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语:荷兰、英国、美国与五月花号
发表于 2021 年 03 月 31 日 由 wy

在开拓美洲大陆的历史上,英国人不是最早的,在英国人之前,最著名的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哥伦布显然和英国人没有关系,哥伦布的资助者也不是英国国王或女王,而是西班牙国王,北美最著名的开拓者也不是英国人开辟的殖民地,而是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开辟的纽约殖民地和后来闻名于世的华尔街。



但英国人后来居上,英国人不仅会拉帮结派打击挡在她前面的其他欧洲强国甚至原来的世界霸主,英国人还善于抢夺其他欧洲列强手中的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人赶走了其强劲对手法国人,在美洲,则赶走了荷兰人,并从荷兰人手中夺走了风水宝地纽约和华尔街。

英国人尤其擅长经营殖民地,据学者研究,英国殖民成功原因在于,“英国殖民方式异于法国及西班牙,其殖民地系由私人企业而非政府主导。探险资金筹措以及风险均由业主负担,例如,马里兰州(Maryland)之业主乔治·卡尔弗特(George Calvert),弗吉尼亚(Virginia)州之伦敦股份有限公司(London Company),皆可代表私人企业活动力大于政府,机动性强、适应力高。其次,英国殖民地容许宗教异议分子参与,让国内受迫害宗教人士前往殖民地,1640年前许多英国人赴美寻求宗教自由,导致殖民地人口迅速成长。最重要是,英国殖民地人民享有充分的自治权,拥有其他国家不曾给予的个人自由及政府自治权,使得殖民人士可以弹性面对现实”。



而其他欧洲国家,大都是由其国内的王室或政府主导,其殖民地很多时候并不能自负盈亏,或者说是赔钱的,这就会经常对其母国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就难以为继。

英国则利用这个优势,在东方的印度和西方的北美大陆获得了两处巨大的殖民地,一举奠定了其全球最大殖民帝国的地位。

还是据学者研究,当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有两种方式:其一为股份有限公司,另一种为王室酬庸,称为业主殖民地(proprietary colony,或特许殖民地)。“殖民地分布北中南三地,共13区。北部移民以宗教因素为主,南部多为经济因素,中部则多取自他国之殖民地。北部殖民地有5个:普利茅斯(Plymouth:1620)、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1623)、马萨诸塞湾(Massachusetts Bay:1630)、罗得岛(Rhode Island)、康涅狄格(Connecticut);南部殖民地有弗吉尼亚(1607)、马里兰(1634)、北卡罗来纳(North Carolina:1650)、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1670)、佐治亚(1733);中部殖民地有纽约(New York:原荷兰所有1626)、新泽西(New Jersey:原荷兰所有1626)、特拉华(Delaware:原瑞典所有1638)、宾夕法尼亚(1682)”。

最早的英国人自己独立开辟的殖民地是被称作失踪的殖民地。具体说是由英国的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于1587年率领91名男人、17名女人及9名小孩前往北卡罗来纳附近的罗阿诺克岛(Roanoke Island)定居而开辟的。之所以命名为“弗吉尼亚”(Virginia)是为了纪念英国国王伊莉萨白一世(Virgin Queen)。不过悲惨的是当1588年英西之间发生海战,雷利与殖民地中断了来往,而当他重新返回罗阿诺克时,却不见英国移民的身影,看到的只是树上刻有的印第安克洛托安(Croatoan)部落之字迹,所以历史上称这段时期的殖民地为“失踪的殖民地”(Lost Colony)。

当然,后来在诸多英国人开辟的殖民地中,最著名的还是五月花号一帮清教徒开辟的弗吉尼亚殖民地。或者更准确地说英国移民最著名的还是五月花号一帮清教徒移民。



这批被称作“朝圣者”(Pilgrims)的英国清教徒最早于1607年离开英国前往荷兰,1619年他们中的一些人获得了伦敦公司许可,于是就于当年的9月乘坐五月花号前往弗吉尼亚殖民,他们据说共有大人小孩102人,其中男性73人,女性29人,他们的出发地是英国的普利茅斯,经过长途颠簸,他们最终抵达了北美大陆,但由于船只航道偏北,却没能抵弗吉尼亚,而是于1620年11月到达马萨诸塞之科德角(Cape Cod),这个并不属于弗吉尼亚管辖范围的地方。此后,五月花号最终于1621年4月5日从普利茅斯殖民地出发返回了英格兰,并于1621年5月6日到达英格兰。

这次航行看来对于航行者来说是并不成功的,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次不成功的航行,却使他们青史留名。因为他们在登陆之前草拟的《五月花号公约》(May flower Compact),成为了后来伟大帝国美国的立国基础。
华人教会请务必警惕3月27日的“亚裔行动日”

文 |慕荣以待
北美动态专稿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股社会运动正在酝酿。3月27日全美国几十个城市将举行“停止反亚裔暴力”(Stop Anti-Asian Violence)和“停止反中国”(Stop China-Bashing)的“全国行动日”示威游行。笔者收到本州的游行召集人发来的电子邮件,鼓动笔者所在华人教会参与此次活动。其海报中标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是“社会主义与解放党”(The Party for Socialism and Liberation, PSL)。这是成立于2004年的共产主义政党。在电子邮件中提供的活动官方网站显示,两个中方机构中国总商会(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和中华会馆(The 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 也是资助机构。




笔者提醒华人基督徒和教会牧长远离这次活动。最近,针对“亚裔被歧视”的舆论与相关的社会运动越演越烈。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从圣经原则出发,做出谨慎的分辨。



以下几点原则请华人基督徒认真思考:



第一,认真而全面地查考事实真相。


对于被用来炒作“亚裔被欺负”的新闻、图片或视频,请弟兄姊妹一定要全面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事实上,被媒体炒作的亚特兰大按摩店的枪击案与种族仇恨没有丝毫关系,与反华仇中更无关系。根据亚特兰大警方的报告,袭击枪手罗伯特·亚伦·朗(Robert AaronLong)是这家按摩院的常客,他称:枪杀行动是因为 “他想消除诱惑(temptation he wanted to eliminate)”。死者中还有两名美国白人。如果你看的媒体不告诉这些真相,那个媒体就是在欺骗你,你就应该拒绝在相信他们的报道。



“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祂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箴言6:16-19)



第二,个人行为和个人遭遇不代表所有人。


如果有亚裔被欺负,并不代表所有亚裔都被歧视或仇恨。如果有人仇视亚裔,也不代表与他同样背景的所有人都仇视亚裔。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耶和华)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世记18:25)



第三,歧视是出于人内心的偏见,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对他人有偏见,神知道。



“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耶利米书17:10)



第四,不要随便用“被歧视”的口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亚裔生活在美国,应该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习俗,学习美国的语言,适应美国生活。如果亚裔因为语言或文化障碍而导致别人误解,经历了不愉快的遭遇,不要轻易责怪别人,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我是否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我是否违背了美国习俗?” 如果不自我反应,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别人定下歧视的罪名,这是屈枉正直。



“不可随众行恶;不可在争讼的事上随众偏行,作见证屈枉正直。”(出埃及记23:2)



第五,人内心的偏见需要用基督信仰来对付,摇旗呐喊不能改变人心。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各书2:1)



第六,我们应该对美国和美国人民心存感恩,并为美国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做贡献。


想一想,你曾经得到多少美国人的关爱和帮助。正是因为美国社会基于基督教文明的仁爱,我们亚裔才来到美国。正是因为美国社会的自由,亚裔才能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如果别人对你好一百次,你都没有感恩的心,别人得罪你一次,你就不依不饶。这合乎情理吗?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18)



第七,前些年,华人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枪杀美国人,美国人没有因此仇视亚裔,而是原谅赦免,不以种族而论。这岂不是基督徒的榜样吗?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可福音11:25)



第八,社会上炒作的“种族”概念本身就是违背圣经的。


当今世俗文化中的“种族”概念来自于进化论。赫伯特·史宾塞(Herbert Spencer)将进化论应用在人类社会,把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关系描述为不同等级和残酷的淘汰机制。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违背基督徒的世界观。根据圣经,人类同有一个始祖亚当,都是上帝按照祂的形象所造,因此人人被造而平等,每个人都当受尊重。人不论肤色有何差异,都是同一“族类”——亚当的后裔。基督徒在属灵上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在肉身的基因上,我们都是亚当的后裔,不应该按照肤色划分不同的“种族”。基督徒应该拒绝基于进化论的种族观。基督徒当然应该反对“种族主义”,因为按照肤色划分的“种族”本身就是“伪概念”,是基于进化论的谎言。反对种族主义的社会斗争是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谎言之上的政治革命,只能激化族群矛盾,加剧社会撕裂。这不是圣经指示基督徒采取的做法。基督徒应该用基督的爱和神创论世界观去关爱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这才是基督徒对“种族主义”的根本否定。



“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使徒行传17:26)(这里的万族并不是世俗的“种族”概念,而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族群。)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罗马书14:19)



第九,认清当下的社会思潮。亚裔事件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通达时务者需要看清这朵浪花背后的大洪流,否则就可能被利用。


自从1950年代,文化马克思主义经由法兰克福学派进入美国,在约翰·杜威等人的帮助下悄悄地渗透在美国的教育界和方方面面。直至今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已经被文化马克思主义所浸透。马克思主义将人分成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其革命策略是挑唆“被压迫的阶级”联合起来推翻传统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组织3月27日全国行动日的“社会主义与解放党”(The Party for Socialism and Liberation)信奉的是共产主义,其革命目标是把美国改变成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他们要改变美国,毁掉基督教文明。古典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和俄国按照经济水平把人划分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美国则是按照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身份划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在这种叙事框架中,亚裔被定义为被压迫的群体,被拉拢成一支革命队伍。历史证明,共产主义运动必然带来专制和苦难,耶稣基督的教会也总是成为被迫害的对象。想一想,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不要以为这场社会运动是在捍卫你的利益。它最终会给我们的子孙带来苦难。使徒行传19:32描述的场景值得我们反思。



“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使徒行传19:32)



第十,基督徒不应该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应该遵守圣经原则。真理原则高于个人利益,这是基督徒该有的价值观,即使损失个人利益,也要捍卫圣经原则。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



第十一,消除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是一种偶像崇拜。它把国家或民族当作了偶像。而专制国家总是善于给民众从小灌输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并利用这种民族感情绑架民众。作为基督徒,你是否摆脱了这种捆绑?



耶稣说:“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路加福音4:8)



弟兄姊妹,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请谨慎用圣经真理分析一切社会现象,检验一切社会思潮。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求神保守华人教会在这场时代巨变中在真道上站立得稳。


慕荣以待 牧师,现在美国牧会。
门门:看《Nomadland》(无依之地)
发表于 2021 年 03 月 18 日 由 舟巷

最近,这个得了金狮奖和金球奖的电影,在国内很火,因为编导是一位年轻的华人女子赵婷。影片名翻译成“无依之地”,在网上广为流传。我觉得这个翻译的片名似乎有点偏颇,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这里只是说说我自己看了以后的感想。

在美国西部,有那么一群人,大多已年过半百,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固定的住处,像游牧民族一样,生活在一辆随时可以开走的房车里。他们的的生活极其简陋。有时找一些临时的工作,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

Fern就是其中一员。丈夫去世以后,她又失了业,便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买了一辆旧的房车,独自开着四处寻找打工的地方。她当过Amazon仓库员工,干过快餐店,农场收获季节的短工,国家公园营地管理人员,打扫公共厕所,等等。

她的房车就是她的家,里面装着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也装着她对过往的全部记忆。当一位女孩子问她是不是homeless时,她笑着说,不,她只是houseless而已。

一个沧桑的人,一辆破旧的车,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这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场景。

夕阳西下,或晨曦初露时,一辆房车的阴影下,一个孤独的人,面对着贫瘠辽阔的戈壁沙漠,或站或坐着。远处是灰黄色连绵的远山,光秃秃的山头上盖着白雪。一幅大漠孤烟的画面,壮阔而苍凉。

许多像她一样的房车族人,自动组织起来,在亚利桑那的荒漠中建立了一个营地,为房车客们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处所。晚上,人们在营地上燃起篝火,围坐成一圈,讲着各人的身世,也分享着各人的梦想。

他们随身带着一些自视珍贵的东西,传了几代的一个磁盘,去世配偶的一件遗物,等等。他们也把自己不用的物品跟其他人分享。在房车前摆个地摊,放着这些物品,有人喜欢的,就可以拿去,分文不取。

在营地里,人来了,又去了。他们交上新的朋友。在日后的路上,有时会偶尔相遇,或一起打工,或一起旅行。一段时间后,又各自挥手告别,踏上各自的旅程。他们中,有人是从小就梦想着周游四方,有人因为无法融入那个社会,也有人是得了绝症,不想在医院里等死,宁愿开着自己的车,北上阿拉斯加,去看自己曾经去过,或想去的地方。

当Fern的房车出了故障,修车的告诉她,要是修的话,要花2300块钱,但这辆车最多也就能卖个5000块,似乎不值得去修。但Fern告诉他,这是她的家,她住在里面。里面有很多她无法割舍的东西,所以她宁愿去借钱,也要来修好它。

其实,他们也不都是不能停下来的。Fern就有自己的小房子,她和丈夫曾经住在那里。房子的后面,是大片的荒漠和连绵的远山。那时是两人世界,哪怕与世隔绝,只要有彼此的爱和情意,就有了自己的世界。但是,丈夫去世以后,也许是房子里承载了太多的痛苦的回忆,使她宁愿独自开着房车去体验别处的生活。

他们有时也会遇到心仪的人,希望能一起停留下来。Fern也遇到了,但她还是选择了继续上路。因为太多的过往,太多的回忆,使她无法忘怀。只要回忆在,那个人就活在她心里。

他们活在当下,随遇而安,总是在路上。和朋友分别的时候,他们总是说,See you down the road。

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的一生,不也是在路上么。有人陪着我们走一段,然后离去。有的还是在这个世界上走着,有的去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人,一辆车,一条永远向前的路,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也是我们的人生。
打倒君主制與無產階級革命
by 陳維健

最近英國皇室又爆出醜聞,梅根王妃與二十多年前車禍奪去生命的戴安娜王妃被視作兩個遭受皇室迫害的媳婦,不過這一個更甚,因其有著非洲血統被指為種族迫害。《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漫畫引用美國佛羅伊德案,女皇跪壓梅根,梅根呼喊我不能呼吸!政治正確在這裏發揮到了極致。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發表了「打倒英國君主制」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對皇室醜聞的評論,也超出了種族歧視問題,是要打倒君主制,要將英國皇室連根撥起。文章的觀點是英國皇室存在的問題不是可以改變的,他是以這樣一個比方來說明的:「不管你加多少糖,也不可能將一瓶毒藥變成清甜的飲料」。文章又認為「一小撮人不是基於道德價值,而是基於遺傳的偶然性,享受著從公眾資金中榨取來的數百萬美元,並當作煽情的民族主義英雄來崇拜,換來的僅僅是他們『賞心悅目地公開亮相』的職責」。有了毒藥的詳啵钟羞z傳享受榨取公眾資金論斷,可以推出皇室的十惡不赦,接下來打倒君主制就順理成章了。 《紐時》這篇文章的觀點,聽來有些熟悉,但又難以置信,這不就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嗎?無產階級革命前提是地主、資本家剝削與皇室是社會的寄生蟲。因此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地主、資本家的財產被剝奪以外,皇室無一例外地被打倒。那些皇室還被保留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承認私有制,皇室是私有制的一部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英國政府給予女王為元首職責的奉給(國家元首支出)來源於王室費:於每屆議會會期開首時,由君主交付予議會的皇家土地收益的一小部分。 所有的王家土地皆由一個對議會負責的機構——王家產業署管理:在2003-04財政年度,交付的金額是1億7690萬英鎊, 其中國家元首支出是3600萬英鎊」。從維基資料來看,皇室的維持費用是從皇室交納的土地收益中政府的回饋,皇室本身是納稅人。如果要革皇室的命,只有廢除私有制。皇室成員是通過遺傳,與許多其他大家族一樣他的成員是含著金湯匙出來的。血液的遺傳帶來財富的遺傳,對作者來說是有道德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打倒的理論基礎。 皇室應不應該保留,皇室成員應不應該象文章所說的那樣去Tesco超市打工。如果皇室成員願意去做一個平民,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梅根與哈里已經在一年多前宣布放棄英國「高級」皇室成員待遇到美國去稚恕N恼抡f五分之四的英國成年人願意保持皇室。也就是說在英國沒有對皇室革命的基礎。不過文章給出的結論是這五分之四的英國人「無法抵抗花裏胡哨的帽子帶來的吸引力」。因此,要煽動英國人對皇室革命看來很難。雖然很難,但文章作者仍然頗有信心、他說「廢除君主制應該不會太棘手。首先,你拿走他們的房子。然後,你拿走他們的財富。然後,你拿走他們的頭銜。所有這些都應該屬於公眾,而那些人將這些東西強占了太久」。無產階級革命最大的特點是煽動仇恨,將財富視作罪惡。當年中共鬥地主,資本家,大都是煽動起來的。在這裏已經公開號召登堂入室搶劫財富了。這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邉涌疾靾蟾妗贰竿梁懒蛹澋男〗闵倌棠痰难来采希部梢蕴ど先L一滾」是何等的相似。 一個國家實行憲政民主後,皇室作為國家元首是虛職,並無實權。皇室基本上成為一種歷史的傳承與民族文化的象征,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意義。皇室的存在會給這個國家與民族富有歷史文化氣息,最典型的就是英國與日本。日本天皇雖然在二戰中犯有戰爭罪,但美國考慮到日本的民族文化與日本人的感情,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時還是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日本皇室也經常會爆出醜聞,但日本並無意為此取消皇室制度。中國的辛亥革命也是保留王室的,不僅滿清皇室得到保全,就連溥儀退位之後也被允許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並由政府撥款供養。直到民國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才正式廢除帝號,皇室趕出紫禁城。結果25年後末代皇帝溥儀進了監獄,中共住進了紫禁城,中共黨魁成了紅色革命的皇帝。這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皇室的結果。「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王候將相寧有種乎」。沒有血統遺傳照樣可以當皇帝。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問題,皇室也不例外,皇室因梅根有非裔血統而歧視,代表皇室的女皇女王在得知後表示非常難過並發表聲明稱,「哈里、梅根和(他們的兒子)亞契(Archie)將永遠是我們所摯愛的家族成員」。梅根也表示女皇一直都對她很好。女皇作為大家長這樣說了,應該不是整體性。如果出現家暴(哪位皇室成員語言暴力)梅根可以去告,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但是作者卻要把皇室的家事提升到無產階級革命的道德制高點上。英國是一個法制完善的國家,這是對法律的無視。這種手法與共產黨鬧革命的理由完全相同。 真的不敢相信,《紐約時報》這樣報刊,會宣揚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煽動英國人造反,革皇室的命。而且革命的口號也十分相似,「打倒」基本上可以說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專用詞匯。這個詞匯具有相當的暴力。看來無產階級革命也是一種遺傳,雖然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國家都成了專制獨裁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當權力在手,成了新地主、新資本家成了新的權貴,新的皇室,立馬換了一副面孔。當無產階級起來革命時,即把他們打成反革命或顛覆國家政權罪,而西方民主國家有些人,不顧無產階級革命最終的殘酷結局,開始宣傳煽動無產階級革命了。也許他們相信蘇共、中共這些無產階級革命前輩沒做好,他們能做好,能夠做到無產階級革命,消除階級的自由平等。 中共一直希望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出現無產階級革命,一度消失的西方共產主義,現在又重新復活,這讓中共黨主習近平信心滿滿地提出「東升西降」的政治判斷。東升就是共產主義中國在上升,西降就是西方民主在下降。現在世界格局最危險的還不是中共崛起,而是西方有了呼應。「打倒君主制」就是西方對東方的呼應,是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檄文。警惕啊!共產主義災難降臨西方民主社會,已不是天方夜譚。

Read more of this post
陳維健 | 2021 年 3 月 17 日 at 17:50 | Tags: 陳維健, 哈里王子, 查理週刊, 梅根 | Categories: 老陳時評, 關注熱點, 政經論壇 | URL:sinoeurovoices.com/?p=4873
3/10/2021 07:48
【胡平論政】:從美國的無家可歸者談起
by 胡平

近來,因趙婷的電影《無依之地》,一些人談起了美國的無家可歸現象。下面是我早先對這個問題寫的文章。 ——胡平 1 連沒有到過美國的人也都知道,美國,尤其是美國的大城市,有無家可歸者,也就是俗話說的流浪者、流浪漢,英文叫homeless。 幾年前,一位中國人權問題專家在訪問美國後回國作報告,特地講到美國的無家可歸者,以此證明美國的人權狀況是如何惡劣以及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權現狀的批評是何等虛偽。不久前讀到陳燕妮的采訪錄《美國之後》,其中一位受訪者、著名的文藝批評家李陀對美國存在著大量無家可歸者這一現象提出尖銳批評。李陀說:「在美國這麽富有的國家還有幾百萬無家可歸者,這其實是一種災難。如果美國一些有錢的人拿出一點錢來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人拿出這個錢來。因為美國是私有制國家,優勝劣汰,大家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天經地義的。」 剛好在前兩天,美聯社發出如下一則消息: 美國紐約的無家可歸者為一名在上個月拒絕逮捕流浪漢的警察籌集了三千美元,作為聖誕禮物。 這位警察叫德拉克魯斯,他曾經拒絕執行讓他逮捕一名擅自在曼哈頓一間車庫睡覺的男子的命令,他對上司說,這個男子別無選擇。此後,德拉克魯斯受到了在聖誕節之前無薪停職三十天的處分。 為了表示對德拉克魯斯的感激,紐約的街頭露宿者決定集資相助。一些無家可歸者的組織為德拉克魯斯和他的六口之家籌措了這筆資金。這筆資金的來源包括無家可歸者從路人那裏乞討的錢和他們出售可供回收的瓶瓶罐罐所攢下的錢,一些流浪漢甚至拿出了他們的部分福利金。德拉克魯斯說,他一直向他的上司清楚地表明,他反對逮捕無家可歸者。 紐約無家可歸者的人數一直在持續上升,人們對警方的應對之策的辯論也逐步在升溫。今年十一月,一個誌在幫助無家可歸者的團體提起訴訟,指稱紐約市警察局專挑無家可歸者加以搜捕。警方則否認他們有通過逮捕露宿者的方法來凈化紐約街頭的任何計劃。 讀到這則消息,恐怕很多中國人都會感到憤慨:怎麽?別人無家可歸,不得已躲在車庫裏過夜;政府非但不給別人提供住處,反而要把別人逮捕。太不象話了! 這是誤解。第一,政府修建了不少收容所,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宿;但是,有些流浪漢不願意去收容所而寧肯在街頭逗留。第二,如果你在街頭等公共場所過夜,警察通常並不幹涉;但是,車庫不是公共場所。警察逮捕流浪漢是因為他非法侵入了別人的地方。 2 在美國,常常有人針對無家可歸者的人權問題向政府提出批評,只不過他們批評的緣由和堅持的原則常常和一般中國人的「想當然」截然不同。譬如在前年冬天,在紐約,圍繞著無家可歸者的問題,就有一些人權人士對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提出批評。 猜猜看,朱利安尼做了什麽事招致人權人士的不滿?人權人士為什麽要批評朱利安尼?人權人士要求的是什麽?根據的是什麽? 那還用說?肯定有許多人不假思索地就會斷言,那一定是朱利安尼對流浪漢不聞不問,天這麽冷,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凍死怎麽辦?人權人士打抱不平,要求市長采取措施給流浪漢提供住處,安全過冬。人權首先是生存權嘛。 錯了,錯了,剛好猜反了。事實是,那一年的冬天,紐約特別冷,市長朱利安尼特於日前發出新聞簡報,提醒市民註意保暖禦寒,勤於問候和照顧老弱鄰居,呼籲房東充足供暖,並提醒室內暖氣不足或沒有熱水的市民向房屋局投訴。由於天氣酷寒,朱利安尼提出街頭流浪漢必須到室內避寒,否則警察或社會工作人員可以不需要征得流浪漢的同意,強行把他們移送到收容所。有些流浪者不幹,堅持要留在大街上,不願意被強行帶往收容所,一些人權人士則認為政府無權對流浪者采取強制性措施。 我們知道,早在一九九九年,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就開始清理街頭流浪者。當時是本著改善紐約市生活質量的立場,要求流浪者離開公共場所,到收容所居住。可是,這個計劃遭到人權人士和不少流浪者的批評。其理由是,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公共場所既然是公共的,別人當然有權在那兒呆著,想走動就走動,想休息就休息。政府無權幹涉。如果政府竟然禁止人們流浪,禁止人們露宿街頭,那就是對人權的幹涉或侵犯。這次,針對朱利安尼的強制性措施,紐約市公民自由協會的負責人西格爾就明確表示反對,他說:法律上沒有哪一條賦予政府這樣的權力,只因為天氣寒冷就可以把別人從大街上拉走。 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素以鐵腕著稱,他宣布紐約市進入「緊急防寒狀態」,派出額外人力,授權警察可以強行把街頭流浪漢遣送到收容所避寒。朱利安尼說:在平時正常狀態,除非流浪者有違法行為,否則是不可以強行把人帶走的。接連好幾天,警察開著面包車滿街轉,把流浪者送到收容所。紐約市政府有一個無家可歸者服務部,這些天也十分忙碌。朱利安尼說:紐約的收容所綽綽有余,即便在聖誕節那天晚上,還多出了六百多個單身床位和一百多個家庭收容處。 但是,並非所有的流浪漢都領市長這份情,有些無家可歸者表示「堅守街頭陣地」,不願意去收容所。有個記者采訪一位名叫劉易斯的四十出頭的流浪漢,勸說他去收容所。記者說:「我不願意有人給凍死,哪怕他自己願意也罷。」可是對方執意不從。記者問,那你今天晚上在哪兒過夜呢?流浪漢回答:別以為我會告訴你們,紐約這麽大,可去的地方多啦,你們來追蹤我吧,誰也找不著我。我就是要呆在大街上。 當然,有些人權團體反對朱利安尼的措施,也不僅僅是出於反對強制、維護自由的立場,他們還認為政府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服務設施有待改進。如果條件好了,人家自己就願意來,用不著你去強制了。 我見識過一兩個收容所。照我的標準,其服務設施應該說還算可以,吃飽住暖、洗熱水澡都不成問題,有為單身者準備的房間,有為拖家帶小者專門準備的房間;收容所裏有專職的社會工作者服務管理。為單身流浪者準備的房間,有時候住的人多些,不過比起我當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時住的研究生宿舍還是要寬松。當然,依照美國的富裕程度,收容所的條件都還有改進的余地,然而也有人懷疑,遇到象劉易斯這種流浪漢,恐怕條件改進了也未必來。 3 談到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問題,事情並不象李陀先生批評的那樣,美國人並不認為無家可歸者現象的出現是天經地義的。事實上,無家可歸者的問題一直是美國公眾關心的一個焦點話題。 手頭正好有一本書,書名就叫《無家可歸者》(《The Homeless》),是從我所居住的街道小區圖書館借來的,估計這本書在全美各地的小區圖書館都可借到。該書由加州聖地亞哥的格林黑文出版社(Greenhaven Press)於1996年出版,全書共240頁,收錄了31篇文字,其中有講演,有單篇文章,有從長文章或書裏的節選。 這些文字按內容分為五章,五章的標題分別是:一、無家可歸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嗎?二、無家可歸的原因何在?三、何種住房選擇方 案對無家可歸者有利?四、社會可以怎樣幫助無家可歸者?五、政府可以怎樣幫助無家可歸者?在每一章裏,又分幾個小問題,而每一個小問題都有兩種不同意見,而且常常是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好象唱對臺戲。在這裏,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正象這本書封底上的一句話:「那些不了解相反意見論據的人,對自己的觀點也不會 有完整的了解。」 在這本書的後面有兩個附錄,一個是參考書目,多達69本;一個是相關組織名單,共22個,其中有進行過專題研究的著名研究所,有專門為無家可歸者設立的基金會,有關註無家可歸者人權問題的人權組織,有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各種服務(包括教育、職業培訓等)的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也有無家可歸者自己成立的組織。 瀏覽這本《無家可歸者》,讀者可以發現,在美國,民間和政府都為解決無家可歸者的問題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另外,我們也會發現,無家可歸者的問題實際上未必都是沒房子住的問題,它更多地是其它社會問題的反映。根據書中引述的1993年的一項研究,無家可歸者中,83%有吸毒、酗酒或精神病的問題。在無家可歸者中,單身男性占多數,也有拖家帶口的,其中,97%的戶主是女性,平均年齡22歲,87%未婚,高中畢業的只有37%(美國的高中教育是義務教育),平均文化程度只相當於小學五年級,有工作經驗的只有40%,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經工作過一年以上,78%的小孩在六歲以下。這就是說,所謂拖兒帶女的無家可歸者,絕大部分是未婚少女,生了孩子,離家出走;而這些單身少女母親之所以要離家出走,那多半又和家庭關系不和睦有關。 其實,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問題,主要不是房屋短缺的問題。還記得七十年代中國的房荒嗎?那時候,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只有四平方米;祖孫三代同堂者比比皆是;許多婚齡男女因為沒有住房而不能結婚,或者是結了婚仍然沒有自己的棲身之所。為什麽在那時的中國,街頭上你卻看 不到什麽無家可歸者呢?這層道理想明白了,很多問題就清楚了。 《無家可歸者》屬於《對臺戲》叢書(Opposing Viewpoints Series)。這套《對臺戲》叢書有好幾十本,涉及到各種重大的社會問題,如吸毒問題、愛滋病問題、自殺問題、墮胎問題、槍支管制問題,等等。 4    美國是自由世界,是開放社會。在這裏,沒有什麽問題是能被壓制被掩蓋的,沒有什麽問題是不能公開討論的。在這裏,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主義者,為消除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和消極現象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弱勢群體中,也總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領袖人物把大家組織起來爭取自身的權益。美國社會當然有它的很多 問題,不過,只要我們稍微作一番調查研究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和我們最初想象的其實很不一樣。

Read more of this post
胡平 | 2021 年 3 月 10 日 at 19:26 | Tags: 無家可歸者, 胡平, 胡平論政 | Categories: 胡平論政, 專文, 政經論壇 | URL:sinoeurovoices.com/?p=4771
我希望赵婷在今年奥斯卡拿奖时为亚裔说两句话

发信人: bestv5 (bestv5),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希望赵婷在今年奥斯卡拿奖时为亚裔说两句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4 20:47:38 2021, 美东)

换成黑人拿奖,一定会为黑人争取权利,我希望亚裔拿奖时候,也不忘记现在全世界的
亚裔正在suffering。 奥斯卡也算是个全球性的平台了,希望赵婷借这个平台为亚裔,
说两句话。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拍砖,骂我道德绑架,但是想想黑人,想想穆斯林,他们
站在同样的平台,一定会为黑人,为穆斯林说两句,这可能是黑人穆斯林地位提升的一
个原因。因为他们群体里面的精英时时刻刻都敢于为自己的群体发声,而不是竭力撇除
自己与自己种族的关系。另外,谢谢很多人的提醒,怕赵被CCP利用,所以个人觉得赵
只要站在亚裔的角度,说stop hate crimes towards整个Asians, including 日韩族
裔,东南亚族裔等等,别提华人,更别提chinese, china之类的,应该不会踩雷
--
毛澤東2.0時代為何能到來?
by 吕 月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修訂黨章,「毛澤東」出現13次,「鄧小平」出現12次,「江澤民」、「胡鍧垢鞒霈F1次,「習近平」出現11次。如果不計姓名在「思想、理論」中出現,僅計以個人身份出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鍧怀霈F一次,而習近平則出現兩次,彰顯超越鄧小平時代的毛澤東2.0時代已到來。 十九大閉幕後三天,2017年10月27日,新政治局召開的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第一次提出全黨要樹立「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並確定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黨組成員,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黨組書記每年向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書面述職 ,這是毛澤東2.0時代的政治規定。毛的27年,以及從改革開放到胡鍧阃耍紱]有這個規定。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審議《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和《2018-2022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時,提到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核心、全黨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完整出涣肆暯街螄碚摹甘衷E」。 至今年2月28日,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對中共政治局委員和六個最高機構的黨組和書記第四次提交的書面陳述「認真審閱並提出重要要求」,具體的五條要求,沒有一條越出「十二字訣」的範圍,最後都落到「兩個維護」上,成為今年兩會絲毫不可動搖的最高指導精神和政治目標。 從兩會議程來看,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核心,這有別於任何一個五年計劃的審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綑綁在一起,相當於為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連任,鋪設了直通軌道。 今年兩會有多項修改法律的議題,重中之重可能是修改香港《基本法》。無論愛國者治港、中央主導,還是改革香港特首選舉制度,和去年兩會通過並實施的港區國安法一樣,是對《基本法》的破壞,是對香港政治制度的破壞,是對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通過的2017年香港特首可由普選產生決定的食言,也是對鄧小平的一國兩制重要政策的毀棄。 鄧拒政治改革終遺禍患 鄧小平所謂「100年不動搖」的十三大決議,本質上仍舊是拒絕政治改革,只搞跛腿的經濟改革。宣講十三大精神時,一位解放軍師級幹部打了個比喻:「黨的基本路線是個比基尼,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間要增加透明度。」這個熱傳全國的荒誕比喻,揭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兩個基本點互不相容、根本對立的實質。鄧小平以「兩個凡是」之罪打倒華國鋒之前,已經讓胡喬木為他制訂了「四個凡是」(四項基本原則)。《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就是保留個人最高權力,因為這個權力最好使。 鄧小平讓薄一波轉告陳雲「黨內只能有一個婆婆」,婆婆就是「終身制」。李銳披露的鄧小平對江澤民講的那句話:「毛在,毛說了算,我在,我說了算,甚麼時候你說了算,我就放心了。」這是典型的終身制的表白,八二憲法他為別人制訂了任期制,只給他自己留下軍委主席終身制的一節直通車廂。「四項基本原則」導致了六四屠殺;屠殺之後,他被迫辭去軍委主席,但是八二憲法不改,他就仍是太上皇。他的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導向權貴資本主義,造成今天中國人民只有當韭菜的份。只要毛澤東的畫像還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中共承襲的皇權政治制度就不會改變。 江澤民在習近平和薄熙來兩人中選擇了習近平,原打算好控制,萬沒想到鄧小平留下的那輛「軍委主席」直通車,一旦坐上去,只對憲法修改了國家主席的任期,立刻就能讓中國結束30餘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駛入毛澤東2.0時代。 呂月:中國資深傳媒人 香港《蘋果日報》首發

Read more of this post
吕 月 | 2021 年 3 月 3 日 at 05:00 | Tags: 吕月, 政經論壇 | Categories: 政經論壇 | URL:sinoeurovoices.com/?p=4626
【北京觀察】:讀鮑彤舉哀鐘沛璋書
by 高瑜

我自認不是一個感情脆弱的人,但是我看到鮑彤先生悼念鐘沛璋先生的文字,我的眼眶竟然濕了,這是近年少有的情況。寫了條推文,仍感到意猶未盡。 最近又讀到一篇議論鐘先生送別式上出現了鮑彤花圈的文章,頗不感冒,促使我要把我的感慨寫出來。 我了解到的鍾沛璋 網上鐘沛璋先生的人物經歷十分簡單:1946年在上海創辦中聯廣播電臺,並任臺長(國統區唯一由中共地下黨掌握的公開廣播電臺)。1948年起任《青年知識》半月刊主編。建國後,負責創辦了上海《青年報》,任總編輯。後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副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局長。括號裡的那句說明還是我搜集的結果。 其實鐘先生的經歷要豐富得多。15歲,還是初二學生,他就由同學吳學謙介紹加入中共。後來為搞學生邉樱侥暇┲醒氪髮W、上海交通大學讀書,他是上海交大地下黨的支部書記,他的支部有一個學生黨員叫江澤民。1950年,他不滿26歲,在上海創辦《青年報》,擔任總編輯,因發表的文章被人民日報轉載受到胡耀邦的關註,調他進京擔任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的副總編輯,他創辦了廣有影響的副刊《辣椒》。這個刊名,已經埋下他數年後遭遇的伏筆。1957年,他和同在中青報的夫人陳敏雙雙被打成右派,被開除黨籍,發配山東勞動改造。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調回報社,在副刊做普通編輯,後任知識部主任。文革,作為「摘帽右派」再次成為中青報專政對象,到河南信陽地區五七幹校勞動8年,1977年回到報社。1978年底他的右派得以改正,重新擔任《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當然得力於中組部部長胡耀邦為「地富反壞右」摘帽,當時的華國鋒還擔任黨的主席和軍委主席。1982年擔任中宣部新聞局局長。(以上補充材料,來源於丁邢、傅國湧、楊浪紀念文章,《大師》、新民網的專訪。下面還會摘用) 從中青報升進中宣部之前,鐘沛璋仍舊是該報的副總編,只是增加了一副——副社長。32年在同一報社,升升降降,出出進進,最後還是擔任最初的同一職務,這在被打成右派的新聞出版人中還不只一個。我熟悉和尊敬的何家棟先生也是如此。1957年因為出版了劉賓雁的文集,也被打成右派,帶著右派帽子還編輯了小說《劉志丹》。文革「因為用小說反黨是一大發明」的最高指示,下放農村勞改,一個兒子被打死,一個兒子自殺。右派被更正之後,是腰上系著根草繩回到工人出版社的,還當他的副社長兼副總編。這都屬於中國最不正常年代裡的「正常事」。 撥亂反正,就是讓中國步入正常年代。對於改革,鮑彤先生有句評語「改革就是改錯,改毛澤東的錯。」鐘沛璋從報社「雙副」的位置,直接升為中宣部新聞局局長,領導和管理中央和全國報紙,是領導中國走向正常化的總書記胡耀邦的知人善用,是中共黨內民主生活正常化的象徵。而何家棟就沒有如此幸撸1985年,正是鐘沛璋擔任中宣部新聞局局長時期,何家棟因為在他創辦的《開拓》創刊號上發表了劉賓雁的中篇「第二種忠铡梗s志被封,他也被迫離休告老了。劉賓雁則被批示;「劉賓雁就不要當記者了,還是去當作家吧。」要劉調離人民日報,去作協。寫批示的正是胡耀邦。我當時就此事件寫了長篇報導,發在香港徐四民的《鏡報》月刊上,鏡報銷量當月翻番,世界各大媒體轉載,胡耀邦收回成命。劉賓雁激動地說:「幸虧有個臺灣和香港!」他指的是新聞自由。我當然享受不到,我因為這篇報導,成了中新社自由化分子,還連累中新社專稿部主任馮鉅昌丟了官。 插進這麼多陳年往事,我想說走向正常年代,是多麼不易,有那麼多引領和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人和事,一個個折戟沈沙,而這又是多麼值得我們回憶和思索的時代。令人扼腕的是,這個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 鮑彤致歉的是鐘沛璋辦報最轟動的大亮點 鮑彤向鐘沛璋致歉的一件事,發生在1980年10月16日,中青報根據豐澤園飯莊的青年廚師陳愛武向中紀委舉報商業部部長王磊到飯莊吃「霸王餐」,中紀委核實情況後,發通報批評王磊,王磊和商業部向豐澤園致歉的事件,經過再核實,寫了通訊《敢於向特權挑戰的人》。鐘沛璋拍板,將這篇通訊發在頭版頭條,將事件公之於眾,對王部長進行了公開批評。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不僅社會轟動,報紙出版後不到幾個小時,就傳到中南海國務院九點召開的例會。 41年之後,鮑彤在這篇對鐘沛璋的祭文中第一次披露1980年10月16日國務院例會的情況:「趙紫陽一般提早一兩分鐘到,大家一般提早五分或十分鐘到。紫陽到會前,照例是大家三三兩兩七嘴八舌『開小會』的時刻。於是有人提到了《中國青年報》的這個頭條。副總理萬裏沒有聽清楚,問『什麼事?』有人就向他解釋。萬裏說:我不知道啊,報紙為什麼不跟國務院打個招呼啊?正當此時,紫陽進來了,見大家議論紛紛,就問什麼事啊,萬裏又說了一遍。紫陽當即表態附和:是啊,報紙批評國務院的部長,應該跟國務院打個招呼。接著,例會正式開始,討論預定的議題,沒有再談王磊。」 當天鮑彤在中南海,遇到當時中宣部新聞局局長王揖,文革之前他是人民日報副總編。王揖 「一把把我拖進他的辦公室,坐定,只問我一句話,『紫陽怎麼能這樣說?』」晚上有人敲門,來人是鐘沛璋,他對鮑彤發出一連串的問話:」如果批評部長應該跟國務院打招呼,是不是批評處長應該跟部長打招呼,批評廳長應該跟省長打招呼,批評老百姓應該跟居民委員會打招呼?報紙以後該怎麼工作法?「這就是1980年的兩位新聞界的領導人。」 鮑彤稱「鐘沛璋先生不是偉人。他是一位正常人——正常地思考正常地行動的人。」這是極高的評價。 鮑彤思考一夜,第二天沒有把王揖、鐘沛璋的批評轉告趙紫陽。他寫道「我的自我辯解的『理由』是不能『影響』紫陽和萬裏的『關係』。這個『關係』太重要了,無論如何,我不能做『影響』國務院這兩位主要領導人『關係的罪人。」依照在政治中樞工作的嚴格要求,鮑彤當時的決定無可厚非。是年2月,十一屆五中全會,趙紫陽選為政治局常委,萬裏選為書記處書記。3月趙紫陽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萬裏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4月,趙、萬同時擔任副總理。5月鮑彤被中組部安排為趙紫陽的秘書。9月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由趙紫陽接任。這是一個新組建的政府,一切工作都在磨合。王、鐘的批評,對於許多人可能不足掛齒,但是鮑彤卻為此事愧疚40餘年,他曾託人向鍾沛璋道歉,還希望能當面道歉,最後卻是「我鮑彤獻花圈,表達的是一個自愧不正常的人向一位正常人的懺悔和悲痛。」 鐘沛璋批評國務院之後的正常和不正常 1980年10月17日 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了和中青報同樣內容的報導,以顯對中青報的支持。這要談到胡績偉,他是華國鋒直接安排的人民日報總編輯,也是胡耀邦推動思想解放的主要助手。 10月31日鐘沛璋在重要部門召開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草案)》的黨內討論會上公開批評了國務院。他說:「廣大人民認為是大好事,但是國務院有關同志卻是另一種反應,認為這樣做不好,不該點名,擔心這樣會煽動群眾對政府的不滿等等。實際上,這樣是為王磊同志開脫,而且還定了兩條杠杠,一是點名要經過批準,一是要先黨內後黨外。我們不禁要問,你搞特權是誰批準的,你搞特權有沒有想到黨,有沒有想到黨外的影響,為什麼現在擡出黨來為特權保駕?「不可謂不尖銳,但是事實與鮑彤親身經歷的有出入,出入還不小。但是並未因此再惹麻煩,正是國家政治生活走向正常的證明。 是年,11月3日人民日報提供版面,發表鍾沛璋署名的評論員文章《開一代民主新風——評廚師批評部長》,該文提出「利用報紙來監督公仆……是建立正常民主生活不可缺少的渠道。」 鐘沛璋擔任中宣部新聞局局長期間,提出恢復新聞出版署,宣傳部只管思想,推動黨政分開。對於黨報應該怎麽辦,他堅持要搞批評,要搞輿論監督,要講新聞真實性,不能搞虛假宣傳。甚至對劉賓雁的「報告文學」都提出過忠告,「報告」一定要真實,不能有文學的誇張和虛構。都是他在80年代大變革中使得國家成為正常國家,新聞成為正常新聞,所做的重要努力。 2008年10月26日中青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小廚師勇批大部長》,以紀念28年前報紙輝煌的一頁。引發眾多媒體對已經退休的多年鍾沛璋的採訪,其中首次披露了上文所引鐘沛璋對趙、萬國務院的尖銳批評 。上世紀80年前後,北京晚報發表過批評一位副部長為了自家安全強行要求煤氣站搬家,遭致幾條街的居民反對,最後只好自己搬家的通訊。指明這個副部長就是李鵬的文章很多。過去網上也能搜到,現在已經被刪的乾乾淨淨。但是鐘沛璋批評趙紫陽的內容都保留在網上,正因為批評的是趙紫陽。《小廚師勇批大部長》這樣的舊文今天也再難產生轟動效應,因為這樣的社會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 鐘沛璋晚年還有一個不正常的遭遇,他將思考輯成的一本書《從哪裏來向何處去——一個老共產黨人的世紀思索》竟然找不到出版社,只能在老部下的幫助下出了自印本。 鮑彤在悼文最後寫道:「我認為:像鐘先生這樣的正常人應該越來越多,而我這種不正常的人必須招恼意向正常人學習,從而越來越少——這個國家就有希望了。」鮑彤不只是謙虛,而是希望。回首40年,令人悲愴! 光傳媒首發

Read more of this post
高瑜 | 2021 年 3 月 2 日 at 04:54 | Tags: 鐘沛璋, 高瑜, 鮑彤 | Categories: 北京觀察, 專文, 人文天下 | URL:sinoeurovoices.com/?p=4605
军统和黄埔军校 2/28/2021 05:49
【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九章 變味的瀘順起義(下)
by 田牧

50、廖宗澤任起義總部參 廖宗澤在瀘順起義時的作用遠勝過陳毅,忽略廖宗澤應該是歷史原因吧。南昌起義也有一份前敵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聯席會議代表共有118名:粟裕、陳賡名字都在名單上。南昌起義時,粟裕任教導隊學生兵的班長,陳賡任北伐軍第2方面軍任特務營營長。 軍委會原計劃:12月5日舉行瀘順起義,順慶、合川首先發動,瀘州隨即響應。起義後,瀘、合軍隊開赴順慶,集中整編,再揮師入豫,配合北伐軍主力會殲北洋軍。 1926年11月下旬,四川省長賴心輝知悉袁品文、陳蘭亭與賴的心腹李章甫第2旅不睦,但陳蘭亭素忌李章甫。賴心輝令袁移防江津,以圖分而取之。袁即與陳密定於12月1日提前起義,瀘州起義爆發。12月2日,袁、陳通電全國,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川軍第4路、第5路司令,成立聯合辦事處。 12月3日,順慶起義打響了第一槍,把何光烈包圍在師部。12月3日,黃慕顏在合川也起義。隨後部隊開往順慶,劉伯承隨軍到達南充,起義軍黃慕顏部及順慶的秦漢三、杜伯乾部三路在南充會師。12月10日,三路起義軍共7000余人在果山公園舉行誓師大會。會上,宣布成立起義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劉伯承和各路軍司令正式就職。劉伯承的總指揮部設在順慶棲樂山頂的「棲樂寺」內。 順慶城西,連亙十二峰,棲樂山為群山之冠,山頂有寺曰「棲樂寺」,始建於唐,因年代久遠,佛道相易。歷代寺院香火鼎盛,慧炬常明,為川北之靈山名剎。寺內有一泉眼,僧人掘地為池,常年清澈滿盈,天旱不涸,稱為「棲樂靈池」,系古南充八景之一。相傳它與嘉陵江相通,根據池水的色澤變化,可預測當年的乾旱洪澇。古棲樂寺紅墻綠瓦,飛檐翹閣,莊嚴雄渾,金壁璀璨。 廖宗澤擔任起義總部的參郑莿⒉械能娛轮郑瑸榭傊笓]提供戰鬥信息和資料,並負責向各陸軍司令傳達總指揮的戰鬥命令。廖宗澤同時兼任劉伯承警衛營營長,負責「棲樂寺」起義總指揮部的安全,同時還負責楊闇公與劉伯承之間的聯絡工作。其時廖宗澤尚在重慶楊闇公處。 劉伯承比廖宗澤大10歲,雖然只是35歲,但已飽經戰爭風霜,是沙場老將,經歷了無數次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他的右眼為此喪失,是從血淋淋的死人堆里爬出來。廖宗澤敬佩劉伯承,同樣是四川人,同樣是戰神,但劉伯承沒有一點長官的架子,依然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無論是討論戰事,還是研究戰情,啟發下屬談意見,說想法,總是一副學界的教授模樣。 在劉伯承眼里,緊隨身邊的年輕人廖宗澤,勇猛敏捷,沈穩老練,文化素養優秀,特別是軍事素質過硬,能夠系統地安排部隊機動巡防與野外作息,戰場地形的測繪、沙盤示意模擬等,均是得心應手、精湛純熟。在劉伯承的心目中,聰明又勤快的人,最適合當參郑挥薮烙智诳斓娜耍梢詻_鋒陷陣;而愚蠢又懶惰的人,就該叫他滾蛋。 中國自古就設有參軍一職,即參周妱罩狻⒅工作是軍隊的靈魂,這在歷朝歷代都一樣。沒有參止ぷ鳎婈牼筒粫騽僬蹋@在歷史上有無數著名例證。 楚漢相爭,劉邦贏得天下。戰後論功行賞,劉邦以為是最後一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功勞。張良當時是軍師,能「呋I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蕭何掌管後方勤務,供給軍費;韓信是一員將材,掌管人馬,指揮全軍作戰。這三人的三種工作,劉邦以為:張良的工作第一重要,因為一切勝利的獲得,都是靠張良把握戰略、戰術的原則,定出適當的行動計劃,否則韓信雖有將材,也不會取得勝利。這一典故,足以證明了參止ぷ鞯闹匾裕瑥埩际莿钭钪匾能娛轮帧 三國時代,劉備手下猛將不少,諸如:關羽、張飛、趙雲等個個都渾身是膽、驍勇善戰,寸鐵在手,便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在諸葛亮未來之前,劉備老是打遊擊,沒有自己的地盤,總是東奔西跑,不得安閑,猛將雖多,也未成大業。後來得了軍師諸葛亮,才定下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的戰略方針,才打下了天下,所有猛將,在諸葛亮的「呋I帷幄」下,才發揮了威力。否則僅憑關羽、張飛的勇猛與拼殺,打一輩子也打不出鼎足而立的形勢。後來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話,興兵伐吳,結果七十萬大軍慘敗,演出了白帝城托孤,結束了一生,最後還是由諸葛亮顧大局,東和孫吳,南征孟獲,北出伐魏,才維持了劉家天下。 每一次的戰鬥勝利,表面上是指揮員在前方指揮得當,而實際上卻離不開功不可沒的參帧C恳淮蝿倮墨@得,固然有士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偵察警戒嚴密,作戰計劃的周詳,部隊調動的適宜,給養、衛生、後方勤務等保障方面的原因。制定計劃的參秩藛T,是拿鵝毛扇子的人物,需要把握戰略戰役的方針,冷靜周密地部署戰鬥計劃,作好一切的戰前準備。參止ぷ鲗婈爲痿Y的勝敗起著決定性的意義。 原則上講,司令部的參致氊熓牵簽閼鹨鄢鲋劃策提供方案,幫助指揮官決定正確的作戰計劃,及協助指揮官堅定地實施與執行作戰計劃。參譀]有指揮權,只有建議權。這麽補充說吧,如果參植康娜藛T都死了,那指揮官就不用指揮了,指揮官只能成為戰鬥員,直接提起槍親自參加作戰了。 劉伯承對廖宗澤確實有偏愛,後者具備相當高的軍事指揮素養,劉伯承完全可以把廖宗澤安排到軍事第一線擔任營長,沖鋒陷陣,但劉伯承沒有這麽做,最後把廖留在身邊,作為軍事助手,擔任指揮部軍事參郑@當中自然蘊含著一種親近與愛護。一般人看不起小參郑瑖窀锩鼤r期有種說法:「參植粠чL,放屁都不響。」說的是參致氊煕]有權威,沒有指揮權,其實這是個誤導。 51、遭遇軍閥反撲 順慶起義爆發,震驚了四川軍閥。鄧錫侯、劉文輝等調遣駐遂寧的李家鈺部1個旅,廣安羅澤洲部4個 旅兩個團 ,合川陳書農部兩個團的兵力,以及何光烈殘部,分四路圍攻順慶,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雙方傷亡慘重。劉伯承緊急召開營以上軍官會議,宣布立即撤離順慶。正當順慶義軍準備撤離時,楊阇公派廖宗澤帶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中共重慶地委已嚴令瀘州起義部隊,立即向順慶集中,要劉伯承、黃慕顏等人堅守順慶,等待會合。 這個電報的核心內容是:順慶起義後,遭遇軍閥部隊四路圍攻,指揮部派遣陳毅趕往瀘州第4路陳蘭亭司令、第5路袁品文司令處,督促起義軍北上會師,陳蘭亭貪戀瀘州巨額鹽稅,不願離開,袁品文屬下皮光澤團長亦不願北上,陳毅的督促完全無效。 陳毅那裡任務未完成,劉伯承便無力堅守順慶,只能是放棄順慶,進發綏定,待瀘州起義部隊北上會合整編後,再實施入陜計劃。當時,秦漢三、杜伯乾兩部官兵不願撤離,力主堅守。 起義軍終據守失敗,從棲樂埡出發,向金台方向轉移,離開順慶。12月16日上午,雙方在小老君發生激烈交火。劉伯承派部隊拚死力戰,但終因敵眾已寡,難以擋住敵人「敢死隊」的瘋狂進攻。廖宗澤向劉伯承提議,起義部隊必須撤離,並提出了撤退的路線圖。當天下午,順慶起義軍向東北面的燈台場方向轉移。到黃昏時,劉伯承和黃慕顏、秦漢三、杜伯乾、廖宗澤等就地開緊急會議,商討今後行動,劉伯承提議起義軍暫退至開江縣整頓。順慶起義軍因遭軍閥重兵圍攻,不幸失敗,餘部撤往川東。 劉伯承率起義軍2000多人到達開江,12月22日,分批抵達普安,總指揮部及第一路軍駐普安鎮;第二、第三路駐寶塔、楊柳。 同一時間,楊森還是倒向了吳佩孚,率軍進攻武漢,不想遭到北伐軍迎頭痛擊,於12月14日從宜昌率殘部狼狽逃回萬縣,隨即致電駐重慶國民黨省黨部,表示今後決心徹底革命,向蓮花池省黨部轉達找猓瑏K派人赴重慶,迎請楊闇公赴萬縣主持黨務,又電邀劉伯承赴萬縣會商,並立即令下屬在起義軍到達時,接濟糧餉。劉伯承起義軍經大竹的林壩溪,梁山的貓兒寨,達縣的大樹壩、葫蘆潭,於12月22日到達開江,受到楊森的駐軍司令羅覲光的出城歡迎。黃慕顏部被安置在距開江城外5里的普安鄉場上,秦漢三、杜柏乾兩部駐城內西南二門附近一帶。當時順慶起義軍三部只剩下二千多人了。順慶起義軍駐開江後,立刻發出函電,邀請在順慶和沿途落伍的起義官兵到開江集中。不久,杜柏乾部吳鵬德率部到達開江。 52、廖宗澤與文強 何蜀的《文強傳》中大概有這樣的描述(大意): 順慶起義失敗,楊闇公親赴萬縣,代表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說服楊森下令要其駐防開江的師長羅覲光等讓順慶起義軍撤入其防區休整,並向起義部隊接濟糧餉。 劉伯承到萬縣後,與政工人員們在寶隆洋行同住了一個多月。後來史沫特萊記下了朱德向她講述的劉伯承來萬縣的情景:朱德對這次會見記得很清楚,因為劉伯承一頭沖進他的辦公室,把共產黨的證件往桌上一拋,走過來就在他的背上給了他一巴掌,幾乎把他拍翻在地。 「記得我嗎?」劉伯承叫道。「幾年前我們在川南見過面,那時我代表成都軍閥和護國軍商量怎樣對付雲南、貴州呢!」當時在文強他們眼中是「革命前輩」的劉伯承,其實年紀也並不大,只有35歲。劉伯承住在萬縣的這段時間,給文強留下的一個較深的印象,是他每天不僅伏案工作很長時間,還要親自動手洗衣和縫補衣服。 文強在這裡與後來對他的生活道路發生重大影響的廖宗澤見了第一次面。1926年冬畢業後,廖宗澤先於文強被派到四川開展革命工作。他到重慶蓮花池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報到後,被省黨部負責人、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委書記楊闇公派往駐合川的四川江防軍第二區司令部黃慕顏部作政治宣傳工作,在那裡參加了中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劉伯承為總指揮領導的順慶、瀘州起義。(與廖宗澤的檔案記述有出入。) 廖宗澤來到萬縣寶隆洋行,向朱德匯報工作。廖宗澤與文強一見如故,無話不談。 在閑談中,廖宗澤說起他到黃埔軍校之前曾在楊森開辦於四川瀘州的講武堂學習過。文強便去向楊森報告,說是他當年講武堂的學生來了。楊森十分高興地接見了廖宗澤,誇獎廖宗澤年輕有為,後生可畏,還贈送了100塊銀元給廖宗澤作旅費。 廖宗澤是楊森主辦的唯一一期的四川陸軍講武堂的優秀畢業生,楊森不可能不記得不在意。廖講武堂畢業後,被楊森任命為四川陸軍混成補充旅中尉連長,國防部陸軍官佐檔案有記錄。楊森與廖宗澤應該熟稔,非常近。當然也有可能,當年其實是廖宗澤棄楊而去,這也算是不堪回首的過節,兩人都是明白人,場面上不易提不痛快的事。且楊森又是四川著名的軍界要人,向來狂傲自大,不可一世,時任軍長,怎麽可能會向一個20歲毛孩文強解釋他們之間的事?文強也只能是站在一邊,一驚一楞,好生不解,或者是自我揣測而已。事後廖宗澤也不會向文強解釋什麽,一是因為他們之間只是初識;二是廖的性格穩重謹慎,不屬於那種好顯擺與吹噓之人。 但楊森見了廖宗澤還是很熱情,說明楊森從內心還是看好廖宗澤的,故此勉勵和誇獎廖宗澤年輕有為,並贈送了100塊銀元。這在當年不是一筆小數字。1926年至1936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或者5斤豬肉。魯迅的日記里也提到,4個人在東來順吃頓火鍋,花了1塊大洋,基本是這麽個概念。張國立的電視劇《我這一輩子》中的巡警角色福海,月薪也就是3塊5。 前年,筆者曾聽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擅長中國思想史、近代思想史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劍橋中國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廖宗澤的二女婿張灝說過:楊森到台灣後還與廖家後代偶有來往,儘管廖家人並不喜歡這人,楊森還當著廖宗澤二女婿誇其夫人,「融融是個大美人!」 53、「龍透關」紀念公園 瀘州起義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龍透關」,是當年劉伯承率領起義軍最後的陣地與決鬥的戰場,曾經的刀光劍影、斬伐屠戮、鮮血流淌,一片的慘絕人寰與肅殺之氣。 1927年1月中旬,楊闇公在萬縣召集軍委會,會議決定:劉伯承赴瀘指揮起義軍。劉星夜抵達瀘州,於24日發出總指揮部佈告,隨即著手整頓軍政、民政。 瀘州,因瀘水得名。說瀘水,估計沒幾個人知曉,它還有一名是金沙江,估計這就沒幾人不知了。我們少小時要背誦《七律•長征》,其中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但也讀了諸葛武侯的《出師表》,其中更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只是不知金沙水與瀘水,原來是大名與又名之別。三國時期,長江上遊稱為金沙江,也稱瀘水,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瀘州位於四川東南部,據順慶300餘公里,長江和沱江交匯處,以「瀘州老窖」和「郎酒」而馳名中外,享有「中國酒城」美譽。 瀘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南的龍透關,修建於蜀漢時期,以長沱兩江岸邊為起止,長約數華里。後經宋、清兩代修築,並建有炮台等。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瀘州三面靠水,陸路只有這裡通往城外,歷代兵家列此為川中城防之險要。這裡也是劉伯承的起義軍與劉湘的軍隊最後的決戰之處。 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暗地策動四川軍閥反共,密令二十一軍軍長劉湘[1]「消滅川境之(革命)力量」。3月31日,劉湘在重慶制造「三·三一慘案」。4月4日,楊闇公攜妻子趙宗楷坐上亞東號輪船赴武漢被捕。劉湘殺害楊闇公等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400多人,中共重慶地委和國民黨蓮花池省黨部遭到徹底破壞。瀘順起義失敗前,朱德、陳毅、黃慕顏、童庸生等接二連三地撤離。 5月初,蔣介石密電催促劉湘,要他趕緊撲滅瀘州起義火種。劉湘秉承蔣介石命令,糾合劉文輝、賴心輝、周西成部隊,還唤j了楊森所部軍隊,於6日發出通電:擁蔣反共。同時再次向瀘州加緊圍攻。一時間敵人以數十倍之眾向瀘州孤城壓來,情況十分危急。四川中共黨組織決定讓劉伯承和起義部隊分散突圍,儘可能保存革命實力。 在瀘州的「龍透關」,劉伯承繼續組織起義軍與劉湘的軍隊決戰。起義軍長期被圍困,幾至彈盡糧絕,官兵、市民食不果腹,陳蘭亭、皮光澤悲觀動搖。陳並暗中勾結聯軍,陰纸俪謩⒉薪宦撥娧p,因遭袁品文等反對未遂。中共瀘縣特支和袁品文等力主劉伯承撤走。 最後是劉文輝24軍第五混成旅張志芳旅長,原是劉伯承重慶將弁學堂的同窗好友,讓劉伯承隱居在圍攻瀘州的川黔軍閥部隊中。軍閥劉文輝參加圍攻瀘州,與劉湘等人的心思不盡相同,他只是想趁機把起義部隊壓出瀘州,搶占瀘州地盤,好把他的防地聯結起來,並無消滅起義部隊的打算。張志芳旅長選擇賴錫麟護送劉伯承,賴曾經是劉伯承部屬,在劉部隊任排長,此時在張志芳部任連長。 各方的起義者都走了,文強也走了,惟獨廖宗澤被留下了,沒有走。四川中共組織決定留下火種,楊闇公事先部署廖繼續留在軍閥隊伍中,被安排去了黃慕顏哥哥黃隱的部隊——全川江防軍總司令部擔任少校參郑犹鏃铋湽闹泄驳叵曼h的軍事指揮任務,伺機而動,為發動新一輪兵變,繼續為中共掌握槍桿子做準備。 今天瀘州的「龍透關」紀念公園,園內的紀念碑、城墻、關樓、千步梯、碑林等,記述了劉伯承帶領起義軍最後一戰留下的遺跡…… [1] 、劉湘,字甫澄(1888年-1938年),四川成都人,四川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21年7月,被推為四川各軍總司令兼省長。1929年,重慶大學成立,劉湘任第一任校長。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劉湘即電呈蔣介石,同時通電全國,籲請全國總動員,一致抗日。1937年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任集團軍總司令,率領川軍帶病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Read more of this post
田牧 | 2021 年 2 月 28 日 at 05:19 | Tags: 田牧, 軍統精英廖宗澤, 廖宗澤將軍 | Categories: 田牧新著 | URL:sinoeurovoices.com/?p=4594
《无依之地》:来自北京的华人导演讲述美国边缘群体的故事
2021年2月27日 05:32

文灏

华盛顿 —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到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在美国西部,不少人在失去了毕生积蓄后,选择住进房车里,生活在公路上。他们四处流浪打工,也在旅途中结识友人,经历悲欢离合。
2018年1月22日作家导演赵婷在犹他州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上
2018年1月22日作家导演赵婷在犹他州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上

华人导演赵婷(Chloe Zhao)的新作《无依之地》(Nomadland)将摄影机对准了这群被主流社会忽略的现代游牧人。

影片主角弗恩(Fern)在内华达州的一家建筑材料工厂工作了一辈子,但在丈夫去世、工厂关门、周围的小镇随之成为空城之后,年过花甲的她将并不丰厚的家产锁进租赁的储存间,自己住进一辆破旧的白色面包车里,游走于亚马逊物流中心、国家公园和各地餐馆之间,以打零工为生。

在旅途中,她加入了由其他飘游人组成的互助团体,结识了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朋友。他们各自因为不同的理由而选择流浪。有的人和弗恩一样刚刚开始这场旅程,有的人决定结束流浪,回归家庭生活,也有人只是想在人生即将到达终点之前,开车看遍西部的大好河山。

《无依之地》改编自记者杰西卡·布鲁德(Jessica Bruder)的同名非虚构作品。影片目前已经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电影节的各类大奖,并正在角逐2021年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等主要奖项,更被认为是今年奥斯卡最重要类别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1982年出生的导演赵婷在中国北京长大,到伦敦和洛杉矶上中学,然后前往马萨诸塞州著名的曼荷莲女子学院主修政治科学,随后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

备受好评的《无依之地》仅仅是她导演生涯的第三部主要作品。她的前两部影片《骑士》(The Rider)和《哥哥教我的歌》(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同样是关于被美国主流社会忽视的群体 - 生活在西部的低收入者和保护区里的印第安原住民。

影评人普遍对赵婷以局外人的眼光所看到的美国感到耳目一新。

“她是一个心胸极为开阔的社会研究者和人文主义者,” 报道美国电影行业的龙头媒体《综艺》(Variety)的影评人彼得·迪布鲁吉(Peter Debruge)告诉美国之音。

“我喜欢她看到的美国,一个地板之下、缝隙之间、好莱坞银幕之外的美国。她个人所发现的,与这个名义上为美国观众服务的行业整体相比,更能反映这个国家。”

迪布鲁吉进一步说,他认为《无依之地》体现了美国的灵魂,而很多时候,这反倒是美国本土导演的视觉盲区。

他说:“这部电影是关于美国文化的,这种文化一直就在我们眼前,却需要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导演研究和意识到了之后,再被投射回来给我们看。”

迪布鲁吉把赵婷和19世纪在美国旅行过后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做比较,认为赵婷的电影就跟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一样,从外国人、外来者的角度阐释了美国的社会。

他说:“在这个国家,人们曾离开他们的家乡、他们的出生国等等,来开发美国西部。现在,这个国家仍然有一些人认为他们应该生活在荒野,我们当中仍然有人认为他们无法适应主流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到2012年前后,当时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影响着美国经济。十年后的今天,余波已经过去,但新冠疫情引发了又一场经济衰退。

迪布鲁吉认为,这场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的危机让观众对电影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了设身处地的体会。

他说:“我想人们正在询问他们自己一些有关生命存在意义的问题。如果你不能去工作,被困在家里,这是你想要生存的空间吗?这是你想要从事的工作吗,还是说,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从某种角度看,(这部电影)是一个记录我们过去的化石印记,可谁也没想到的,它精确击中了我们现在所处环境的要害之处。”

《华盛顿邮报》的影评人安·霍纳戴(Ann Hornaday)告诉美国之音,影片所讲述的主题 - 悲痛 - 无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还是在的现在的新冠疫情之下,都可以适用。

她说:“它讲到了当生活没有到达你的预期的时候所带来的悲痛。”

霍纳戴同样赞赏赵婷作为局外人看待美国的方式,不过她认为赵婷的角度非常独特,不应该被简单归结为她的中国背景。

迪布鲁吉也这么认为。

他说:“是的,她是出生在中国的华人,但我觉得她像是拥有一个属于全世界的灵魂,她似乎并不只对某一种文化有过于显著的身份认同。”

《综艺》影评人迪布鲁吉说,赵婷让他想起20世纪一些来自欧洲的导演所拍摄的美国,比如出生在德国的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1930到1940年代,他以《天长地久》(Heaven Can Wait)等影片多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迪布鲁吉认为,对于现在这一辈的人来说,赵婷就是当代的刘别谦。

最近几年不乏外国导演在好莱坞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来自英国的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他的《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在2014年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奥斯卡奖项。

“他看待美国奴隶制的视角归功于他并没有在美国长大,没有受到那种特别的影响,” 《华盛顿邮报》影评人霍纳戴说。

她认为,麦奎因和赵婷的成功,以及韩国影片《寄生虫》(Parasite)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都让她觉得美国的电影行业正在呈现出一个不断开放的趋势。

“我觉得很多过去的观点已经不适用了,比如什么样的东西会让这一群观众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会让那一群观众喜欢。我认为观众对故事持有着开放的态度,我们的兴趣广泛程度比好莱坞一直以为的要宽得多。”

而好莱坞也似乎在拥抱赵婷的崛起。赵婷的下一部作品是为漫威影业(Marvel)拍摄的超级英雄电影《永恒族》(Eternals)。电影产业媒体目前的报道显示,漫威影业对这部预计在年末上映的影片非常满意。

与赵婷已经导演过的三部作品相比,充满科幻色彩和动作场面的超级英雄题材与她的电影风格相去甚远。不过,招募不同风格的导演对漫威来说并不是头一次。

迪布鲁吉透露,他常常听到消息说漫威正在和当下许多有趣的导演会面。

他说,漫威虽然必须保证所有电影的连贯性,保证所有的故事和角色都存在于同一个世界当中,但他们也很想看到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导演拍摄出的作品。

“他们在寻找的是那些能够拓宽超级英雄电影定义的人,他们在寻找不同寻常但天赋非凡的声音。”

迪布鲁吉认为,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漫威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黑豹》的导演瑞安·库格勒(Ryan Coogler)用这部电影探讨了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历史、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非裔未来主义(Afrofuturism)。

他说:“他拍出的电影感觉像是一部漫威电影,但同时也和过去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都不同。”

邮报的霍纳戴认为,漫威招募赵婷的另一个原因是双方都非常看重对角色的塑造。

“漫威品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物角色,对角色的塑造,选角,挑选最完美的演员来扮演那些特定的角色,发挥演员之间的默契和他们的长项,这些都是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忠实观众和他们品牌能够成功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霍纳戴觉得赵婷是导演漫威电影的绝佳人选。

在《无依之地》以及她的前两部电影中,赵婷都会让专业演员和普通人同台却不显得突兀。一些在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原作中出现的真实流浪者在赵婷的电影里出演了他们自己,与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对戏。

“她理解角色,” 霍纳戴说。“她知道如何与演员合作,塑造出一个丰满的角色。”

一些有才华但并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导演都因为参与了漫威电影而名声大振,赵婷或许会是下一个。

不过,霍纳戴对此喜忧参半。她说,她担心赵婷独特的声音会被漫威这个巨大的商业机器所夺走和掩埋。

“我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空间,做她想做事,” 她说。
她永遠像是被擺錯了地方
by 蘇曉康

【按:我很少寫姐姐曉非,因為她不準我寫。這次季季提到我父母在臺東生下她,是一個難得的機緣,讓我有機會寫姐姐,我從過去的文字中找,也只找到這篇《新竹女中》,還是1996年給〖聯合報〗寫的一個專欄中的,那時父親還健在,把文章發給他看,他說「你弄錯了,我們不是在新竹女中,而是新竹商專。」找到的這張照片,是五十年代我們全家在西湖背靠保叔塔拍的,那時我大概還不到七歲;而「姐姐是那種從小沒有憂愁的一類﹐人很簡單﹐最愛獨自哼著流行歌調﹐在學校裏總是成績最好的﹐朋友一大群……」。】 國文教員夜裏總要起來給他那剛出生的女兒調奶粉﹐「那種美國筒裝奶粉很貴﹐我們不大買得起。」他後來總是如此向兒子回憶臺灣新竹的這個細節﹕「夜裏總是下著暴雨……」。對於生活在幹燥的北中國的兒子來說﹐這種暴雨是難以理解的﹐於是新竹這地方﹐就同我沒見過的美國筒裝奶粉﹐以及一張照片上哭泣的女孩﹐變成臺灣的一個符號﹐同我有一種很朦朧的聯系。 姐姐長我不到兩歲﹐若按出生地主義﹐她應該是臺灣人。一九四七年底﹐新竹女中的兩個國文教員﹐從大陸過來的一對四川夫婦生了一個女兒。一年多後他們又把這個女兒帶回了大陸那邊﹐於是臺灣出生便成了她四十多年裏不能啟齒的一個政治恥辱﹐她也沒有任何機會再回到她的出生地。 她的弟弟卻來了。「你應該去一趟新竹﹐看看那個中學。」季季對我說。我們邀了席慕容﹐一道開車從臺北去了。 那間中學如今一片磚瓦水泥建築﹐沒有什麽能讓我引起聯想的景致。爹媽他們曾經住在一間什麽樣的房子裏呢﹖我四處尋找﹐忽見一排並不蔥翠的竹子﹐掩映著幾幢舊平房﹐像是有些年月的。我便駐足在這裏﹐讓自己去想象半個世紀前一對年輕四川夫婦在閩南話氛圍中的孤寂和陌生。 我從歐美數度訪臺﹐每一次都暗暗揣著一個荒誕﹕這邊沒有多少人知道我父親恰好是約五十年前逃離臺灣的﹐作為一個共產黨地下人員﹐他當時的身份就是新竹女中的國文教員。雖世事倉桑早已黯然﹐我來臺灣的心情還是有些異樣﹐似乎總想替爹媽了卻一樁他們再也不能的心願﹐比如回一趟新竹﹐看看舊居什麽的。 這種心情似乎尤其是為了媽媽﹐一九四八年新竹女中那個四川口音很重﹐還有些口吃的國文女教員。爹媽一生坎坷中最令我動容的事﹐至今沒有一件比得上媽媽當年只身飄洋過海的勇氣﹐那是同任何政治都不相幹的一種信守。媽媽姓龐﹐四川達縣人﹐瘦小而纖弱﹐卻脾氣出奇的剛烈。讀武漢大學時﹐她愛上了我那當時頗被革命理想吸引的父親﹐雖然她自己終身不知「革命」為何物﹐並且為了這個愛情而為那個終身懲罰她的「革命」陪到斷氣。 一九四六年﹐武漢大學好象鬧了一場學潮﹐軍警沖進校園打死了學生(蠻象半個世紀後的「六四」)﹐當局通緝七個學潮的主事者﹐名單上有政治系一個讀了很多年還未畢業的學生﹐叫蘇長青。他逃走了﹐輾轉廣東﹑香港﹐最後到了臺灣。他的未婚妻是中文系的﹐一年多捱到畢業後﹐就對她父親說﹐我要找他去。媽媽不象當年的熱血青年﹐或奔南京或投延安﹐她出川直奔上海﹐買了張船票去臺灣了。 「來臺灣這一步﹐便註定了媽媽的終身。」四十多年後我在新竹女中我所設想的媽媽的故居前想著﹐她若不來臺灣﹐也許嫁了別的什麽人﹔而她若不離開臺灣﹐大概兩年後她的丈夫就會被槍斃﹐他們也就不會有下面的兩個兒子﹐於是我的「創世記」就被鉤消了﹔她跟著丈夫回到大陸那邊﹐可是四九年的政權一上臺﹐就槍斃了她的父親﹐一個四川的老同盟會員。媽媽受了刺激﹐一生郁郁寡歡﹐脾氣暴躁﹐連對我們的母愛都難以自然施展。她常常為此而哭。 還有姐姐﹐我常常覺得她那瘦小的身影在臺北忠孝東路的人潮中﹐大概會貼切自然得多﹐而無論在黑龍江邊境的一座煤城﹐還是在北京擁擠的地鐵裏﹐她永遠像是被擺錯了地方。姐姐是那種從小沒有憂愁的一類﹐人很簡單﹐最愛獨自哼著流行歌調﹐在學校裏總是成績最好的﹐朋友一大群。後來去了黑龍江五年﹐待回來人竟換了一個﹐從此無聲無息﹐孑然一身在世﹐沒有任何朋友﹐也終生不嫁。媽媽為此晚年得了心病﹐也常常哭。 新竹女中爹媽住過﹑撫育姐姐的某間小屋也許早就拆除了﹐我只是找到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心情﹐這心情對誰去訴說呢﹖媽媽已經走了。我出走海外後的某一天下午﹐她自己下樓去取牛奶﹐回來時覺得累了﹐坐在街邊石沿上歇口氣﹐就再也沒起來。那個街邊﹐我很熟悉是北京最中心也很繁華的所在﹐車水馬龍。姐姐後來在電話上安慰我﹐說媽媽在那一瞬間腦溢血﹐走得沒有痛苦﹐可我知道那是一生痛苦換來的。我也知道﹐媽媽如果活著等我回去告訴她﹐我去新竹女中找了她生姐姐的那間小屋﹐她一定會難得燦笑﹐然後說﹕我不信﹐你會這麽孝順﹗ 作者簡介: 蘇曉康(1949年-),祖籍四川,出生於浙江杭州,為中國著名文學家、記者、異議份子,著名作家。電視劇《河殤》總撰搞人,並以此而聞名,被視為是中國八十年代報導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因積極參加八九民撸噶摹贯嵩獾酵ň儯恢袊缚貫榘司艑W叩哪会岷谑郑1989年6月,逃亡至美國。曾任民主中國陣線理事。現為《民主中國》雜誌社社長。

Read more of this post
蘇曉康 | 2021 年 2 月 27 日 at 03:14 | Tags: 蘇曉康, 文學世界 | Categories: 文學世界 | URL:sinoeurovoices.com/?p=4572
中共為何隆重紀念華國鋒
by 吕 月

2月20日,中共舉行了紀念華國鋒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與2015年紀念胡耀邦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相比,規模小了不少。紀念胡耀邦,習近平率七常委悉數參加,習近平親自講話。此次兩常委王滬寧、韓正帶領三名政治局委員出席,王滬寧講話。畢竟華和胡都是被鄧小平拿下的兩位中共最高領導人,但是華的最後職務是中央委員,而胡的最後職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對於嚴格執行等級制的中共實屬正常。 不正常的是,今年王滬寧紀念華國鋒講話的影響,不但超過六年前習近平紀念胡耀邦講話,更超過2004年胡鍧谌嗣翊髸眉o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甚麼?一般輿論認為是習要否定鄧小平的路線和理論。筆者以為僅做這樣的解讀還不夠。 首先,拿習近平和王滬寧的兩個紀念講話內容做比較:兩個講話都一字不提胡耀邦、華國鋒曾經犯的「錯誤」,這意味都含有「平反」的技術含量。兩個講話都談到逝者的崇高品德。習近平講的要點是:「我們紀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心在人民、利歸天下的為民情懷;就是要學習他實事求是、勇於開拓的探索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公道正派、廉潔自律的崇高風範。」而王滬寧講的是要害:「不論時代如何發展、條件如何變化,對黨忠帐冀K是第一位的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習近平講胡耀邦的品德是號召全黨全民去學習的,而王滬寧講華國鋒的「忠铡梗歉嬖V你今天不學就不成! 其二,籌備二十大已經展開,高層人事佈局要按部就班,自下而上進行。月初中共中央紀委機關、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監察委員會,印發了《關於嚴肅換屆紀律加強換屆風氣監督的通知》,對中共黨員提出「十個嚴禁」。 僅有紀律約束遠遠不夠,習近平上台之初,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就提出「兩個30年互不否定」,當時就引發黨媒的過度解讀。有關內容在《人民日報》強國論壇已被刪除,但仍舊是二十大高層人事佈局的理論指導。僅有理論指導也不夠,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完成修憲任務,取消國家主席任期,為二十大高層人事佈局做了法律準備。 華國鋒成習再連任的歷史依據 有了法律依據就夠了嗎?「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華國鋒的百年誕辰,就是這樣一場及時雨,當然要隆重紀念,之所以能產生輿論轟動,原因也在此。1976年2月,終身總理周恩來去世後,毛澤東提議,中央政治局通過,華國鋒擔任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根據毛澤東再提議,中央政治局通過,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被追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1977年8月十一大一次會議再次當選黨的主席和軍委主席。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他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1980年9月,華國鋒不再擔任國務院總理職務。 華國鋒在中共歷史上是毛澤東之後第二個集黨、政、軍三個最高職務於一身的領導人。他主政期間1976年10月6日,一舉抓獲「四人幫」,被黨史確認「挽救國家,挽救黨」。他主持了為鄧小平平反;他把胡耀邦、趙紫陽調進中央;他支持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進行「真理標準討論」,被認為為改革開放進行了思想和人才的準備,他恢復了黨內正常的民主生活,恢復與西方及南斯拉夫正常外交關係。這些都是華國鋒被隆重紀念的民意基礎。 習近平能否繼承華國鋒的民意則另說。華國鋒誕辰百年座談會,有劉源、毛新宇參加,則是中共正宗紅色血統的兩個最高標配,其餘家族均在其下,而中共紅色江山黨政軍絕對權力的繼續則非習近平莫屬。 紀念過華國鋒之後,21日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出版發行,22日習近平再度出席了一場要求中共黨員進行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他提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除夕前一天,上海的刀把子龔道安被雙開,罪名是「喪失政治原則,毫無『四個意識』,背離『兩個維護』,參與在黨內搞團團伙伙,造成嚴重政治危害和惡劣政治影響。」全黨,包括全體紅二代應該明白了,在新發展階段,怎麼像華國鋒一樣「忠铡埂 呂月:中國資深傳媒人 香港《蘋果日報》首發

Read more of this post
吕 月 | 2021 年 2 月 25 日 at 02:21 | Tags: 華國鋒, 吕月 | Categories: 政經論壇 | URL:sinoeurovoices.com/?p=4558
Betsy McKay发自纽约 / Drew Hinshaw发自华沙 / Jeremy Page发自北京
2021年2月22日10:54 CST 更新

列印
文字大小

来自中国的新证据证实了流行病学家长期以来的疑惑:新冠病毒可能从2019年11月开始在武汉地区传播而未被察觉,到12月疫情才在整个城市多点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简称WHO)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当局找出了2019年12月起在武汉地区出现的174例确诊病例,这足以说明轻度、无症状或其他未被发现的病例数要比之前认为的多很多。

根据WHO调查人员在对中国进行的为期四周的溯源考察期间收集到的信息,174个病例中的许多例与最初被认为是疫情源头的市场没有已知的联系。WHO专家组成员表示,中国政府未向专家组提供这些病例和更早潜在病例的原始数据。

WHO调查人员称,在检查2019年12月的13个病毒基因序列时,中国政府发现与这个市场有关
王朔:像猪而生 2/20/2021 19:22
王朔:像猪而生
发表于 2021 年 02 月 20 日 由 thchen

开篇照例是“时间似流水,人生如落花”,比较符合本人的气质——帅气而多情,潇洒且落寞。

新的一年,生活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我很欣慰,对于我这种运气不好的人来说,不变也许是好事。但人类是这个星球最矫情的物种,在一个不变的状况下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无聊,于是开始寻找活着的意义,结果一无所获,然后就痛苦了,抑郁了,成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

浪费粮食这么多年,最后却成了人类的威胁,这样很不好,猪狗不如。这句话不太严谨,现在有的狗确实比人金贵。但猪确实值得我们的尊敬,牛啊羊啊还能出去放个风,猪宅了一辈子,除了吃就是睡,从来不给人类添麻烦,死了还为人类做贡献,太伟大了!

所以有人骂你“猪”或“大猪蹄子”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生气,他们是在夸你呢。

在你不能像鹰一样飞翔的时候,像猪一样生活没什么不好,吃喝拉撒,简单就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翅膀。

这样说似乎很不正能量,没办法,我是个悲观的人,有人说,悲观使人变得深刻,我很欣慰。但毕竟新年伊始,还是应该多说点吉祥话,给人以希望。所以我想换种说法:即使没有翅膀,也奋力去飞吧,纵然一无所获,但心里已有了一片蓝天,然后踏踏实实过猪一样的生活。

承认自己是个庸人,确实有点让人沮丧,但这个90后都开始喊老的时代,一把年纪一事无成一瓶白酒都喝不了的人该有点自知之明,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庸人有庸人的快乐,吃吃火锅唱唱歌,打打游戏谈谈情,怎么舒服怎么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觉得光阴虚度,心痛得无法呼吸,但第二天起床后一切照旧,相信我,你没有虚度,你本来就这个猪样。

庸人也有庸人的痛苦,工作不好,钱不够花,没有对象,对象太渣,长得丑,没才华……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先别着急绝望,只要你还没得绝症,就能活下去。在这么痛苦的情况下,活着就是你最大的成就。

痛苦本来就是人生的必备品,猪总有被宰的一天,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一刀来的痛快一点。

不用羡慕别人的幸福,朋友圈再光鲜亮丽的人,也有手机没电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电量长一点,再长一点,长到有一天能坦然地发一条信息:我很好。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目标,现在的说法是立flag,“暴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看来我们都是缺钱的大多数,有能力的就努力去赚钱吧,没能力的就努力去转发锦鲤吧,我刚就转了几条,然后去买了彩票,这可能是我比你更早暴富的原因。

新的一年要多认识喜欢的人,万一哪个眼瞎了呢?

新的一年要多做喜欢的事,如果人生注定要虚度,为啥不虚度得舒服一点?

新的一年要多看几本书,把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常常挂在嘴边,会显得特别有深度,然后再去虚度人生,似乎就没那么内疚了。

新的一年要多夸夸自己:你是平行时空中最好的自己,另外一个早挂了;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你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是上天的馈赠,造化的尤物……

新的一年,老秦准备继续浪,有钱就是好啊,同样是虚度,有钱人就叫享受人生,我,我……要找他借钱!

党生则一如既往的稳重,听说他找到了女朋友,但是我没见过,肯定长的丑,肯定的。

小岛还在努力写剧本,我问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他写的电影上映,他说快了,我记得三年前他就这么说的,可怜的家伙,头都快秃了。

2019年已经过了大半个月,再过不久就是农历猪年了。

此时想起一句话:所有事情都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没有,就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最后,我要祝福你们,虽然祝福没什么意义,但猪不会,这是我比猪强一点的地方,我很欣慰。

祝你们幸福。
杨建利:我申请入籍美国的故事及后续
发表于 2021 年 02 月 09 日 由 siyu

我申请入籍美国被拒的事情最近几天在网上热炒,引起朋友的关切也引发了许多极不靠谱的猜测。恰巧前天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发布了禁止共产党员移民美国的政策指南,其援引的法律与我申请入籍美国的案子有关,正好借这个机会讲讲我的经历,回答网上的疑问和朋友的关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文革十年折腾以及随着中共暴力夺权成功而进入政府的各级中共官员都届退休年龄,中共的干部队伍出现了全面凋零的情况而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代表的开明派基于对文革反智政策的反思,开始实施在年轻知识分子里大面积吸纳党员的政策。在胡耀邦“年轻知识分子入党,在党内改变党”的鼓动下,许多青年学子加入了中共,其中包括我。1983年我加入中共,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数学硕士。

1986年我来美国留学。在申请美国签证的表格上,申请人须回答“你是否共产党员”的问题,这是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的,现在仍在实行。我在这一栏里填写了“不是”,这一回答显然是不诚实的,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不诚实的回答,原因是,当时公职人员申请美国签证时,国家机关外事部门要给予培训和指导,其中一项指导就是“不要在申请表上承认共产党员的身份”,当时我们被警告“一旦承认党员身份就会拿不到签证”,我们还被告知“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处理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行为”。这的确是一个普遍行为,到目前仍是,成千上万的中共党员在申请美国签证、移民最后归化入籍的过程中隐瞒了中共党员的身份。

我来美后就断绝了与中共的组织关系,不再缴纳党费(出国前已经开始停缴党费),本来国家教委的党组织在出国前还要求我把组织关系转到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在那里“过组织生活”,但是,我来美后,除了最近几年两次进入中国驻美大使馆的证件处(与大使馆不在一处)申请换新中国护照外,从未踏进中国大使馆或总领馆一步,90年代我两次申请换新护照,均是请朋友代为办理,我也没有迈进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一步。过去30年我4次申请换新中国护照,均被拒。

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爆发,我从美国返回北京参加民主运动,经历6.4大屠杀,由于有美国签证的便利,在6月7日中共开始大搜捕之前,逃离中国回到美国,不久我就被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开除中共党籍。我1991年获美国政治庇护,1992年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绿卡)。

本来那时我很快就可以申请入籍成为美国公民,但是在那以后的近30年里,我一直不愿意加入美国籍,原因是我认为作为中国公民推动中国人权进步和民主变革更有力度和信誉,至少可以堵住中共说我是“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的那张嘴。我两次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就中共的人权纪录质问和控诉中国政府,都是首先宣布“我,杨建利,是中国公民”。

近年来,我在国际上的人权活动逐渐增多,但是,我既没有美国护照也没有中国护照(2002年曾拿别人的中国护照闯关回国),全靠美国当局给绿卡持有者签发的旅行证(Travel Document)办签证出国。持旅行证国际旅行有3大麻烦:

1.没有免签证国家(最近加拿大也开始改变以前的宽松政策),每次出国都要办签证,有些国家程序冗长,有时会耽误国际会议会期;

2.大部分国家的出入境边控官员没有见过旅行证,在海关常常被重复查证,出入境耽搁很多时间(有几次接机人员等不到我,以为我失踪);

3.旅行证有效期是2年,大部分国家签发签证时要求证件至少剩余6个月的有效期,换句话说,旅行证用不到1年半就得开始申请换新,换新过程一般需要6-9个月,最近几年呈越拖越长的趋势,如此以来,大概隔一年就要有一年的时间出不了国。

除了旅行上的麻烦,持旅行证进入联合国也出现了阻碍。我每年参与主办日内瓦人权与民主峰会,每年峰会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期召开,部分活动安排在联合国大厦内举办,2019年3月我准备进入联合国大厦参加峰会开幕式时,被警察拦住不让进入,理由是我没有联合国成员国的护照,警察透漏这个新规定是头天刚刚推出,长期驻守日内瓦的“联合国观察”确信,这是因人设制故意阻拦像我这样“没有国家”的人权人士。当天由于联合国观察还有媒体强力介入,我才被同意进入,但被告知:下不为例。那是我最近一次试图进入联合国大厦(因为疫情,今年我没有与会),目前尚不知未来我持旅行证进入联合国是否还会被阻拦。

鉴于这些困扰,我在国际上为中国人权奔走发声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朋友劝说下,我终于放下长年的坚持,开始申请加入美国籍。

美国移民当局完成对我的背景调查后,对我进行面试。面试中,一切都顺利通过后,面试的移民官最后问我:“杨先生,您还有什么要补充吗?”我想了一下说:“我第一次申请美国签证的时候是中共党员,但是当时填表的时候没有诚实填写。也许你们调查我的背景的时候已经查到这一点。”然后,我把当时为什么没有诚实填写的理由向他陈述,并请求他谅解,我给他说:“欺骗美国政府决不是我的本意。在美国,我在任何场合的公开演讲和文章中,从不避讳谈我的那段历史。”

移民官一下子睁大了眼睛,说:“就你说的情况我们再做一些调查,请你等候通知。”

走出移民官办公室,陪我面试的律师马上指出:我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不该提这件事,我已经把事情复杂化。我当时还自信地争辩道:“我从不隐瞒那段历史,都是公开信息,我这时候不诚实地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移民局认定我欺骗美国政府,岂不是更麻烦?至少我现在诚实地向他说明了,欺骗美国政府不是我的本意。而且,成千上万人隐瞒了中共党员身份拿到美国公民身份,为什么我诚实说清楚了,反而有麻烦?”律师说:“小偷很多,只有被抓住的才会被惩罚。”

不幸被他言中,我被拒了。美国移民局不仅查到了我申请签证和入境的资料,还查到了我1991年5月申请绿卡的资料,他们发现在绿卡申请表上我仍然没有诚实交代在过去的5年内曾是共产党员。我1986年6月第一次入境美国,就算从那一天按脱党算,我还有一个月才会逃出5年期,如果按1989年我被开除党籍的日子算,1991年5月更没有逃出5年期。这成为严重问题。

我请求当年和我一起申请绿卡的前妻付湘帮忙我回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致使我们没有如实填写呢?无论如何我们也回忆不起来当时填表的情景,经过反复推演,我们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造成那次的失误:

1.我们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在公开演讲和文章中从不避讳谈我曾是中共党员的历史,而且被公开开除党籍,没有任何欺骗隐瞒的意图,所以没有在意。下一个原因可能性更大。

2.我们的代理律师指导我们那样填写,为了与申请签证和入境的资料保持一致。

读到此,肯定有朋友会问,如果在申请绿卡时诚实填写过去的5年内曾是共产党员,那么就肯定被拒而不能移民了吗?似乎前天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发布的禁止共产党员移民美国的政策指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完全是。当年和现在都是一样的,是共产党员并不意味着绝对就不能拿到绿卡(移民),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豁免(Waiver),换句话说,反叛而反共的党员仍有机会在美国移民。我当时就应该申请办理豁免,如此就不会有今天的挫折了。

目前,我必须以状告国土安全部等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方式,到法庭上把事情说清,争取合理合法合情的结果。

有记者朋友问:你会因为这件事对美国政府产生憎恶吗?

不会的,我不会因为我自己的这个挫折而动摇我对法治和民主的信念。目前对我入籍申请的判决看似古板和不近人情,但移民官秉法律办事,这是美国法治的一部分。这次疫情所暴露出来的美国民主政治之下的官僚主义以及最近几年的恶质党争暴露出来的美国民主政治的问题,倒是我目前反思的问题之一,但是这里不是谈论这个议题的地方。

有记者朋友问:如果开庭审理后仍然被拒,你会怎么办?你会考虑回中国吗?

如果最终仍然被拒,不会影响我在美国的基本生活,因为我是永久居民(持绿卡),只是国际旅行有诸多麻烦,但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正逢疫情,即使有美国护照,也旅行不了,用此阿Q一下自己。

即使成功入籍,我也不会放弃长期回国的愿望,若最终入籍被拒,此愿望会更强烈。万一美国的政策演变到连我的绿卡也要没收的情况,我很可能会选择回国,我当然明白此时回国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我常祈祷:上帝带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我本来想把我从拒绝入籍到入籍被拒的故事心平气和、平铺直述地讲完,然而讲到此,不免动起一点感情来。这个听起来有点荒诞的故事其实是中共荒诞政治的一部分。有许多像我一样的中国人被迫走进监狱,或者被迫走出国门而成了无国籍者,若回国又意味着走进监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我常常跟朋友和家人说,我真的有世界公民的感觉,我欣然接受这样宏大的身份,因为“国家”常常是监狱,物质的监狱或者情感意志的监狱,没有“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是一种解放。

2020年10月4日,于华盛顿

申请入籍美国的故事(续):状告国土安全部获庭外和解

我于2020年10月4日发文“我申请入籍美国的故事”(https://yibaochina.com/238888/杨建利:我申请入籍美国的故事/),向公众说明我申请美国公民被拒的经过,文中我也透露了我当时采取的法律行动:“目前,我必须以状告国土安全部等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方式,到法庭上把事情说清,争取合理合法的结果。”

10月13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两位官员Michael M. Metzgar(Associate Counsel, Northeast Law Division, 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和Jeremy S. Simon(Assistant United States Attorney)与我的律师团队联系,提议庭外和解、停止官司,并口头表达了庭外和解的条件框架。与律师团队商议后,我同意庭外和解。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的律师团队与国土安全部官员进行了两轮关于和解协议书具体内容的细节谈判,今天, 2021年1月11日,完成谈判,双方签署了庭外和解协议书。

协议书核心内容为如下几条:

1. 政府给我提供快速通道补办当年欠缺的豁免,以此获得新绿卡;

2. 重新计时,我成为美国永久居民的日子按照获得新绿卡的日子算,4年后将依法获得申请美国公民的资格;

3. 再次申请入籍时,获得新绿卡前的历史翻篇,不再成为入籍障碍;

4. 我永远放弃就2020年申请入籍被拒控告美国政府和政府官员的权利。

就此,我申请入籍美国的故事告一段落。围绕着我申请入籍的事,有一些不实猜测和说辞,我仅就重要的两条予以澄清。

1. 有人讲,我前文里说“四次申请换新中国护照均被拒”是撒谎,理由是我被看到2009使用了一本“嘎嘎新”的中国护照。

我前文所说的四次申请新护照被拒是指发生在美国的事,上下文非常清楚。我2009年使用的中国护照是我于2007年在北京获得,这本护照是我以在中国服刑5年以及美国的压力换来的。

我2002年入狱,后被判刑5年,在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同意提前近一年释放我。我被带到北京国际机场,中国政府要求我签一份《提前释放具结悔过书》,然后准备在我没有任何证件的情况下由一位美国大使馆一秘陪我飞回美国。

我拒绝签具结悔过书,同时要求一本中国护照、为家父扫墓(家父在我坐牢期间去世,我未能送终)和自由选择回美时间。中国政府拒不同意,于是我和政府开始了数轮近4个小时的谈判。中国政府对我的合法合理要求一项也不答应,而我也不退让,坚持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拒绝上飞机。美国大使馆一秘在一旁十分着急,试图说服我未果。最后,中国政府决定再次把我送回监狱继续服刑。近一年后,2007年4月27日,我服满了5年徒刑出狱。我出狱后,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在中国国内呆了近四个月,期间我递交了护照申请,但是政府不给我任何回音。2007年8月,美、中在北京举行第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美方代表团团长是时任财政部长的保尔逊,那时保尔逊正与美国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弗兰克以及美国证监会主席考克斯密切合作应对金融危机,而弗兰克和考克斯是在美国营救我的重要领头人,他俩拜托保尔逊此行北京把我带回美国。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一开场,保尔逊就请求中方代表团团长吴仪给我颁发护照,让我回美国与家人团聚,吴仪当场答应。这就是这本护照的由来,我就是拿着这本护照回到美国,也是用这本护照于2009年出国去日内瓦开会的。

2. 有许多人认为我批评和反对川普是因为川普政府拒绝我入籍,我怀恨在心,而我指望拜登政府解决我的入籍难题。

这是完全不了解美国司法体系的说法。我入籍受挫与哪个总统当政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美国的相关法律以及具体执法的官员的通融度有关。在前文里我写道:

“有记者朋友问:你会因为这件事对美国政府产生憎恶吗?

不会的,我不会因为我自己的这个挫折而动摇我对法治和民主的信念。目前对我入籍申请的判决看似古板和不近人情,但移民官秉法律办事,这是美国法治的一部分。”

这是我心情的真实写照。

接到我的诉状,迅速提议庭外和解、停止官司并快捷进行谈判而顺利达成我满意的和解结果的正是川普任内的国土安全部。无论谁当总统,都会是这样的结果。

感谢我的律师团队的出色工作,许许多多朋友对我的关心,以及我的家人和公民力量的同事对我的陪伴。自告奋勇准备在庭上为我作证的严家祺先生、徐友渔先生、夏明先生、贺保平先生、韩连潮先生、黄力平先生,还有数位美国政、学、人权界的朋友,对他们我要表达特别的谢意。

我很感恩这段申请入籍美国的奇特经历,它让我感受到更丰富多彩的人生,使我体会到面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公民的宽宏和审视。我又回归到了“无国籍”的原点,对未来命运的想象又变得的狂野和浪漫。

2021年1月11日 于华盛顿

【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略说老清华 2/16/2021 18:48
吕文浩:略说老清华
发表于 2021 年 02 月 16 日 由 thchen

辞却桃花不避秦,可怜明媚清华春。
九州豺虎成何世,一代英才应有人。
事业文章皆报国,天堂地狱慎栽因。
贫贱富贵寻常耳,珍贵百年无价身。

1930年清华大学第二级学生毕业时,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先生写下了这首诗向同学送别。我不知道那一年即将离校时的同学当时怀着什么样的情绪,看了题在毕业纪念册上的这首诗作何感想。我们从当时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出发不妨大胆地想象,也许他们正在对着清华园的美景恋恋不舍,不忍离去,茫茫九州,混乱时世,哪里是他们大展才华之地?桃花虽好终须离,社会的风浪要把这漂泊的生命打向何方?

我们的想象并非毫无根据。清华园是当时国内少有的风景秀丽、生活舒适、图书设备充实的学府,这里集中了国内一流的教授,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难得有这么一批人讲学论道,只凭四堵围墙就把世间的烦恼隔开 …… 清华人是幸运的,是天之骄子!他们深深感到肩上的使命,1929年,一位学生在《清华周刊》上写道:“吾人爱护清华之忱,所以如此殷且切者,非阿其所好,而有所私爱于清华也,实以处此时期,其他学校,虽有努力求进之心,但其全副精力,泰半耗于争经费闹欠薪之中,已无从容论学之暇,吾清华幸而免于此危,则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自应负特殊之责任,即从道义上言,亦应尔也。”清华为何独独能免于社会动荡带来的负面影响呢?这得从它的出身说起。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1912年10月以后改称清华学校),是外交部管辖下的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的学制不同于当时的其他学校,分中等科和高等科两级,各4年。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能在美国大学插班的学生。说到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性质,在此还应补上一笔。清华学堂的缘起是这样的:1901年清政府和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到1940年止),加上利息共九亿八千万两,这就是“庚子赔款”。1905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还金还银问题时获知美国索取的赔款“原属过多”,于是就转而积极谋取美国退还赔款超收部分,“以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取得一定进展。不巧的是,1905年正当中美关系低潮,中国国内发生抵制美货、收回粤汉铁路权、杀害传教士等一系列事件,所以美方遂将此事搁置。梁诚并没有灰心,仍然积极活动,争取舆论支持。1906年在华传教的公理会牧师明恩溥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力主退还赔款,接受中国留学生,得到罗斯福的支持。1907年6月,美国正式同意退还赔款。1909-1911年的三年间,中国先后招考了三批学生直接留美。原计划每年派100名学生留学,由于招考到合格的学生不够,前两届总共才派出118人,“游美肄业馆”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留美预备教育。在这种背景下,1911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成立。

清华学堂成长的时代正值新的留学潮蓬勃发展,因而有幸吸收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学校的经费充裕、师资优良、管理严格,学生在外语、基本自然社会科学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对外国的一般文化、习俗都有不少了解,因而到国外后适应能力很强,能够迅速吸取国外学术的精华,回国后多有优异的表现。

清华是因留美而生,也是因留美而发展变异的。留美和本校发展始终是相互依存的两种力量。早在1910年代,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就认识到,清华学校应该逐步缩减留美名额及经费,用于充实提高本校,以至于成立一所永久的清华大学。否则1940年赔款结束,清华的经费来源中断,经营了多年的清华学校就要关门,未免太可惜了。1913至1918年任校长的周诒春先生是一位有眼光、有魄力的校长,在他的任上,着手“改大”事业。他在物质建设方面,先后开始建设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四大建筑;逐步提高课程标准;计划逐步缩减以至停止中等科和高等科,改办成完全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考留美学生等等。可惜周诒春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就被排挤出校。尽管如此,清华以后正是沿着这条路子走了下去。

在曹云祥校长任上(1922-1927),清华实现了增设大学部的目的。那是在1925年。与此同时,作为对社会上批评清华不重视中文的回应的一个阶段性的改进举措,清华还设立了研究院国学门(通常称为国学研究院)。这样,清华一时就出现了旧制留美预备班、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种学制并存的局面。旧制留美预备班最后一班学生于1929年全部毕业留学,旧制结束。国学研究院以科学地整理中国传统学术为宗旨,聘请国学研究有素的一流学人王国维、梁启超和当时还不大出名,但站在学术第一线的学人陈寅恪、赵元任担任导师,还聘请了一位当时学术成就不错、后来享有大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李济。国学研究院招到的学生层次也很高,有的从名师学习过,有的还有著作。这些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一般只有一年,但是由于本身底子厚,又经名师点拨,学术眼界大为开阔,成材率很高。到1929年国学研究院结束时,短短四年,培养出了70多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不乏名师硕儒。1925年,大学部在张彭春教务长的规划下,成立了普通科和专门科。“普通训练为期两年或三年;专门训练之期限视其门类之性质而定,亦约两年或两年以上。前者重综合的观察;后者重专精的预备。”谁知,张彭春的这一设计不受欢迎,不少学生入学后又纷纷退学。1926年继任教务长梅贻琦撤科设系,把大学部改为四年一贯制的大学。当时设立了17个系,其中11个系能开出课程。

在曹云祥校长去职以后,清华的校长人选一再更动,直到1931年底梅贻琦长校才稳定下来。这一期间,较为重要的是罗家伦校长,其贡献我们已在《尴尬的首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一文做了介绍,在此不再重复。罗家伦去职以后,原任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的吴南轩继任清华大学校长。吴南轩锐意执行中央政府的大学规程,不承认清华自2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教授治校制度,与教授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不得不辞职而去。梅贻琦是1909年的直接留美生,1915年返校任教,1926年任教务长,吴宓辞去国学研究院主任时由他兼任,在20年代中期的教育行政事务中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得到了校内冉冉上升的少壮派教授的拥戴。1928年罗家伦任校长时,梅贻琦被派往美国担任驻美监督。1931年10月,梅贻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那时还不是国民党党员,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他的最大长处是与清华历史渊源很久,自觉认同清华的自由主义传统,尊重教授会、评议会的权力,因而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拥护。自此长期持续的校长风波结束。梅贻琦专心办学,在前任多位校长奠定的良好基础上把清华大学推向黄金时代。

30年代清华大学名师云集,教学严格,声誉日隆。这一时期在教学方针上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教授会经过热烈讨论确定的“大一共同科目”、“文理法三院大一不分院系”。这是清华通才教育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用意是加强学生的基础。学校主张通才教育的一批教授还经常劝三、四年级的学生多选外系的课程。文理法三院大一不分院系,全部上公共基础课,二年级时依自己的志愿和一年级的课程成绩“入系”。各系的门坎都不好过,如算学系、物理系、化学系都曾规定,学生的微积分或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的全年成绩不及中等(70或75分)者,不得相应地入算学系、或物理系、或化学系。中国文学系规定,大一国文在超上中等者,始能入该系。当时校方提倡一种“重质不重量”的方针,一旦发现学生不适于学习本系的课程时,系方就会劝他转系。严格的训练、频繁的考试、很高的淘汰率是清华30年代教学方面的一大特点。就其长处而言,学生的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就其缺点而言,学生缺乏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时间,难以出特殊人才。

虽然今天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均以工科见长,但在清华的历史上,文理科的发展在先,工科的起步较晚。自改办大学后,清华大学的工科只有土木工程系。1932年才添设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连同原有的土木工程系合组为工学院。初建时,由梅贻琦校长兼任院长,翌年由顾毓琇任院长。由于清华设备充足、人才济济,因而工学院发展很快。后来在西南联大只有清华有工学院,可谓一枝独秀。在全国范围内,清华的工学院也是很强的。

清华自改办大学以来,一直在提倡学术研究。如1927年物理系刚刚开办时,叶企孙在《清华物理系发展之计划》中就提出:“大学校的灵魂在研究学术。教学生不过是一部分的事。物理系的目的就重在研究方面。所以我们请教授时,必拣选研究上已有成绩,而且能继续做研究的人;是否有教书经验,还是第二个问题。…… 所以我们课程方针及训练方针:是要学生想得透;是要学生对于工具方面预备得根底很好;是要学生逐渐的同我们一同想,一同做;是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个个在物理学里边有一种专门的范围;在他的专门范围内,他应该比先生还懂得多,想得透;倘然不如此,科学如何能进步?”罗家伦校长在推进清华研究事业的进展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梅贻琦校长认为:“凡一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清华为完成此使命,故其发展之途径不徒限于有效之教学,且当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此在学术落后之吾国,盖为更不可缓之工作。”清华在研究事业方面的进展主要有:(1)1929年设研究院,1930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2)1934年设立农业研究所,分虫害与病害两组;(3)进行航空工程研究;(4)增加创办学术刊物等等。

30年代的清华园内生活安定舒适,而墙外却一点也不平静。农村经济趋于残破,更重要的是清华地处华北这块中日关系的紧张地带,不可能不感受到中日战争威胁的时代气氛。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清华园里顿时沸腾起来,指责张学良不抵抗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清华学生在北平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就是清华学生喊出来的。

抗战开始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争逼近长沙,1938年2月又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长沙临大、西南联大实行的都是常委会制,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组成常委会。三个常委之中,张伯苓常年在重庆做国民参议会副议长,蒋梦麟初期参与临大、联大的筹建工作,以后虽然不时飞往昆明,但极力避免过问校事。学校的日常工作由三位校长中最年轻的梅贻琦负责。联大初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教师学生投入大约是5:4:1。西南联大的校务会议作用大致相当于清华的评议会,也就是说这是清华教授治校在西南联大的体现。除了参加联大以外,清华还有自己的五个特种研究所,即在抗战前已经设立的农业研究所(1938年增加了植物生理学组)、航空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抗战后设立的国情普查研究所、金属学研究所。这五个研究所实际上是七个单位(农业研究所的三个组之间财务、人员相互独立),有60多个研究人员。统一由特种委员会主席叶企孙负责。这些研究所在抗战时期的艰难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在学术上取得不少收获。也是清华大学重视研究工作的一个表现。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还举行了两届留美公费生考试,连同抗战前的四届,共举办了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这是清华传统工作的延续。虽说留美公费生考试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录取的学生大约百分之四十以上是清华的应届毕业生或青年教师。

抗战胜利后,清华复员北上,1946年10月在故址北平清华园开学。抗战期间,清华园被日军占领,建筑、图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47年4月在校庆时的《清华周刊》上,褚士荃先生写道:“复员以来,大厦依旧,而内部之破损,实七七事变前曾在清华之人,不能想象。欲恢复原有之设备,恐非短时期内所能达到,罔论增益。而同学人数则已超出二千,一二年内即达三千。因之今日清华同学人数,已倍于清华所能容纳之量。宿舍拥挤,教室不敷分配,实验更成问题,举凡生活与受教,在在感到不满,此乃事实,无可讳言。”梅贻琦校长也看到这一问题,他说:“盖我校既因容量之关系,学生人数,终须加以限制,则毋宁多重质而少重量,舍其广而求其深。”这一时期尽管困难重重,清华还是添设了一些院系,比较重要者为在农业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农学院及成立建筑工程系等。由于内战爆发,物价飞涨,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以学生为例,由于公费不足,营养不良,1947年参加体重测量及营养检验的不到1000人中,不合格者共343人,占全校同学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患肺结核者104人(内含女同学9人),体重过轻者88人(内含女同学6人),营养指数在百分之九十以下者151人。比起抗战前清华园生活的舒适安定,学术的繁荣进步,真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三院被调到北京大学,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许多校友为之惋惜。本书叙述的是老清华时期的人物,这篇提供背景的校史概说亦应在惋惜声中结束了!

(原载《文史精华》1998年第11期)

来源:爱思想

读者推荐
基本情况介绍
【DrP看時事】世代對決的美國超級盃
美國是個奇怪的國家,Football這個字在全世界都代表足球,但只有在這裡代表美國人最狂熱的美式足球。每年二月第一個禮拜天是Super Bowl Sunday,美式足球超級盃開打,代表著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癱在沙發上、一手拿啤酒一手拿Nachos(或其他垃圾食物)來聚集看球賽。
今年的超級盃是第一次在疫情底下開打,即便美國疫情吃緊,遇到超級盃還是會自動轉彎。一方面今年的主場地位於對抗疫相對有彈性的佛州,另一方面,主辦單位也規劃將能容納超過65,000人的場地,只填個三分之一滿(約22,000人),又將其中7500個座位挪給已經施打過疫苗的防疫人員,其他14,500個座位才給購票的粉絲。主辦單位雖說要求購票粉絲必須簽下自己身體健康無症狀的聲明,但也表示若因為球賽而導致確缘漠嫞瑒t一概自行負責。根據Sporting News的報導,今年一張票價$6500起跳,最貴的還被喊到$336,000美金(一張票超過940萬新台幣,這就是美國人疫情下的樸實無華),足足是去年票價的20倍左右。除此以外,不同於以往都是啤酒廣告置入,今年則改疫苗宣導廣告(一邊叫大家打疫苗,一邊又請大家來聚集看賽,中間的衝突與矛盾就是美國人的抗疫路線)。
正所謂去年選舉代表著世代之爭,今年的超級盃也延續這個以年紀作為分水嶺的路線:
🏈Kansas City Chief堪薩斯酋長隊在去年打敗舊金山天龍國49ers摘下超級盃冠軍。新興的四分衛quarterback是目前身價不停上漲,年紀僅25歲的Patrick Mahomes。報導指出,在Patrick Mahomes進隊之前,酋長隊打進了三個AFC球賽,兩個超級盃,拿下一個Lombardi Trophy。在他進隊後的短短三年,就帶領酋長隊再次拿下三個AFC球賽,兩個超級盃(包括禮拜天要打的那一個),和一個Lombardi Trophy。換言之,人家球隊58年歷史的戰功,他只花3年便輕鬆超越,前途無可限量,說他帶酋長隊進入黃金歲月也不太為過。
🏈Tampa Bay Buccaneers在過去這二十年來完全沉寂(沉寂到很多時候輸個不停,一直創造新的狂輸紀錄),今年打進超級盃全拜Tom Brady所賜。他在過去20年都在替New England Patriots賣命,替其隊拿下六個世界盃總冠軍(阿這對今年少了Brady就完全沒上榜)。除了他帥到不行之外,也娶了超級名模老婆Gisele Bündchen,對自身的飲食非常嚴格,包括全有機的蔬果、堅果、豆類,無施打賀爾蒙的肉類、活捉而非養殖的海鮮等,更杜絕酒精、咖啡因、味精、人工添加物、糖等(謎之聲:天龍國出生的Tom Brady就是不一樣,你可以把一個人挪到天龍國以外的地方,卻不可能把天龍國從這個人的心中移除)。43歲的Tom Brady是美式足球過去十幾年來的風雲人物,好比籃球界的LeBron James或是網球界的Roger Federer,年齡在他們身上彷彿找不到任何痕跡,逆齡對他們來說,不是眼角除個細紋還是打個玻尿酸,而是不論幾歲,永遠有辦法一再的打趴那些年紀比他們小一輪的對手。
有人說,這是新舊明星四分衛的戰爭,究竟薑是老的辣,還是年輕就是本錢,恐怕得等星期天,才會見真章了!
你有看過美國超級盃嗎?又希望哪一隊贏呢?來留言告訴我吧!
PS…今年超級盃的中場秀由威肯Weeknd演出,雖說我覺得要超越去年的JLo和Shakira雙姬歌舞秀實在有點難,但據說他為了這場秀已經自掏腰包砸下$700萬美金,估計他也會表演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包括I Feel It Coming、Earned It、Can’t Feel My Face等等。說實話,我個人永遠覺得中場秀Half Time Show比真正的球賽更值得一看XD。
PPS…圖片來自Daily Mail,主圖直接把Tom Brady 跟Patrick Mahomes的世代之爭比喻作星際大戰裡面的尤達大師和尤達寶寶之戰。
PPSS...其實Tom Brady是川粉,曾經被川普公開點名炫耀友誼,甚至一度考慮過加入政治。但後來被老婆禁聲,不許他繼續發表政治言論,連Patriots去白宮的時候都找藉口推辭不去,可見名模太座的力量大!
延伸閱讀:
🏈美國人的聊天文化:bit.ly/3cEVKTu
🏈《美國女子學》熱賣中:reurl.cc/OqpRnA
🏈文章同步發表於部落格:bit.ly/3oHI6S9
#一篇文章教你看懂今年的SuperBowl #美國文化 #超級盃 #Superbowl #TomBrady #patrickmahomes #新舊四分衛之爭 #DrP看時事 #美式足球
常吃2物,多做2事,或许血管不会总是轻易"堵塞"



正因为血管的存在,血液才能流淌在身体各个器官,从而为其输送营养和氧气,所以想要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血管是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血管壁弹性在逐渐减弱,管腔也由此变得狭窄,这样一来,血液的粘稠度有所增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一些辅助的措施来疏通血管。

其实主要就是多做2件事多吃2物,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到来。



疏通血管吃什么?

西红柿

提到西红柿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之一,它的口感酸甜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要说到西红柿对人体的好处,除了含有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可以起到延缓血管衰老的作用之外,这种水果中含有的苹果酸柠檬酸以及其他有机酸,能够帮我们增强血管的弹性,并且促进血栓溶解,降低血清胆固醇。


洋葱

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洋葱不仅有促消化,改善便秘,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其中含有的前列腺素a以及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和少量的硫氨基酸,都对人体有好处。

因为前列腺素微不仅能扩张血管,还有降低血脂的功能,而后面提到的两种,都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建议大家平日里多吃些洋葱,或者和大蒜搭配着一起吃,原因是大蒜里面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起到疏通血管的功效。



二.疏通血管做什么?

1.多散步

散步可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运动方式了,表面上来看散步并没有过多的用处。

但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种强度不太大的运动,可以循序渐进地刺激人的新陈代谢,由此一来,血管中的垃圾毒素便能被排泄出去,进而达到养护血管的效果。

当然,如果身体素质还行的话,也可以适当地慢跑,有助于维持血管壁上内皮细胞的活力。

2.多喝水

常喝水不光能稀释血液粘稠度,还可以加速血脂代谢及清除。

喝水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在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便能弥补水分缺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肾脏和肝脏共同作用,才能把血管中的垃圾毒素排出体外。

另外,就算不口渴也要喝水,最好每隔一到两小时喝两百毫升的温水。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特别是年轻人平日里总爱吃油腻的食物,更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建议平时多吃上文中提到的西红柿,洋葱以及经常喝水和多运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中招几率。
中国父母美国小祖宗的鸡毛蒜皮


妈:你去送小祖宗上学,我在家给小祖宗做好吃的

爸:我们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哈哈哈哈
关于台湾形势 2/04/2021 19:17
赵少康啊?
  1, 2, 3, 4 ... 69, 70, 71  
[Time : 0.210s | 30 Queries | Memory Usage: 2.62 MB, used cach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