让人别无选择。
若父母皮肤较黑,绝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大部分会给子女一个“中性”肤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况。
眼睛∶
(眼形)孩子的眼形、大小遗传自父母,大眼睛相对小眼睛是显性遗传。父母有一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会大一些。
(双眼皮)双眼皮是显性遗传,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人生宝宝极有可能是双眼皮。但父母都是单眼皮,一般孩子也是单眼皮。
(眼球颜色)黑色等深色相对於浅色而言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黑眼球和蓝眼球的人,所生的孩子不会是蓝眼球。
(睫毛)长睫毛也是显性遗传的。父母只要一人有长睫毛,孩子遗传长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鼻子∶
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呈显性遗传。
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鼻子的遗传基因可能到青春期才开始明显,小时候矮鼻子,成年还可能变成高鼻子。
耳朵∶
耳朵的形状是遗传的,大耳朵相对於小耳朵是显性遗传。
父母双方只要一个人是大耳朵,那麽孩子就极有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下颚∶
是不容“商量”的显性遗传。
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常毫无例外地长著酷似的下巴,“像”得有些离奇。
肥胖∶
会使子女们有53%的机会成为大胖子,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便下降到40%。
这说明,胖与不胖,大约有一半可以由人为因素决定,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充分运动使自己体态匀称。
秃头∶
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让秃头只传给男子。
比如,父亲是秃头,遗传给儿子概率则有50%,就连母亲的父亲,也会将自己秃头的25%的概率留给外孙们。
这种传男不传女的性别遗传倾向,让男士们无可奈何。
青春痘∶
这个让少男少女耿耿於怀的容颜症,居然也与遗传有关。
因为父母双方若患过青春痘,子女们的患病率将比无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
酷似父母的那双脂肪堆积的腿,完全可以通过充分的锻炼而塑造为修长健壮的腿。
倒是那双腿若因遗传而显得过长或太短时,就无法再塑,只有听任自然了。
这告诉我们....
各位妈妈们.........千万不要骂自己的孩子笨...........因为千错万错都是妳的错呀!!!
看看就好,千万别对号入座,最后那句话不是我说的。。。如果您正准备结婚,或帮儿子,女儿挑另一半的话。。。本人可是概不负责的哦。
ZT:
# 身高是谁的遗传大?
——父母各占一半
在营养状况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为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假若父母双方个头不高,那就要靠宝宝後天那30%的努力了。
# 智力是谁的遗传大?
——妈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响。
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
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为证明此点,我们首先来复习下高中生物知识∶男宝宝和女宝宝是怎样来的?
男生是XY,X (卵)是来自母亲,Y(精子)是来自父亲。
女生是XX,X (卵)是来自母亲,X(精子)是来自父亲。
所以生男生女都是先生的错,不要怪罪妈妈的肚皮不争气。
请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
因为女生的智商是父亲母亲都有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钟状,中间最多,两边较少。
然後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男生智商分布会呈现在偏向在两个极端。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同时,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别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麽?
1. 你要判断一个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麽判断一个男生的妈妈聪不聪明?......。.想不出简便的方法...。.
2. 然後我们用机率来算∶
生男孩的机率= 1/2;生女孩的机率=1/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於男孩智商的影响力 = 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於女孩智商的影响力 = 1/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於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0.75 ∶ 0.25= 3 ∶ 1= 母∶父
所以说,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你千万要娶一个聪明的女生来。这样你小孩翻盘的机率还有七成五,人生还是充满了希望。
2. 是女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因为,你翻人家盘的机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说了.......。.总之,最近天气不错,出去走走。
3. 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聪明的时候,则,他父亲很聪明的机率是 0% (应该说,就算他父亲很聪明,也对他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他母亲很聪明的机率是100%。
所以说,如果你在考虑要嫁给一个很聪明的男生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他妈妈,可能会是一个很会算计的婆婆。
反之,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笨的时候,没错,他通常会很有钱,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为了不让人类灭亡,所以他会让很笨的人很有钱,这样他才能娶到聪明的女生。
# 性格是谁的遗传大?
——爸爸
性格是父亲的遗传大。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影响。
比较而言,爸爸的影响力会大过妈妈。其中,父爱的作用对女儿的影响更大。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温柔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专家提出,父亲能传授给女儿生活上的许多重要的教训和经验,使女儿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
# 相貌是谁的遗传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肤色∶
总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自然法则,让人别无选择。
若父母皮肤较黑,绝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大部分会给子女一个“中性”肤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况。
眼睛∶
(眼形)孩子的眼形、大小遗传自父母,大眼睛相对小眼睛是显性遗传。父母有一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会大一些。
(双眼皮)双眼皮是显性遗传,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人生宝宝极有可能是双眼皮。但父母都是单眼皮,一般孩子也是单眼皮。
(眼球颜色)黑色等深色相对於浅色而言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黑眼球和蓝眼球的人,所生的孩子不会是蓝眼球。
(睫毛)长睫毛也是显性遗传的。父母只要一人有长睫毛,孩子遗传长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鼻子∶
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呈显性遗传。
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鼻子的遗传基因可能到青春期才开始明显,小时候矮鼻子,成年还可能变成高鼻子。
耳朵∶
耳朵的形状是遗传的,大耳朵相对於小耳朵是显性遗传。
父母双方只要一个人是大耳朵,那麽孩子就极有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下颚∶
是不容“商量”的显性遗传。
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常毫无例外地长著酷似的下巴,“像”得有些离奇。
肥胖∶
会使子女们有53%的机会成为大胖子,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便下降到40%。
这说明,胖与不胖,大约有一半可以由人为因素决定,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充分运动使自己体态匀称。
秃头∶
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让秃头只传给男子。
比如,父亲是秃头,遗传给儿子概率则有50%,就连母亲的父亲,也会将自己秃头的25%的概率留给外孙们。
这种传男不传女的性别遗传倾向,让男士们无可奈何。
青春痘∶
这个让少男少女耿耿於怀的容颜症,居然也与遗传有关。
因为父母双方若患过青春痘,子女们的患病率将比无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
酷似父母的那双脂肪堆积的腿,完全可以通过充分的锻炼而塑造为修长健壮的腿。
倒是那双腿若因遗传而显得过长或太短时,就无法再塑,只有听任自然了。
这告诉我们....
各位妈妈们.........千万不要骂自己的孩子笨...........因为千错万错都是妳的错呀!!!
看看就好,千万别对号入座,最后那句话不是我说的。。。如果您正准备结婚,或帮儿子,女儿挑另一半的话。。。本人可是概不负责的哦。
ZT 6/15/2010 12:24
美国领养华人儿童面临身份危机 回国寻根障碍多
中新网6月15日电 据美国《》报道,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已有近6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人数位居美国收养的外国儿童之首。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好奇,为什么自己的样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点点都不像。被跨国领养的孩子在懂事后多少都会面临“身份危机”。
懂事后或面临身份危机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12日举办招待会,与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联欢时,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介绍,从1999年到2009年,美国共从中国收养了59000名儿童。
看着一岁五个月大的儿子连·巴拉德摇摇晃晃地向自己跑来,马修·巴拉德笑得脸都有些发红。妈妈塔尼亚站在旁边,眼睛从未在儿子的身上移开。
连·巴拉德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连树林(音译)。直到3个月前,他一直叫这个名字,身份是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福利院的一名残疾孤儿,姓连即为来自连云港之意。
4年前开始“排队”等待收养中国儿童的巴拉德夫妇把连树林领回了家,组成了在很多人眼中极为特殊、但却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已有近6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人数位居美国收养的外国儿童之首。
“远隔万里,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在一起,组成家庭,破除种种文化上的障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如同一个奇迹。”12日,当中国驻美大使馆为收养中国儿童的80个美国家庭举办招待会时,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如是说。
对于巴拉德夫妇而言,创造这个“天下一家”的奇迹需要长期而又细致的准备。夫妇二人均在美国军方供职,早前对中国并无特别了解。据马修介绍,自从4年前决定收养中国儿童后,他与妻子就把研读中国文化及历史提上日程,他自己甚至还练了一阵中国功夫,务求做到“有备而来”。
即便是成功收养,并不意味着与中国文化的对接可以告一段落。普遍而言,被跨国领养的孩子在懂事后多少都会面临“身份危机”,这时就需要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出生地的文化渊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我们需要了解连出生时的文化背景,知道他的根在哪里;这样等他逐渐长大,可以帮助他寻根。”马修说。在招待会上,他带走了一摞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的宣传册和图片。
除了文化障碍,收养家庭还必须直面孩子的生理缺陷,对收养男孩的家庭尤其如此。在爸爸的怀抱里,连活泼异常,但左臂活动起来却显得不太自如,马修解释这是因为孩子左臂的肘关节存在一些先天缺陷,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随意伸展。
为了尽快对连的肘关节进行矫治,马修和妻子把孩子带回美国后就开始“寻医问药”。现在他们已经联系好了权威医生,很快连就将接受相关外科手术。
虽然左臂让人操心,但儿子的智力却让夫妇二人欣喜异常。“我们刚刚给连做了一些智力测试,发现他非常、非常聪明,当然,我们了解这一点,这也是我们选择收养中国孩子的一个原因……”马修说。
领养儿童回中国寻亲障碍重重
“我叫哈莉。我在1995年被领养,我现在生活在美国。我喜欢唱歌、拉小提琴和跟朋友出去玩。我现在过得很好,但我想找到亲生父母。”在长江之畔的一个村子,珍妮·巴特勒和养女哈莉把一则中文寻人启事,贴在了村头一堵墙上。哈莉当年就被遗弃在那个村子。不到几分钟,一名妇女从隔壁餐馆走出来,接着好像发现了什么。
这名妇女盯着14岁的哈莉,又看看贴在墙上的婴儿照片。“天呀,她看上去像我表姐的女儿!”她脱口而出。接着便是几通电话。那天晚上,哈莉见到了她的生身父亲及亲姐姐,这次团圆的感觉好极了。
对于成千上万个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来说,这种遭遇实属罕见。这些家庭越来越多地返回中国,不仅仅是作为游客去爬长城,让她们的女儿(被收养的多为女孩)沉浸于中国文化,而且也是做“侦探”,试图揭开生身之谜:我的孩子是谁?她的亲生父母是谁,来自哪里?她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有无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是,她是如何被遗弃、成为领养儿童的?
现在这些被领养的孩子大多数还很小,但随着这些女孩逐渐长大成人,预计今后想寻找亲生父母的人会越来越多。但那些想要“寻根”的美国人遇到了种种障碍,比如不会说汉语、不熟悉中国文化、孤儿院记录不全或错误以及官僚主义。
中国视抛弃孩子为非法,其结果是,在中国那些没人要的婴孩,通常都是被人秘密遗弃的。美国米拉斯维尔大学副教授常昌福(音译)说:“几乎所有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与生身父母的纽带永远断了。”常教授制作了不少有关中国领养儿的纪录片。
据常昌福教授介绍,他知道约有20个领养家庭找到了孩子的亲戚,但比起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数万名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婴儿,这个数字可说微乎其微。重庆市某孤儿院的一位志愿者翻译王晓黎(音译)说:“一般来说,孤儿院只知道婴孩被发现时的地点和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愿对领养父母透露太多。”王晓黎经常为领养父母与孤儿院之间牵线搭桥。
千里寻根 有助被收养儿童树立自信
美国是收养中国儿童最多的国家。自1992年中国颁布《收养法》以来,已有数万名中国儿童被国际家庭合法收养,其中80%收养家庭来自美国。
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跨国收养问题专家指出,成年后他们将面临身份认同这个重要问题: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两者都是,或两者都不是?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平稳过渡,将影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甚至能否有个快乐人生。
由于绝大多数华童还未成年,“身份认同”尚未困扰到他们。但是,在有着收养大量韩裔孤儿经验的美国,华童日后将要面临的这个问题已引起人们注意。
越来越多的收养家庭采取“开放式收养”,即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美国的养父母们相信追踪韩裔收养儿童的研究结论:对于本族文化感到熟悉和骄傲,有助于被收养儿童树立自信,并降低身份认同缺失所带来的风险。
如果孩子达到适宜旅行的年龄,不少养父母还带他们回中国“寻根”,拜访孩子在中国的出生地和被受收养前所在的福利院。
事实证明,“寻根”有助于身在异族环境的孩子树立自信。据报道,一位名叫净的养女“寻根”后一扫以往的颓丧情绪:“我觉得我属于这里,回中国看看让我觉得我不孤单。”“以前,净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但现在她挺着胸走路,身体站得很直。净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学校里被同学们追问中国的事情。净变得快乐,仿佛一下子长高了许多。”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不应割裂被收养的华童与中国的联系,但究竟给他们灌输多少中国文化才合适却一直存在争议。
收养健康宝宝变难了
《纽约时报》此前刊文指,从中国收养的孩子大多需要特殊照顾。不久前,加勒特夫妇面对的选择还简单得多。一旦决定从中国收养孩子,他们很快就把一名健康女婴带回家的可能性很大。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由于长时间的等待,且供外国人收养的健康孤儿较少,加勒特夫妇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收养一名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中国孤儿院里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健康状况千差万别。有些病症能够矫正,有些无法医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四肢不全或畸形、弱视或听力低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前几年,被外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大都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孩。1995年到2005年,美国人从中国收养的儿童达5万多,高峰期2005年达到7903名。从那时起,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中国放松了“只生一个娃”政策,被弃女婴数量减少,且中国国内收养健康孤儿的人增加,外国人收养健康婴儿的等待时间延长了3倍,几乎达到4年。
结果是美国从中国收养孩子的数量直线下降,幅度超过60%,去年只有3001名,且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3名需要特殊医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生育缺陷率。
65%的人想见生父母
美国收养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72%的被收养人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渴望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会被收养;65%的人想要见到他们的亲生父母,94%的人想知道亲生父母到底长什么样。有领养者说,为了不让孩子感到自己太特殊,不少收养了孩子的家庭之间有意保持着联系,大多数人还是想找家,这很正常。
中国的《收养法》中有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规定,即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在中国,这是很多养父母们遵循一生的守则,他们不会轻易告诉孩子有关收养的真相。
“中外养父母在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张雯从1992年就开始接触涉外收养领域,“大部分的中国养父母首先希望养子要谢谢他们,今后可以孝敬他们,这跟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关。西方养父母更多是把养孩子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孩子是一份礼物,一份祝福。养到18岁之后,孩子就可以独立了,两者之间没有契约式的关系。坦白说,他们做父母比我们要大气。”
在“小禾”看来,“大气”也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不用考虑医疗、养老问题,人在生存方面压力比较小的话,就会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这也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据张雯透露,目前在中国收养中心排队领养的国外家庭有3万多个,但每年能提供给他们的孩子只有几千个,“实在是供不应求,有的人中途会发来撤销申请,说她当初申请领养的时候,还是一个单身妈妈,但现在几年过去了,她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不具备领养能力了。”也因此,国外不少养父母会选择领养一些残疾孩子,这样等的时间相对少些。
“根在中国,但他的未来在美国”
这些被领养而成为美国人的中国女孩,从中国孤儿院走向温馨的异国家庭,从被救济到被宠爱,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同许多家庭一样,克里斯琴的家人也有自己的秘密和苦衷。
克里斯琴1991年出生在宁夏银川,当时的姓名是靳家诚。他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在他之前已经生了一个儿子。父母担心会因为生二胎而受到处罚,所以把克里斯琴送回奶奶家,假装是他23岁的叔叔靳小旺的孩子。靳小旺以务农为生。
年满6岁时,他该上学了,他们把他送回了城里。生父靳高科说,他们坐汽车出远门的时候,他下车到市场去买吃的,回来时发现车已经开走了……后来被人辗转送到了洛阳的一家孤儿院。之后被美国家庭收养。
克里斯琴的父亲靳高科说:“家诚(原名)根在中国,但他的未来在美国。看得出来,他受到很好的照料,在美国的前途很光明。”
克里斯琴的生母邵菊莲补充说:“我们希望跟他保持联系,但不会强迫他回到中国——我们不想再次伤害他。”
华尔街流行领养华童
《纽约时报》此前报道说,2006年,有6500名中国孩子被华尔街上流社会的顶尖商人和投资银行家等大人物收养,他们每人向中国支付1.5万美元,再等上两年就可以把一个可爱的中国宝贝带入美国了,在华尔街领养中国孩子非常流行,年年都在递增。
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以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层为主,98%是白人。因此,被收养的中国孩子都能在比较好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6/news-gb2312-1105344.html
中新网6月15日电 据美国《》报道,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已有近6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人数位居美国收养的外国儿童之首。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好奇,为什么自己的样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点点都不像。被跨国领养的孩子在懂事后多少都会面临“身份危机”。
懂事后或面临身份危机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12日举办招待会,与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联欢时,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介绍,从1999年到2009年,美国共从中国收养了59000名儿童。
看着一岁五个月大的儿子连·巴拉德摇摇晃晃地向自己跑来,马修·巴拉德笑得脸都有些发红。妈妈塔尼亚站在旁边,眼睛从未在儿子的身上移开。
连·巴拉德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连树林(音译)。直到3个月前,他一直叫这个名字,身份是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福利院的一名残疾孤儿,姓连即为来自连云港之意。
4年前开始“排队”等待收养中国儿童的巴拉德夫妇把连树林领回了家,组成了在很多人眼中极为特殊、但却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已有近6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人数位居美国收养的外国儿童之首。
“远隔万里,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在一起,组成家庭,破除种种文化上的障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如同一个奇迹。”12日,当中国驻美大使馆为收养中国儿童的80个美国家庭举办招待会时,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如是说。
对于巴拉德夫妇而言,创造这个“天下一家”的奇迹需要长期而又细致的准备。夫妇二人均在美国军方供职,早前对中国并无特别了解。据马修介绍,自从4年前决定收养中国儿童后,他与妻子就把研读中国文化及历史提上日程,他自己甚至还练了一阵中国功夫,务求做到“有备而来”。
即便是成功收养,并不意味着与中国文化的对接可以告一段落。普遍而言,被跨国领养的孩子在懂事后多少都会面临“身份危机”,这时就需要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出生地的文化渊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我们需要了解连出生时的文化背景,知道他的根在哪里;这样等他逐渐长大,可以帮助他寻根。”马修说。在招待会上,他带走了一摞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的宣传册和图片。
除了文化障碍,收养家庭还必须直面孩子的生理缺陷,对收养男孩的家庭尤其如此。在爸爸的怀抱里,连活泼异常,但左臂活动起来却显得不太自如,马修解释这是因为孩子左臂的肘关节存在一些先天缺陷,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随意伸展。
为了尽快对连的肘关节进行矫治,马修和妻子把孩子带回美国后就开始“寻医问药”。现在他们已经联系好了权威医生,很快连就将接受相关外科手术。
虽然左臂让人操心,但儿子的智力却让夫妇二人欣喜异常。“我们刚刚给连做了一些智力测试,发现他非常、非常聪明,当然,我们了解这一点,这也是我们选择收养中国孩子的一个原因……”马修说。
领养儿童回中国寻亲障碍重重
“我叫哈莉。我在1995年被领养,我现在生活在美国。我喜欢唱歌、拉小提琴和跟朋友出去玩。我现在过得很好,但我想找到亲生父母。”在长江之畔的一个村子,珍妮·巴特勒和养女哈莉把一则中文寻人启事,贴在了村头一堵墙上。哈莉当年就被遗弃在那个村子。不到几分钟,一名妇女从隔壁餐馆走出来,接着好像发现了什么。
这名妇女盯着14岁的哈莉,又看看贴在墙上的婴儿照片。“天呀,她看上去像我表姐的女儿!”她脱口而出。接着便是几通电话。那天晚上,哈莉见到了她的生身父亲及亲姐姐,这次团圆的感觉好极了。
对于成千上万个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来说,这种遭遇实属罕见。这些家庭越来越多地返回中国,不仅仅是作为游客去爬长城,让她们的女儿(被收养的多为女孩)沉浸于中国文化,而且也是做“侦探”,试图揭开生身之谜:我的孩子是谁?她的亲生父母是谁,来自哪里?她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有无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是,她是如何被遗弃、成为领养儿童的?
现在这些被领养的孩子大多数还很小,但随着这些女孩逐渐长大成人,预计今后想寻找亲生父母的人会越来越多。但那些想要“寻根”的美国人遇到了种种障碍,比如不会说汉语、不熟悉中国文化、孤儿院记录不全或错误以及官僚主义。
中国视抛弃孩子为非法,其结果是,在中国那些没人要的婴孩,通常都是被人秘密遗弃的。美国米拉斯维尔大学副教授常昌福(音译)说:“几乎所有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与生身父母的纽带永远断了。”常教授制作了不少有关中国领养儿的纪录片。
据常昌福教授介绍,他知道约有20个领养家庭找到了孩子的亲戚,但比起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数万名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婴儿,这个数字可说微乎其微。重庆市某孤儿院的一位志愿者翻译王晓黎(音译)说:“一般来说,孤儿院只知道婴孩被发现时的地点和时间。有时候,他们不愿对领养父母透露太多。”王晓黎经常为领养父母与孤儿院之间牵线搭桥。
千里寻根 有助被收养儿童树立自信
美国是收养中国儿童最多的国家。自1992年中国颁布《收养法》以来,已有数万名中国儿童被国际家庭合法收养,其中80%收养家庭来自美国。
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跨国收养问题专家指出,成年后他们将面临身份认同这个重要问题: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两者都是,或两者都不是?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平稳过渡,将影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甚至能否有个快乐人生。
由于绝大多数华童还未成年,“身份认同”尚未困扰到他们。但是,在有着收养大量韩裔孤儿经验的美国,华童日后将要面临的这个问题已引起人们注意。
越来越多的收养家庭采取“开放式收养”,即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美国的养父母们相信追踪韩裔收养儿童的研究结论:对于本族文化感到熟悉和骄傲,有助于被收养儿童树立自信,并降低身份认同缺失所带来的风险。
如果孩子达到适宜旅行的年龄,不少养父母还带他们回中国“寻根”,拜访孩子在中国的出生地和被受收养前所在的福利院。
事实证明,“寻根”有助于身在异族环境的孩子树立自信。据报道,一位名叫净的养女“寻根”后一扫以往的颓丧情绪:“我觉得我属于这里,回中国看看让我觉得我不孤单。”“以前,净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但现在她挺着胸走路,身体站得很直。净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学校里被同学们追问中国的事情。净变得快乐,仿佛一下子长高了许多。”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不应割裂被收养的华童与中国的联系,但究竟给他们灌输多少中国文化才合适却一直存在争议。
收养健康宝宝变难了
《纽约时报》此前刊文指,从中国收养的孩子大多需要特殊照顾。不久前,加勒特夫妇面对的选择还简单得多。一旦决定从中国收养孩子,他们很快就把一名健康女婴带回家的可能性很大。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由于长时间的等待,且供外国人收养的健康孤儿较少,加勒特夫妇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收养一名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中国孤儿院里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健康状况千差万别。有些病症能够矫正,有些无法医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四肢不全或畸形、弱视或听力低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前几年,被外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大都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孩。1995年到2005年,美国人从中国收养的儿童达5万多,高峰期2005年达到7903名。从那时起,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中国放松了“只生一个娃”政策,被弃女婴数量减少,且中国国内收养健康孤儿的人增加,外国人收养健康婴儿的等待时间延长了3倍,几乎达到4年。
结果是美国从中国收养孩子的数量直线下降,幅度超过60%,去年只有3001名,且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3名需要特殊医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生育缺陷率。
65%的人想见生父母
美国收养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72%的被收养人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渴望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会被收养;65%的人想要见到他们的亲生父母,94%的人想知道亲生父母到底长什么样。有领养者说,为了不让孩子感到自己太特殊,不少收养了孩子的家庭之间有意保持着联系,大多数人还是想找家,这很正常。
中国的《收养法》中有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规定,即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在中国,这是很多养父母们遵循一生的守则,他们不会轻易告诉孩子有关收养的真相。
“中外养父母在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张雯从1992年就开始接触涉外收养领域,“大部分的中国养父母首先希望养子要谢谢他们,今后可以孝敬他们,这跟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关。西方养父母更多是把养孩子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孩子是一份礼物,一份祝福。养到18岁之后,孩子就可以独立了,两者之间没有契约式的关系。坦白说,他们做父母比我们要大气。”
在“小禾”看来,“大气”也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不用考虑医疗、养老问题,人在生存方面压力比较小的话,就会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这也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据张雯透露,目前在中国收养中心排队领养的国外家庭有3万多个,但每年能提供给他们的孩子只有几千个,“实在是供不应求,有的人中途会发来撤销申请,说她当初申请领养的时候,还是一个单身妈妈,但现在几年过去了,她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不具备领养能力了。”也因此,国外不少养父母会选择领养一些残疾孩子,这样等的时间相对少些。
“根在中国,但他的未来在美国”
这些被领养而成为美国人的中国女孩,从中国孤儿院走向温馨的异国家庭,从被救济到被宠爱,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同许多家庭一样,克里斯琴的家人也有自己的秘密和苦衷。
克里斯琴1991年出生在宁夏银川,当时的姓名是靳家诚。他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在他之前已经生了一个儿子。父母担心会因为生二胎而受到处罚,所以把克里斯琴送回奶奶家,假装是他23岁的叔叔靳小旺的孩子。靳小旺以务农为生。
年满6岁时,他该上学了,他们把他送回了城里。生父靳高科说,他们坐汽车出远门的时候,他下车到市场去买吃的,回来时发现车已经开走了……后来被人辗转送到了洛阳的一家孤儿院。之后被美国家庭收养。
克里斯琴的父亲靳高科说:“家诚(原名)根在中国,但他的未来在美国。看得出来,他受到很好的照料,在美国的前途很光明。”
克里斯琴的生母邵菊莲补充说:“我们希望跟他保持联系,但不会强迫他回到中国——我们不想再次伤害他。”
华尔街流行领养华童
《纽约时报》此前报道说,2006年,有6500名中国孩子被华尔街上流社会的顶尖商人和投资银行家等大人物收养,他们每人向中国支付1.5万美元,再等上两年就可以把一个可爱的中国宝贝带入美国了,在华尔街领养中国孩子非常流行,年年都在递增。
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以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层为主,98%是白人。因此,被收养的中国孩子都能在比较好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6/news-gb2312-1105344.html
zt Experts: One-third of breast cancer is avoidable 3/25/2010 09:24
http://news.yahoo.com/s/ap/20100325/ap_on_he_me/eu_med_avoiding_breast_cancer
By MARIA CHENG, AP Medical Writer Maria Cheng, Ap Medical Writer – 54 mins ago
BARCELONA, Spain – Up to a third of breast cancer cases in Western countries could be avoided if women ate less and exercised more, researchers at a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said Thursday — comments that could ignite heated discussions among victims and advocates.
While better treatments, early diagnosis and mammogram screenings have dramatically slowed the disease, experts said the focus should now shift to changing behaviors like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What can be achieved with screening has been achieved. We can't do much more," Carlo La Vecchia, head of epidem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an,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t's time to move onto other things."
La Vecchia spoke Thursday on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factors at a European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in Barcelona.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in women. In Europe, there were about 421,000 new cases and nearly 90,000 deaths in 2008, the latest available figures.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saw more than 190,000 new cases and 40,000 deaths. A woman's lifetime chance of getting breast cancer is about one in eight.
Many breast cancers are fueled by estrogen, a hormone produced in fat tissue. So experts suspect that the fatter a woman is, the more estrogen she's likely to produce, which could in turn spark breast cancer. Even in slim women, exercise can help reduce the cancer risk by converting more of the body's fat into muscle.
Any discussion of weight and breast cancer is a politically sensitive topic, for some may misconstrue that as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 blaming victims for getting breast cancer. Victims themselves could also feel guilty, wondering just how much a factor weight played in their getting the disease.
Ian Manley, a spokesman for Breast Cancer Care, a British charity, said his agency has always been very careful about issuing similar lifestyle advice.
"We would never want women to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ir breast cancer," he said. "It's a complex disease and there are so many factors responsible that it's difficult to blame it on one specific issue."
La Vecchia cited figur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which estimated that 25 to 30 percent of breast cancer cases could be avoided if women were thinner and exercised more.
That means staying slim and never becoming overweight in the first place. Robert Baan, an IARC cancer expert, said it wasn't clear if women who lose weight have a lower cancer risk or if the damage was already done from when they were heavy.
Drinking less alcohol could also help. Experts estimate that having more than a couple of drinks a day can boost a woman's risk of getting breast cancer by four to 10 percent.
After studies several years ago linke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o cancer, millions of women abandoned the treatment, leading to a sharp drop in breast cancer rates. Experts said a similar reduction might be seen if women ate better — consuming less fat and more vegetables — and exercised more.
Michelle Holmes, a cancer expert at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changing things like diet and nutrition is arguably easier than tackling other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Women who have early pregnancies are protected against breast cancer, but teenage pregnancy is a social disaster so it's not something we want to encourage," she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fro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ut there's no downside to reducing obesity and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She also said people may mistakenly think their chances of getting cancer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ir genes than their lifestyle.
"The genes have been the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if cancer rates are changing in a lifetime, that doesn't have much to do with genes," she sai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breast cancer rates steadily in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the rise in obesity and the us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which involves estrogen.
La Vecchia said countries like Italy and France — where obesity rates have been stable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 show that weight can be controlled at a population level.
"It's hard to lose weight, but it's not impossible," he said.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preventing cancer is worth it."
By MARIA CHENG, AP Medical Writer Maria Cheng, Ap Medical Writer – 54 mins ago
BARCELONA, Spain – Up to a third of breast cancer cases in Western countries could be avoided if women ate less and exercised more, researchers at a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said Thursday — comments that could ignite heated discussions among victims and advocates.
While better treatments, early diagnosis and mammogram screenings have dramatically slowed the disease, experts said the focus should now shift to changing behaviors like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What can be achieved with screening has been achieved. We can't do much more," Carlo La Vecchia, head of epidem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an,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t's time to move onto other things."
La Vecchia spoke Thursday on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factors at a European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 in Barcelona.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in women. In Europe, there were about 421,000 new cases and nearly 90,000 deaths in 2008, the latest available figures.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saw more than 190,000 new cases and 40,000 deaths. A woman's lifetime chance of getting breast cancer is about one in eight.
Many breast cancers are fueled by estrogen, a hormone produced in fat tissue. So experts suspect that the fatter a woman is, the more estrogen she's likely to produce, which could in turn spark breast cancer. Even in slim women, exercise can help reduce the cancer risk by converting more of the body's fat into muscle.
Any discussion of weight and breast cancer is a politically sensitive topic, for some may misconstrue that as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 blaming victims for getting breast cancer. Victims themselves could also feel guilty, wondering just how much a factor weight played in their getting the disease.
Ian Manley, a spokesman for Breast Cancer Care, a British charity, said his agency has always been very careful about issuing similar lifestyle advice.
"We would never want women to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ir breast cancer," he said. "It's a complex disease and there are so many factors responsible that it's difficult to blame it on one specific issue."
La Vecchia cited figur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which estimated that 25 to 30 percent of breast cancer cases could be avoided if women were thinner and exercised more.
That means staying slim and never becoming overweight in the first place. Robert Baan, an IARC cancer expert, said it wasn't clear if women who lose weight have a lower cancer risk or if the damage was already done from when they were heavy.
Drinking less alcohol could also help. Experts estimate that having more than a couple of drinks a day can boost a woman's risk of getting breast cancer by four to 10 percent.
After studies several years ago linke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o cancer, millions of women abandoned the treatment, leading to a sharp drop in breast cancer rates. Experts said a similar reduction might be seen if women ate better — consuming less fat and more vegetables — and exercised more.
Michelle Holmes, a cancer expert at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changing things like diet and nutrition is arguably easier than tackling other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Women who have early pregnancies are protected against breast cancer, but teenage pregnancy is a social disaster so it's not something we want to encourage," she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fro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ut there's no downside to reducing obesity and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She also said people may mistakenly think their chances of getting cancer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ir genes than their lifestyle.
"The genes have been the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if cancer rates are changing in a lifetime, that doesn't have much to do with genes," she sai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breast cancer rates steadily in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the rise in obesity and the us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which involves estrogen.
La Vecchia said countries like Italy and France — where obesity rates have been stable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 show that weight can be controlled at a population level.
"It's hard to lose weight, but it's not impossible," he said.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preventing cancer is worth it."
ZT 趣图 3/12/2010 11:43
People Have Incredible Imagination



































家庭暴力——闲话婚姻家庭之一 zt 12/30/2009 23:35
家庭暴力——闲话婚姻家庭之一
by 彼岸的灯火
婚姻是父权制的产物,从产生那天起,男女在婚姻中就是不平等的。因为力气上不对等,男性创造的价值高于女性,所以以往的婚姻中男性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当女性所为不符合男性意愿时,男性可以一纸休书把女性退回家去,甚至可以卖出去。从姓氏就可以看出女性依附于男性,被看作私有财产,男性不仅在家庭占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也占主导地位,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过去的中国大力提倡“女人无才便是德”,这话怎么来的?无才的女人大多无知,无知当然要受命于人,听话好管理,不会威胁到男性的统治地位。
然而,近一百年,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突飞猛进,比之前的几十万年的发展总和都要高。生产力的进步把人们从过去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就算是从前离不开男人的笨重粗活,也可以通过操纵机械来完成,男女在在创造价值上的差异不再象以往那样巨大,相伴而来的是女性的解放与女权的觉醒。社会又回到原始社会曾有过的男女平等状态,这种平等首体现在婚姻上,因为婚姻上的不平等最明显。
男女平等不等于男女相等,中国就曾经弄混这个概念,半边天的提法使许多女性加入战天斗地的重体力劳动,男女体力上的差异使一些人开始质疑男女平等。实际上,在中国,男女从没平等过,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男女从孩童期开始,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可用资源首先应用在男孩身上,上推三代,有多少女性读书识字?女性被冠以头发长见识短,不是没有来由。
中国历代读书人一直有妓女情节,青楼中狎妓吟诗,引为雅趣,原因就是这些妓女大多见过世面,很多妓女通晓男女风情且能够吟诗作赋。经常听人津津乐道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那么为什么那些人,快乐去外面找,心事对外人说?可能因为文化或观念差距不屑与配偶分享;也可能因为这些都是深深埋藏的性或情上的偏好,属于人性另一面的东西,不敢与配偶分享。此中折射出来的是婚姻中夫妻间的沟通渠道,非常不通畅。顺延至今,两性之间的认知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有人说,男女是来自不同星球的动物。
这就是为什么男女对夫妻吵架动手的感受这样不同!女人是感性动物,男性动手打女人,女人首先会想对方不爱自己了,即使不报警,也会形成为心结。旧中国是一个基本由农民组成的国家,女性没条件离婚,大多也不能奢望爱情,所以就是普遍男性动手,女性也隐忍了,但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了,许多男性仍然不能面对男女应该平等这个现实,说什么现在女性地位太高了,中国的阳衰都是因为阴盛了等等,其实中国女性地位如何,看看遍地开花的二奶现象就知道了。来到欧美的中国女人能够拥有在中国享受不到的权益保障,何其幸运。
幽默睿智的围观大侠,也把国男打老婆列入不该外扬的家丑范畴,甚至有人说报警就说明老婆没把老公当自己人。那么到底什么情况报警才正确?女人因为疼痛与惧怕才会报警,具体感受只有当事人知道,所以该不该报警也只能由当事人权衡决定,局外人无法界定。夫妻打架有人报警有人不报警,到了报警级别说明当事人觉得严重受到伤害。围观提倡家丑不要外扬,其实,不论中西,大部分人都是遵循这个原则的,谁家夫妻有点小矛盾就到处宣扬了?但男女纠纷一旦报警进入法律程序,那就绝不再是可以捂得住的家丑了。别说哪个报警不该报,围观认为不该报警的例子中那对夫妻因问路打起来,男的进警局后女的后悔要把他捞出来。可否换个角度想,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的必要课程,问个路都能打起来,男的轻易动手,女的轻易报警,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交学费。这种报警对他们那类人同样有警示作用。
报警本身的最大意义就是法律的威慑作用,让那些喜欢施展拳脚的人不敢恣意妄为。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尊重女性已成为文化传统,打女人与欺负弱势都被视为垃圾行为,而在中国,许多人觉得欺负了别人很有面子,很了不起,打老婆可以体现男子汉气概。别说是打,就是杀女人,网上都会有一片叫好声,这种垃圾素质国男降低了中国男性的整体形象,令部分国男在海外的婚恋市场上不但难于赢得其它族裔的青睐,还被自己民族的女人唾弃。这些人心里的怨气没处发泄,就跑去骂那些外嫁女,她们为钱为性为绿卡嫁人下贱不要脸不爱国…… 结果又得一跨时代美称,叫做WSN(猥琐男)。
我知道永远会有人跳出来反驳我,说西方人如何家暴,那就反问一句,西方家暴者基本位于社会低端,你要去比吗?要比,也要和同等教育水准的主流去比,要比,中华文明也要与西方文明比,而不是与非洲文明比。
夫妻吵架能不能动手,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说打人是一时冲动激愤可以理解的,就是在为打人者开脱。普及价值观就和普及法制是一样的,法律健全也会有人去犯罪,价值观明确也有人去违背。但如果不这样,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会如何?没有法制的社会将是罪犯的天堂,没有道德规范人性将日渐沦落。
形成反对家庭暴力的价值观,最先受惠的就是孩子们。我的一个朋友曾介绍她的朋友来咨询我先生,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8岁,可是两个孩子天天打架,斗狠斗勇。我先生说,你和你先生一定是经常吵架,甚至动手,她说是啊,但吵过就完,从不记仇,谁也没觉得是什么大事。我先生说:孩子会从父母那里有样学样。
一个有家暴老公的网友给我留言,说她老公是个聪明向上事业不错的男人,但每隔一个月左右不大发一次脾气,就象病了一次,眼神都不对了,打了她骂了她发泄完了,立刻就恢复常态,向她道歉,写检查,变得特别好,她对天长叹,要是能总这样该多好啊。虽然这样,他还是比他的父亲要好得多,他父亲家庭暴力非常严重,在他幼年时,有次甚至在他脚边开枪恫吓他。
可以去调查一下,家暴实施者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那些固执暴躁一点小事就忍不住跳起来的人,大多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许多人就这样吵吵闹闹了一辈子,吵不出是非曲直,外人更无法看清谁对谁错。吵闹成习惯后,不吵不闹还有点冷清呢。中国人讲究家庭完整,为了孩子不离婚,却不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孩子学不会正确的行为方式与观念,只好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自交学费向社会去学了。那种因为问个路就打起来的夫妻,就是在交这种学费了。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许多人意识到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为了改掉自身的坏性格坏习惯一直在与自己战斗着,先天虽然不足,后天修养仍然可补,只要能够认识到。好的价值观,好的行为方法,难道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素质教育吗?
by 彼岸的灯火
婚姻是父权制的产物,从产生那天起,男女在婚姻中就是不平等的。因为力气上不对等,男性创造的价值高于女性,所以以往的婚姻中男性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当女性所为不符合男性意愿时,男性可以一纸休书把女性退回家去,甚至可以卖出去。从姓氏就可以看出女性依附于男性,被看作私有财产,男性不仅在家庭占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也占主导地位,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过去的中国大力提倡“女人无才便是德”,这话怎么来的?无才的女人大多无知,无知当然要受命于人,听话好管理,不会威胁到男性的统治地位。
然而,近一百年,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突飞猛进,比之前的几十万年的发展总和都要高。生产力的进步把人们从过去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就算是从前离不开男人的笨重粗活,也可以通过操纵机械来完成,男女在在创造价值上的差异不再象以往那样巨大,相伴而来的是女性的解放与女权的觉醒。社会又回到原始社会曾有过的男女平等状态,这种平等首体现在婚姻上,因为婚姻上的不平等最明显。
男女平等不等于男女相等,中国就曾经弄混这个概念,半边天的提法使许多女性加入战天斗地的重体力劳动,男女体力上的差异使一些人开始质疑男女平等。实际上,在中国,男女从没平等过,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男女从孩童期开始,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可用资源首先应用在男孩身上,上推三代,有多少女性读书识字?女性被冠以头发长见识短,不是没有来由。
中国历代读书人一直有妓女情节,青楼中狎妓吟诗,引为雅趣,原因就是这些妓女大多见过世面,很多妓女通晓男女风情且能够吟诗作赋。经常听人津津乐道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那么为什么那些人,快乐去外面找,心事对外人说?可能因为文化或观念差距不屑与配偶分享;也可能因为这些都是深深埋藏的性或情上的偏好,属于人性另一面的东西,不敢与配偶分享。此中折射出来的是婚姻中夫妻间的沟通渠道,非常不通畅。顺延至今,两性之间的认知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有人说,男女是来自不同星球的动物。
这就是为什么男女对夫妻吵架动手的感受这样不同!女人是感性动物,男性动手打女人,女人首先会想对方不爱自己了,即使不报警,也会形成为心结。旧中国是一个基本由农民组成的国家,女性没条件离婚,大多也不能奢望爱情,所以就是普遍男性动手,女性也隐忍了,但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了,许多男性仍然不能面对男女应该平等这个现实,说什么现在女性地位太高了,中国的阳衰都是因为阴盛了等等,其实中国女性地位如何,看看遍地开花的二奶现象就知道了。来到欧美的中国女人能够拥有在中国享受不到的权益保障,何其幸运。
幽默睿智的围观大侠,也把国男打老婆列入不该外扬的家丑范畴,甚至有人说报警就说明老婆没把老公当自己人。那么到底什么情况报警才正确?女人因为疼痛与惧怕才会报警,具体感受只有当事人知道,所以该不该报警也只能由当事人权衡决定,局外人无法界定。夫妻打架有人报警有人不报警,到了报警级别说明当事人觉得严重受到伤害。围观提倡家丑不要外扬,其实,不论中西,大部分人都是遵循这个原则的,谁家夫妻有点小矛盾就到处宣扬了?但男女纠纷一旦报警进入法律程序,那就绝不再是可以捂得住的家丑了。别说哪个报警不该报,围观认为不该报警的例子中那对夫妻因问路打起来,男的进警局后女的后悔要把他捞出来。可否换个角度想,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的必要课程,问个路都能打起来,男的轻易动手,女的轻易报警,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交学费。这种报警对他们那类人同样有警示作用。
报警本身的最大意义就是法律的威慑作用,让那些喜欢施展拳脚的人不敢恣意妄为。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尊重女性已成为文化传统,打女人与欺负弱势都被视为垃圾行为,而在中国,许多人觉得欺负了别人很有面子,很了不起,打老婆可以体现男子汉气概。别说是打,就是杀女人,网上都会有一片叫好声,这种垃圾素质国男降低了中国男性的整体形象,令部分国男在海外的婚恋市场上不但难于赢得其它族裔的青睐,还被自己民族的女人唾弃。这些人心里的怨气没处发泄,就跑去骂那些外嫁女,她们为钱为性为绿卡嫁人下贱不要脸不爱国…… 结果又得一跨时代美称,叫做WSN(猥琐男)。
我知道永远会有人跳出来反驳我,说西方人如何家暴,那就反问一句,西方家暴者基本位于社会低端,你要去比吗?要比,也要和同等教育水准的主流去比,要比,中华文明也要与西方文明比,而不是与非洲文明比。
夫妻吵架能不能动手,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说打人是一时冲动激愤可以理解的,就是在为打人者开脱。普及价值观就和普及法制是一样的,法律健全也会有人去犯罪,价值观明确也有人去违背。但如果不这样,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会如何?没有法制的社会将是罪犯的天堂,没有道德规范人性将日渐沦落。
形成反对家庭暴力的价值观,最先受惠的就是孩子们。我的一个朋友曾介绍她的朋友来咨询我先生,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8岁,可是两个孩子天天打架,斗狠斗勇。我先生说,你和你先生一定是经常吵架,甚至动手,她说是啊,但吵过就完,从不记仇,谁也没觉得是什么大事。我先生说:孩子会从父母那里有样学样。
一个有家暴老公的网友给我留言,说她老公是个聪明向上事业不错的男人,但每隔一个月左右不大发一次脾气,就象病了一次,眼神都不对了,打了她骂了她发泄完了,立刻就恢复常态,向她道歉,写检查,变得特别好,她对天长叹,要是能总这样该多好啊。虽然这样,他还是比他的父亲要好得多,他父亲家庭暴力非常严重,在他幼年时,有次甚至在他脚边开枪恫吓他。
可以去调查一下,家暴实施者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那些固执暴躁一点小事就忍不住跳起来的人,大多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许多人就这样吵吵闹闹了一辈子,吵不出是非曲直,外人更无法看清谁对谁错。吵闹成习惯后,不吵不闹还有点冷清呢。中国人讲究家庭完整,为了孩子不离婚,却不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孩子学不会正确的行为方式与观念,只好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自交学费向社会去学了。那种因为问个路就打起来的夫妻,就是在交这种学费了。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许多人意识到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为了改掉自身的坏性格坏习惯一直在与自己战斗着,先天虽然不足,后天修养仍然可补,只要能够认识到。好的价值观,好的行为方法,难道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素质教育吗?
zt 在北美反思女性意识—给全职&工作&学生妈妈 12/25/2009 23:36
在北美反思女性意识—给全职&工作&学生妈妈
佚名
我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内心作为女人的女性意识,好像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变得突出和清晰起来的。这种感觉说出来似乎有点滑稽,然而在我,却是一种坦白的真实。
在没有来美国以前的日子里,我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那种作为女性的日子,平平凡凡之间,有一种明明白白,也有一种糊里糊涂。
明白的是自己是女人,糊涂的也是自己是女人。
在我自幼所受的教育里,我一直被鼓励着要认同女人与男人的平等。今天想来,那其实上是一种被绝对化、抽象化了的平等,一种现实里永远不会存在的、物理意义上的平等。
我在很小的年纪上,就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追求这种平等的压力。我明白我因为是女孩,所以我会被这样提醒和教育着;我又有些糊涂:既然我是女孩,是否能与男孩一样,又有什么重要呢?
于是就在这种清醒和糊涂之间,我的女性意识变得非常的模糊。虽然我的女人天性仍是被鼓励着的,比如我可以被人尊重地流我想要流的眼泪,可以刻意修饰打扮着自己,可以细碎地、甚至是任性地表达我的情感、我的好恶……这是一种感性的女性意识,但在一个价值取向划一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女人的感性,是自然地被压抑着,淡化着的,久而久之,作为比较中性的社会的人,我生活得心安理得起来。
我和所有的中国男人、女人一样,在生活里做着社会期待的种种选择,有时候,是别无选择。
在中国那个崇尚“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里,女人与男人果真都一样,其个人意志和个人兴趣,从来都不会被大加赞赏和积极鼓励。我们有意无意地认同了这种“自身的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的观念,而那种“人人如我、我如人人”的生活形式,又确实给我们以一种安全感。
我作为女人,没有例外。
所以当大家说学理工科的人显得聪明,前途好,我就学了理工科,虽然我从来就对那些枯燥乏味的算式、定理和方程式既了无兴趣,又学无心得。而念了书就要工作,那在中国是绝对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儿,于是我就早出晚归,去做一份我很没有兴趣的工作。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样生活着的。
在这种环境下过久了,我常常就忘记了我那“女人”的头衔,这种忘记,是中国社会对女人的训练和期待,它使我在那个社会里生活得很自然,内心没有太多的不平,就像那些信命的人们,因为做好了逆来顺受的精神准备,所以随遇而安、处变不惊的态度就能给他们带来安宁的心境。那时,当我在公共汽车上被男人们抢去了位子,作为女人,我心里竟一点也不觉得委屈,正如那些和女人们抢位子的男人没有一点愧疚一样,大家都是各持着一份坦然从容。有时和男人们同行,看着他们空着手大步流星地在前头无视身后女人们提着重物的紧赶慢赶,我也从来未有过抱怨。有时听着男人们不分场合地对女人大呼小叫、甚至出言不逊,我也以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态度,漠视他们的无礼。
如果没有来美国,我或许一生都将会那样无所谓地过下去了。其实那也没有什么太糟的,虽然我如今是很庆幸我来了美国,庆幸在美国,我有了一个站在另外的角度去回顾前瞻我的生活的机会。
记得在到美国後最初的日子里,我是一如既往,没有什么作为女人的特别的期待。我看到身边的中国女人们大都是责无旁贷地认同着自己是家庭里、社会里的全劳力,很多人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没倒过来,就火急火燎地讨生活去了。在一段时间里,我看着那种情形很发愁,很有压力感,觉得自己若不也学她们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式甩开膀子像个男人似地苦干大干一番,我在美国就算完了。
而开始让我觉得我是可以与男人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通过他们那些不动声色的言行举止向我所进行的暗示提醒。
当我正想用在中国练就的功夫,和美国男人抢门争道时,他们总是微笑着给我以礼让,走在我前头后面的都会给我拉开门,自己站一边,示意我先行。见我满脸的犹豫,他们甚至会作伸手弓腰状,逗我也报以微笑。我开始是受宠若惊,回过神来,马上意识到那种礼遇全是冲着我那“女人”的性别而来的,霎那间,多年淡漠了的女性意识被唤醒,而它一经唤醒,就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在美国生活的日久,在我心中就越来越清晰起来。我开始留心起美国女人在美国社会里的生活,也希望学习过一种女性色彩浓郁一些的生活。
开始上学,是我跨入美国社会的第一步。我进的是男人占压倒多数的电机工程系(EE),我发现在那里,本来就寥寥无几的女学生,竟还全是外国人。我心里好生讶异,弄不明白美国女人都到哪里去了?后来毕业到了工业界做事,在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我又发现,无论我走到那里,所见的但凡是做工程技术性方面的女性,又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人。到了最近,中国大陆来的那些打扮清纯、嗓门嘹亮的女人,更是在各公司技术部门的楼道里随处可见了。在这类地方那些脂粉气很浓的美国女人,反倒真成了点缀。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洋洋万言的对比中美女性社会地位的文章,其作者也是用这“铁的事实”——中、美两国工程界、技术界、科学界女性占各自国内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百分比的巨大的差别,来说明中国妇女的社会都地位比美国妇女的高。不说其结论时是否正确,只是那论据让我们这些在美国让西方文化冲击得有点头昏的中国女人看来,真觉得是有点儿添乱。
和美国女士们谈起个中原因,她们会笑那是因为美国女孩儿懒,不想费脑筋学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有时又会安慰我说,那也是因为中国女人都比较聪明,这就是为什么她们都能吭哧吭哧啃得动那些美国女人哪怕只是想起来都要打瞌睡的“高深学问”。这帽子是够大的,可戴在头上真让人感到沉得慌。
实际上中美女人的天性大体都是一样的,对比较单调乏味的、需要逻辑性思维的东西会比较不太感兴趣,而对需要形象思维、语言表达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天生的喜欢。但是,我们由于各自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不一样,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就自然出落成截然不同的中、美女性。
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对个人意志的强调和尊重,造就了与这个社会匹配的美国女人。相比起我们,她们非常个性化,比较有机会按个人兴趣发展人生,她们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志向,加之美国文化对家庭妇女的肯定和鼓励,她们进退的空间很大。我认识的很多美国女孩一直念着中国人眼里的“闲书”,大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兴趣和“无聊才读书”的奢侈。我的有些美国女友今天念着经济学学位,明天又发现自己对社会学感了兴趣,后天可能又坐到了家政系的课堂里,她们最不会想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学这玩意将来能不能挣钱?
而结了婚的美国女性,很多人都是快快乐乐地选择了家庭主妇的归宿。如果你相信我们以前对关于男女平等的理解是前卫的话,你一定会相当吃惊美国女人在这方面的老套。她们会把个人的修业和对个人兴趣的追求看成是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能不能学以致用,那并不是她们所关心的问题。“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仍是很多美国女人的信条。连我那些个学位很高的美国女友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是对此直言不讳的。
而我一如其他在美国的中国女人,在对美国女性羡慕的同时,对自己的现状却有一种尴尬的迷惘。
我和我的中国女友都会在早上赶着上班的时候,很羡慕这时社区里的美国女人穿着休闲服推着小儿车散步的从容身影;而在午饭时间匆匆来去抢着时间购物时,瞥见美国女人们一块儿在阳伞下喝茶吃点心的悠然,内心又会有叹息声起声落。然而,在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里,家庭妇女的价值和奉献从来就是被忽略和贬抑的,这使我们又觉得,如果我们不能给家庭带来帐面上的进项,就会低人一等。这是美国女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一个打在我们心头的死结。
我们也许不太热爱我们所做的工作,但是却很喜欢那份工作带给我们作为女人的一种财政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就像我们很多人并不真心需要一个学位,但是我们被“大一统”观念调教出来的心灵使我们又无法接受自己与“大家”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我们所有的一技之长,使我们比任性的美国女人更具备应付“多变的世事”的能力。虽然这种“多变的世事”也许根本不会发生,但万一也得防着的不是?我们也设想过试一试像美国女人那么进退自?,作为第一代新移民,我们有太多的重负,太多的需要:经济的、虚荣的、观念的、传统的……
我们开始不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比起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变得复杂善感、矛盾焦躁起来。一方面,我们内心被自幼所受的教育打上的烙印深不可灭,另一方面美国提供给我们的全新的价值观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内心的烙印挑战。人在没有选择的时候会觉得活得绝望,而人在太多选择的说时候就容易迷失,这正是我们这些人过去、如今的生活写照。
这是一种不归路上的挣扎。从我们决定了离开形成了我们世界观的地方的那一刻起,我们应当有用一生来承受并且要超越这种矛盾、这种挣扎的心理准备。
佚名
我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内心作为女人的女性意识,好像是到了美国以后才变得突出和清晰起来的。这种感觉说出来似乎有点滑稽,然而在我,却是一种坦白的真实。
在没有来美国以前的日子里,我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那种作为女性的日子,平平凡凡之间,有一种明明白白,也有一种糊里糊涂。
明白的是自己是女人,糊涂的也是自己是女人。
在我自幼所受的教育里,我一直被鼓励着要认同女人与男人的平等。今天想来,那其实上是一种被绝对化、抽象化了的平等,一种现实里永远不会存在的、物理意义上的平等。
我在很小的年纪上,就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追求这种平等的压力。我明白我因为是女孩,所以我会被这样提醒和教育着;我又有些糊涂:既然我是女孩,是否能与男孩一样,又有什么重要呢?
于是就在这种清醒和糊涂之间,我的女性意识变得非常的模糊。虽然我的女人天性仍是被鼓励着的,比如我可以被人尊重地流我想要流的眼泪,可以刻意修饰打扮着自己,可以细碎地、甚至是任性地表达我的情感、我的好恶……这是一种感性的女性意识,但在一个价值取向划一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女人的感性,是自然地被压抑着,淡化着的,久而久之,作为比较中性的社会的人,我生活得心安理得起来。
我和所有的中国男人、女人一样,在生活里做着社会期待的种种选择,有时候,是别无选择。
在中国那个崇尚“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里,女人与男人果真都一样,其个人意志和个人兴趣,从来都不会被大加赞赏和积极鼓励。我们有意无意地认同了这种“自身的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的观念,而那种“人人如我、我如人人”的生活形式,又确实给我们以一种安全感。
我作为女人,没有例外。
所以当大家说学理工科的人显得聪明,前途好,我就学了理工科,虽然我从来就对那些枯燥乏味的算式、定理和方程式既了无兴趣,又学无心得。而念了书就要工作,那在中国是绝对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儿,于是我就早出晚归,去做一份我很没有兴趣的工作。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样生活着的。
在这种环境下过久了,我常常就忘记了我那“女人”的头衔,这种忘记,是中国社会对女人的训练和期待,它使我在那个社会里生活得很自然,内心没有太多的不平,就像那些信命的人们,因为做好了逆来顺受的精神准备,所以随遇而安、处变不惊的态度就能给他们带来安宁的心境。那时,当我在公共汽车上被男人们抢去了位子,作为女人,我心里竟一点也不觉得委屈,正如那些和女人们抢位子的男人没有一点愧疚一样,大家都是各持着一份坦然从容。有时和男人们同行,看着他们空着手大步流星地在前头无视身后女人们提着重物的紧赶慢赶,我也从来未有过抱怨。有时听着男人们不分场合地对女人大呼小叫、甚至出言不逊,我也以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态度,漠视他们的无礼。
如果没有来美国,我或许一生都将会那样无所谓地过下去了。其实那也没有什么太糟的,虽然我如今是很庆幸我来了美国,庆幸在美国,我有了一个站在另外的角度去回顾前瞻我的生活的机会。
记得在到美国後最初的日子里,我是一如既往,没有什么作为女人的特别的期待。我看到身边的中国女人们大都是责无旁贷地认同着自己是家庭里、社会里的全劳力,很多人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没倒过来,就火急火燎地讨生活去了。在一段时间里,我看着那种情形很发愁,很有压力感,觉得自己若不也学她们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式甩开膀子像个男人似地苦干大干一番,我在美国就算完了。
而开始让我觉得我是可以与男人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通过他们那些不动声色的言行举止向我所进行的暗示提醒。
当我正想用在中国练就的功夫,和美国男人抢门争道时,他们总是微笑着给我以礼让,走在我前头后面的都会给我拉开门,自己站一边,示意我先行。见我满脸的犹豫,他们甚至会作伸手弓腰状,逗我也报以微笑。我开始是受宠若惊,回过神来,马上意识到那种礼遇全是冲着我那“女人”的性别而来的,霎那间,多年淡漠了的女性意识被唤醒,而它一经唤醒,就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在美国生活的日久,在我心中就越来越清晰起来。我开始留心起美国女人在美国社会里的生活,也希望学习过一种女性色彩浓郁一些的生活。
开始上学,是我跨入美国社会的第一步。我进的是男人占压倒多数的电机工程系(EE),我发现在那里,本来就寥寥无几的女学生,竟还全是外国人。我心里好生讶异,弄不明白美国女人都到哪里去了?后来毕业到了工业界做事,在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我又发现,无论我走到那里,所见的但凡是做工程技术性方面的女性,又几乎是清一色的外国人。到了最近,中国大陆来的那些打扮清纯、嗓门嘹亮的女人,更是在各公司技术部门的楼道里随处可见了。在这类地方那些脂粉气很浓的美国女人,反倒真成了点缀。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洋洋万言的对比中美女性社会地位的文章,其作者也是用这“铁的事实”——中、美两国工程界、技术界、科学界女性占各自国内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百分比的巨大的差别,来说明中国妇女的社会都地位比美国妇女的高。不说其结论时是否正确,只是那论据让我们这些在美国让西方文化冲击得有点头昏的中国女人看来,真觉得是有点儿添乱。
和美国女士们谈起个中原因,她们会笑那是因为美国女孩儿懒,不想费脑筋学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有时又会安慰我说,那也是因为中国女人都比较聪明,这就是为什么她们都能吭哧吭哧啃得动那些美国女人哪怕只是想起来都要打瞌睡的“高深学问”。这帽子是够大的,可戴在头上真让人感到沉得慌。
实际上中美女人的天性大体都是一样的,对比较单调乏味的、需要逻辑性思维的东西会比较不太感兴趣,而对需要形象思维、语言表达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天生的喜欢。但是,我们由于各自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不一样,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就自然出落成截然不同的中、美女性。
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对个人意志的强调和尊重,造就了与这个社会匹配的美国女人。相比起我们,她们非常个性化,比较有机会按个人兴趣发展人生,她们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志向,加之美国文化对家庭妇女的肯定和鼓励,她们进退的空间很大。我认识的很多美国女孩一直念着中国人眼里的“闲书”,大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兴趣和“无聊才读书”的奢侈。我的有些美国女友今天念着经济学学位,明天又发现自己对社会学感了兴趣,后天可能又坐到了家政系的课堂里,她们最不会想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学这玩意将来能不能挣钱?
而结了婚的美国女性,很多人都是快快乐乐地选择了家庭主妇的归宿。如果你相信我们以前对关于男女平等的理解是前卫的话,你一定会相当吃惊美国女人在这方面的老套。她们会把个人的修业和对个人兴趣的追求看成是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能不能学以致用,那并不是她们所关心的问题。“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仍是很多美国女人的信条。连我那些个学位很高的美国女友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是对此直言不讳的。
而我一如其他在美国的中国女人,在对美国女性羡慕的同时,对自己的现状却有一种尴尬的迷惘。
我和我的中国女友都会在早上赶着上班的时候,很羡慕这时社区里的美国女人穿着休闲服推着小儿车散步的从容身影;而在午饭时间匆匆来去抢着时间购物时,瞥见美国女人们一块儿在阳伞下喝茶吃点心的悠然,内心又会有叹息声起声落。然而,在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里,家庭妇女的价值和奉献从来就是被忽略和贬抑的,这使我们又觉得,如果我们不能给家庭带来帐面上的进项,就会低人一等。这是美国女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一个打在我们心头的死结。
我们也许不太热爱我们所做的工作,但是却很喜欢那份工作带给我们作为女人的一种财政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就像我们很多人并不真心需要一个学位,但是我们被“大一统”观念调教出来的心灵使我们又无法接受自己与“大家”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我们所有的一技之长,使我们比任性的美国女人更具备应付“多变的世事”的能力。虽然这种“多变的世事”也许根本不会发生,但万一也得防着的不是?我们也设想过试一试像美国女人那么进退自?,作为第一代新移民,我们有太多的重负,太多的需要:经济的、虚荣的、观念的、传统的……
我们开始不明白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比起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变得复杂善感、矛盾焦躁起来。一方面,我们内心被自幼所受的教育打上的烙印深不可灭,另一方面美国提供给我们的全新的价值观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内心的烙印挑战。人在没有选择的时候会觉得活得绝望,而人在太多选择的说时候就容易迷失,这正是我们这些人过去、如今的生活写照。
这是一种不归路上的挣扎。从我们决定了离开形成了我们世界观的地方的那一刻起,我们应当有用一生来承受并且要超越这种矛盾、这种挣扎的心理准备。
Cinema Paradiso - Chris Botti (with Yo Yo Ma) 12/05/2009 22:03
保存 7/21/2009 23:11
。。。。。。
Vittoria paused, brushing a lock of hair from her eyes. “Religion is like language or dress. We gravitate toward the practices with which we were raised. In the end, though, we are all proclaiming the same thing. That life has meaning. That we are grateful for the power that created us.”
Langdon was intrigued. “So you’re saying that whether you are a Christian or a Muslim simply depends on where you were born?”
“Isn’t it obvious? Look at the diffusion of religion around the globe.”
“So faith is random?”
“Hardly. Faith is universal. Our specific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it are arbitrary. Some of us pray to Jesus, some of us go to Mecca, some of us study subatomic particles. In the end we are all just searching for truth, that which is greater than ourselves.”
Langdon wished his students could express themselves so clearly. Hell, he wished he could express himself so clearly. “And God?” he asked. “Do you believe in God?”
Vittoria was silent for a long time. “Science tells me God must exist. My mind tells me I will never understand God. And my heart tells me I am not meant to.”
How’s that for concise, he thought. “So you believe God is fact, but we will never understand Him.”
“Her,” she said with a smile. “Your Native Americans had it right.”
Langdon chuckled. “Mother Earth.”
“Gaea. The planet is an organism. All of us are cells with different purposes. And yet we are intertwined. Serving each other. Serving the whole.”
。。。。。。
Vittoria paused, brushing a lock of hair from her eyes. “Religion is like language or dress. We gravitate toward the practices with which we were raised. In the end, though, we are all proclaiming the same thing. That life has meaning. That we are grateful for the power that created us.”
Langdon was intrigued. “So you’re saying that whether you are a Christian or a Muslim simply depends on where you were born?”
“Isn’t it obvious? Look at the diffusion of religion around the globe.”
“So faith is random?”
“Hardly. Faith is universal. Our specific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it are arbitrary. Some of us pray to Jesus, some of us go to Mecca, some of us study subatomic particles. In the end we are all just searching for truth, that which is greater than ourselves.”
Langdon wished his students could express themselves so clearly. Hell, he wished he could express himself so clearly. “And God?” he asked. “Do you believe in God?”
Vittoria was silent for a long time. “Science tells me God must exist. My mind tells me I will never understand God. And my heart tells me I am not meant to.”
How’s that for concise, he thought. “So you believe God is fact, but we will never understand Him.”
“Her,” she said with a smile. “Your Native Americans had it right.”
Langdon chuckled. “Mother Earth.”
“Gaea. The planet is an organism. All of us are cells with different purposes. And yet we are intertwined. Serving each other. Serving the whole.”
。。。。。。
Chaconne by Secret Garden 10/14/2008 16:01

《Nightingale》and《Orchid》 7/11/2008 12:04
Nella Fantasia 7/07/2008 13:39
Sarah Brightman - Nella Fantasia
Celtic Woman - Nella Fantasia
Il Divo - Nella Fantasia (English Version) Outdoor in USA
Chloe Agnew - Nella Fantasia
Yo-Yo Ma's cello version
Celtic Woman - Nella Fantasia
Il Divo - Nella Fantasia (English Version) Outdoor in USA
Chloe Agnew - Nella Fantasia
Yo-Yo Ma's cello version
《Love Song》and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6/18/2008 12:39
琵琶语 6/16/2008 12:57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ZT自万维<观点:美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尊重长辈?> 6/04/2008 10:24
--------------------------------------------------------------------------------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4-22 09:32:48
--------------------------------------------------------------------------------
广西邕宁高中高二进行语文月考,要求学生以“倾听与人生”为题写篇文章。一位同学的作文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评,并且用“丑陋”、“奸诈”等词语描述一些教师的行为,结尾还借用了周杰伦《四面楚歌》中的歌词:“摇屁股的狗,虽然我们不是朋友,但你们还能做我的狗。”学校将作文复印给每一位老师,该学生也被告知如果不“主动”退学,作文将会被放进档案。此事经媒体报道获得广泛关注后,校方随即又表示不会开除这名学生。
我把这篇作文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对这个孩子的才华、文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惊叹。我甚至建议我的母校母系北大中文系能够考虑破格录取这位学生。这个学生短短一篇小文,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击中了我们教育的要害,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和师表的人好好上了一课。
在中国的传统中,成人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也贯穿在我们整个的教育中。结果形成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是最尊重成人的权威的。但是,在社会的实际生活里,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最不尊重上一辈的。这一点,在美国生活一段后感触尤深。
去美国前,总听人家说美国人没大没小,儿子叫自己的父亲小名,甚至人情冷漠。来了一看,虽然没有听过哪个孩子叫自己的爸爸小名,至少表面上似乎和大家说的差不多。但时间一久,发现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表面上对长辈大大咧咧,心里实际上很尊重,长辈的权威也很大。有一次上日文课,一篇课文讲到现在公司里的年轻职工对老职工不象原来那样尊重了。老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我就用米德的代沟理论进行了一番解释:在过去的时代,社会变化节奏慢,年轻人一般只是重复上一辈的经验,凡事要向“过来人”请教,所以对长辈当然尊重。如今社会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不可能重复上一代的经验。相反,要应付未来的挑战,年轻人往往比上一辈掌握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等等。长辈常常还得向他们请教。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对上一代服服贴贴。
想不到,此言一出,美国同学立即群起而攻之:你以为你仗着年轻,会玩儿什么计算机,就可以代替长辈用生命积累起来的经验吗?古代打仗,年轻人当然比老人是更有效的战士,可人家为什么尊重老人?我一下子晕头转向。倒不是想不出道理和人家辩论,我吃惊的是:这是在美国吗?怎么这些没大没小的美国毛孩子们一下子变得都象是孔家弟子?
再仔细观察,美国文化崇拜年轻,但是年轻人非常认真地研究长辈的经验。人们常常开玩笑说,美国的孩子,在上高中和大学时把自己的父母看成天下最大的傻瓜,但大学毕业典礼时,一下子觉悟到父母是最了不起的智者,以后就开始如饥似渴地从上一代那里吸取智慧。所以,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没有断层。因为每一代人都尊重上一代的经验,并且会把上一代的经验当作最宝贵的传统珍藏起来。
中国则相反。哪怕是最近的历史记忆也无法保留。年轻人根本不在乎上一代的经验。现在的孩子,连文革也不甚了了,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他们那样盲目崇拜毛泽东为什么会担心。长辈和下一代一交流,就演成“韩白之争”,小的对老的要说的无非是一句话:你算个屁。不久前大家讨论大学住校的问题,我和网友的主流看法不同,就回忆起1979到1983年上大学时在北大住校的收获。一些网友回贴说:“看看他讲的这些事情,就知道这个人有多老!还不赶紧闭嘴,谁有闲功夫听你扯淡!”代际的关系是如此,你还指望我们会有历史记忆吗?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长辈这样不敬?说到底还是长辈自己的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怎么教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你。
我们教育孩子,大体还是用权威或者说权力来强制。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中学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同学。我常常发现他脸上青一块紫一块,问他怎么回事,回答说:“我爸打的。”后来他告诉我他常常和父亲对打。我自然匪夷所思,说这怎么可以。他回答:“你他妈懂个屁!这叫独立战争。”果然,后来他说他爸再不敢打他了。因为他爸经过几次交手,发现打不过他了。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着大致的逻辑。大人有权力时,就用权力驯服下一代。下一代长大获得了权力,就会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我们教给他们的,就是这种权力利害。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长得比你壮了以后还尊重你吗?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出版了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讲的是类似的事情。她走访了美国不同阶层的许多家庭,呆在人家里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她发现,中高产阶层和劳动阶层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明显不同。在中高产阶级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非常平等,平时谈话就象是朋友交流。从三、四岁开始,父母和孩子有分歧,就要要讨价还价、达成妥协。孩子服从的是道理而不是权力。这看上去父母毫无权威,连买哪个玩具的权力都没有。但孩子长大后,却非常尊重、热爱父母,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更重要的是,这样长大的孩子有信心,养成了提问题、思考、辩论的习惯,学业出众,特别知道如何和各种社会组织(如学校、公司)打交道。所以事业非常成功。
劳动家庭的孩子则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家长给孩子的指令很简单: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特别是社会组织打交道。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说话。我在耶鲁读书当助教时,教书要对付的是中高产阶层的子弟。他们常常不等你讲完就打断你,然后又提问,又讨论,从什么角度想问题的都有。后来到萨福克大学任教,学生主要是劳动阶层的子弟。他们总是你讲什么听什么,脸上一点表情没有。你问他们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甚至会说:“不知道,我脑子一片空白。”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劳动阶层的子弟,长大失业、犯罪的比率特别高。这种家庭文化的不平等,是日后贫富差别的根源。
广西那位高中生的作文,最有洞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了“我们不是朋友”的事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人不愿意和孩子平等、作朋友。因为那样就放弃了成人的特权,什么事情都要说服孩子,使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但是,使用权力支使孩子虽然有一时之便,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得到报应。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成人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文化,也就成为我们塑造未来的起点。
2006年4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4-22 09:32:48
--------------------------------------------------------------------------------
广西邕宁高中高二进行语文月考,要求学生以“倾听与人生”为题写篇文章。一位同学的作文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评,并且用“丑陋”、“奸诈”等词语描述一些教师的行为,结尾还借用了周杰伦《四面楚歌》中的歌词:“摇屁股的狗,虽然我们不是朋友,但你们还能做我的狗。”学校将作文复印给每一位老师,该学生也被告知如果不“主动”退学,作文将会被放进档案。此事经媒体报道获得广泛关注后,校方随即又表示不会开除这名学生。
我把这篇作文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对这个孩子的才华、文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惊叹。我甚至建议我的母校母系北大中文系能够考虑破格录取这位学生。这个学生短短一篇小文,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击中了我们教育的要害,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和师表的人好好上了一课。
在中国的传统中,成人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也贯穿在我们整个的教育中。结果形成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是最尊重成人的权威的。但是,在社会的实际生活里,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最不尊重上一辈的。这一点,在美国生活一段后感触尤深。
去美国前,总听人家说美国人没大没小,儿子叫自己的父亲小名,甚至人情冷漠。来了一看,虽然没有听过哪个孩子叫自己的爸爸小名,至少表面上似乎和大家说的差不多。但时间一久,发现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表面上对长辈大大咧咧,心里实际上很尊重,长辈的权威也很大。有一次上日文课,一篇课文讲到现在公司里的年轻职工对老职工不象原来那样尊重了。老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我就用米德的代沟理论进行了一番解释:在过去的时代,社会变化节奏慢,年轻人一般只是重复上一辈的经验,凡事要向“过来人”请教,所以对长辈当然尊重。如今社会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不可能重复上一代的经验。相反,要应付未来的挑战,年轻人往往比上一辈掌握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等等。长辈常常还得向他们请教。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对上一代服服贴贴。
想不到,此言一出,美国同学立即群起而攻之:你以为你仗着年轻,会玩儿什么计算机,就可以代替长辈用生命积累起来的经验吗?古代打仗,年轻人当然比老人是更有效的战士,可人家为什么尊重老人?我一下子晕头转向。倒不是想不出道理和人家辩论,我吃惊的是:这是在美国吗?怎么这些没大没小的美国毛孩子们一下子变得都象是孔家弟子?
再仔细观察,美国文化崇拜年轻,但是年轻人非常认真地研究长辈的经验。人们常常开玩笑说,美国的孩子,在上高中和大学时把自己的父母看成天下最大的傻瓜,但大学毕业典礼时,一下子觉悟到父母是最了不起的智者,以后就开始如饥似渴地从上一代那里吸取智慧。所以,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没有断层。因为每一代人都尊重上一代的经验,并且会把上一代的经验当作最宝贵的传统珍藏起来。
中国则相反。哪怕是最近的历史记忆也无法保留。年轻人根本不在乎上一代的经验。现在的孩子,连文革也不甚了了,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对他们那样盲目崇拜毛泽东为什么会担心。长辈和下一代一交流,就演成“韩白之争”,小的对老的要说的无非是一句话:你算个屁。不久前大家讨论大学住校的问题,我和网友的主流看法不同,就回忆起1979到1983年上大学时在北大住校的收获。一些网友回贴说:“看看他讲的这些事情,就知道这个人有多老!还不赶紧闭嘴,谁有闲功夫听你扯淡!”代际的关系是如此,你还指望我们会有历史记忆吗?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长辈这样不敬?说到底还是长辈自己的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怎么教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你。
我们教育孩子,大体还是用权威或者说权力来强制。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中学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同学。我常常发现他脸上青一块紫一块,问他怎么回事,回答说:“我爸打的。”后来他告诉我他常常和父亲对打。我自然匪夷所思,说这怎么可以。他回答:“你他妈懂个屁!这叫独立战争。”果然,后来他说他爸再不敢打他了。因为他爸经过几次交手,发现打不过他了。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我们的教育,实际遵循着大致的逻辑。大人有权力时,就用权力驯服下一代。下一代长大获得了权力,就会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我们教给他们的,就是这种权力利害。这样你能指望孩子们长得比你壮了以后还尊重你吗?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出版了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讲的是类似的事情。她走访了美国不同阶层的许多家庭,呆在人家里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她发现,中高产阶层和劳动阶层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明显不同。在中高产阶级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非常平等,平时谈话就象是朋友交流。从三、四岁开始,父母和孩子有分歧,就要要讨价还价、达成妥协。孩子服从的是道理而不是权力。这看上去父母毫无权威,连买哪个玩具的权力都没有。但孩子长大后,却非常尊重、热爱父母,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更重要的是,这样长大的孩子有信心,养成了提问题、思考、辩论的习惯,学业出众,特别知道如何和各种社会组织(如学校、公司)打交道。所以事业非常成功。
劳动家庭的孩子则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家长给孩子的指令很简单: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特别是社会组织打交道。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说话。我在耶鲁读书当助教时,教书要对付的是中高产阶层的子弟。他们常常不等你讲完就打断你,然后又提问,又讨论,从什么角度想问题的都有。后来到萨福克大学任教,学生主要是劳动阶层的子弟。他们总是你讲什么听什么,脸上一点表情没有。你问他们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甚至会说:“不知道,我脑子一片空白。”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劳动阶层的子弟,长大失业、犯罪的比率特别高。这种家庭文化的不平等,是日后贫富差别的根源。
广西那位高中生的作文,最有洞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了“我们不是朋友”的事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人不愿意和孩子平等、作朋友。因为那样就放弃了成人的特权,什么事情都要说服孩子,使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但是,使用权力支使孩子虽然有一时之便,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得到报应。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塑造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成人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文化,也就成为我们塑造未来的起点。
2006年4月
<< 分手在缘尽的时候 >> 5/30/2008 14:34

越洋寄养的文化透视(ZT) 5/27/2008 10:23
越洋寄养的文化透视(ZT)
都说北美是“儿童的天堂,中年的战场"。话虽不虚,但这儿童的“天堂",却有赖父母的辛劳。从大陆初到北美的小夫妻们,更是如此。小Baby(婴儿)在全家欣喜的目光中来到人世,马上就把年轻的爸爸妈妈提前逼入了“战场"。军情急迫,计将安出?许多年轻父母,都使出妙策:把小Baby托给国内的老爸老妈照料,自己又如以前一样洒脱,发展事业,攻取学位,全不耽误。
从小夫妻务实的角度看,这也算是万全之策了。想想看,在北美闯天下,要过语言关、学历关,要不断地找工作、换工作、搬迁,常常动荡不安。拖着个小Baby,多么不便。小家伙再一病,那更是忙中添乱,阖家不宁。
况且年轻的父母心急气躁,带孩子难得耐烦。托给国内的老人来带,岂不免去这一切烦劳?毕竟“第三代"不是“第三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会疼爱,不会厌弃。老一代有经验,有耐心,多已退休,时间充裕,可以全职照看,比年轻父母自己带孩子更周到、更放心。这真是舍己之短,取彼之长也。
从文化的角度看,请老人代为养育孩子,这绝对算得上“中国特色"。家庭本位,宗族观念,本是中国伦理文化的血亲基础。老愚公的全部信心,不就建立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之上吗?
从祖辈到自己,再到下一代,构成了绵绵无尽的生命链条。因此,生育在中国的婚姻里,占有重要意义。生下孩子,完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历史性任务,向上辈交帐,是人生的重要责任。
因此,生孩子,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既是家族的事,则全家有份。老爸老妈帮着带孩子,也就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老爸老妈呢?也自觉这是一种义务,所以统统毫无怨言──恐怕不仅没有怨言,还喜不自胜呢!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含饴弄孙,恰恰构成了中国人晚年重要的幸福画面!
在这样的文化气氛里,一方需要脱手,一方乐于接收,小Baby越洋寄养,就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了。
可是,在上述看似双赢的盘算中,其中却隐含着一个盲区:小孩送回国去,小夫妻爽了,老父母乐了,那么,小Baby呢?谁权衡过小Baby的利害得失呢?
盲区何以成为盲区?它不由于我们虑事不周,而源于某种遮蔽,例如文化的遮蔽。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视长者、忽略幼者的传统。这就是我们文化视野的盲点之一。(在此顺便提一句,溺爱、宠爱并不是重视幼者,其核心仍是长者自己快感的表达。今天被尊崇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其人格、思想、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并未得到重视和承认。长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他们要为父辈祖辈的愿望而活,个人意志常常是被否定的)。
作为整个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小Baby实际上是无权表态的。即使他能够发表意见,他的选择能被重视、被尊重吗?长辈的理由,总是更高的理由。幼者是处于被支配、被设计、被安排的地位的。大人讲话,小孩不得插嘴,不是我们的古训么?小孩都不行,更何况小Baby呢?
或者从小Baby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视角。这视角是我们所缺乏的,这也是我们百多年来,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的结果之一。我们的本土文化从不站在幼者立场上发言。几样最经典的中国式早期教育,仍然是认字、背经书、背古诗 显然是成人的选择,而非幼儿的爱好。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角度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来说,是最重要、最天然的关系,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人物。父母的关照,直接构成孩子心理依恋(attachment)和心理联结(bonding),这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关乎孩子未来的心理、情绪、行为及精神健康。
从出生到三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怀。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是完全不能等同的。隔代抚养不可能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 (Need elabor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 why not?)。因此,从小Baby的方位进行决策的话,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才是最佳选择。
....
都说北美是“儿童的天堂,中年的战场"。话虽不虚,但这儿童的“天堂",却有赖父母的辛劳。从大陆初到北美的小夫妻们,更是如此。小Baby(婴儿)在全家欣喜的目光中来到人世,马上就把年轻的爸爸妈妈提前逼入了“战场"。军情急迫,计将安出?许多年轻父母,都使出妙策:把小Baby托给国内的老爸老妈照料,自己又如以前一样洒脱,发展事业,攻取学位,全不耽误。
从小夫妻务实的角度看,这也算是万全之策了。想想看,在北美闯天下,要过语言关、学历关,要不断地找工作、换工作、搬迁,常常动荡不安。拖着个小Baby,多么不便。小家伙再一病,那更是忙中添乱,阖家不宁。
况且年轻的父母心急气躁,带孩子难得耐烦。托给国内的老人来带,岂不免去这一切烦劳?毕竟“第三代"不是“第三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会疼爱,不会厌弃。老一代有经验,有耐心,多已退休,时间充裕,可以全职照看,比年轻父母自己带孩子更周到、更放心。这真是舍己之短,取彼之长也。
从文化的角度看,请老人代为养育孩子,这绝对算得上“中国特色"。家庭本位,宗族观念,本是中国伦理文化的血亲基础。老愚公的全部信心,不就建立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之上吗?
从祖辈到自己,再到下一代,构成了绵绵无尽的生命链条。因此,生育在中国的婚姻里,占有重要意义。生下孩子,完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历史性任务,向上辈交帐,是人生的重要责任。
因此,生孩子,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既是家族的事,则全家有份。老爸老妈帮着带孩子,也就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老爸老妈呢?也自觉这是一种义务,所以统统毫无怨言──恐怕不仅没有怨言,还喜不自胜呢!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含饴弄孙,恰恰构成了中国人晚年重要的幸福画面!
在这样的文化气氛里,一方需要脱手,一方乐于接收,小Baby越洋寄养,就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了。
可是,在上述看似双赢的盘算中,其中却隐含着一个盲区:小孩送回国去,小夫妻爽了,老父母乐了,那么,小Baby呢?谁权衡过小Baby的利害得失呢?
盲区何以成为盲区?它不由于我们虑事不周,而源于某种遮蔽,例如文化的遮蔽。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视长者、忽略幼者的传统。这就是我们文化视野的盲点之一。(在此顺便提一句,溺爱、宠爱并不是重视幼者,其核心仍是长者自己快感的表达。今天被尊崇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其人格、思想、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并未得到重视和承认。长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他们要为父辈祖辈的愿望而活,个人意志常常是被否定的)。
作为整个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小Baby实际上是无权表态的。即使他能够发表意见,他的选择能被重视、被尊重吗?长辈的理由,总是更高的理由。幼者是处于被支配、被设计、被安排的地位的。大人讲话,小孩不得插嘴,不是我们的古训么?小孩都不行,更何况小Baby呢?
或者从小Baby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视角。这视角是我们所缺乏的,这也是我们百多年来,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的结果之一。我们的本土文化从不站在幼者立场上发言。几样最经典的中国式早期教育,仍然是认字、背经书、背古诗 显然是成人的选择,而非幼儿的爱好。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角度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来说,是最重要、最天然的关系,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人物。父母的关照,直接构成孩子心理依恋(attachment)和心理联结(bonding),这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关乎孩子未来的心理、情绪、行为及精神健康。
从出生到三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怀。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是完全不能等同的。隔代抚养不可能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 (Need elabor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 why not?)。因此,从小Baby的方位进行决策的话,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才是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