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贴点古文
归去来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没读过苏东坡诗集,但经常看到苏东坡的八卦,民间传说中苏东坡是一有趣人物,经常耍点小聪明,到处和人打机锋,不过总是被别人占了上风。这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来,他写过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写得很是诙谐,不过满朝公卿看到,估计心里会很不舒服,难怪他仕途坎坷。
他还有另一首有趣的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其中有几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位陈季常不知看到这首诗感觉如何,反正从此青史留名了。
王国维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同是豪放,李白的诗恣意纵横,险峻奇绝,苏东坡的诗词豁达大度,乐天知命。李白的理想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志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而苏东坡的感悟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李白代表了开疆括土,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苏轼代表了富庶繁华,安居乐业,偃武修文的北宋风情。
中秋到了,本来想写首中秋月,实在才思有限,凑了半天没凑出来。还是贴别人的诗方便,中秋的诗贴过了,就贴点爱情诗吧。
一夜秋雨,气温降到华氏五十多度。昨天晚上在Porter Square等Commuter Rail,晚来风急,寒意很浓,把我吹回地铁里面躲风,看来秋天真是到了。
开车去上班的路上,有好些树已经变成半黄半绿,宿舍的台阶前已有落叶堆积。常去的查尔斯河边,江水退下去了很多,看上去只有夏天时的一半高。河边的芦苇(?)顶端开始变白,好象丛生的白发。
晚上回来,才八点过,新月如钩,挂在空明澄碧的天空,分外冷清孤傲,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那首歌,"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唐多令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堤、系行舟。
秋天是新英格兰最美的季节,但是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而且是新英格兰长达近半年的寒冬。所以把这首词google出来了。
和春天的久待不至相反,秋天总是骤然而临,"西风愁起绿波间",才一恍惚,绿波就已转换成满山遍野橙色红色的焰火。星期六开车出去,已经随处有跳入眼帘的火红枫叶,估计用不了几天,就是成片的秋林了。
"燕辞归、客尚淹留",不知道我经常去看的那一群大雁会不会迁徙,前一阵发现鸟群中多了很多白色的海鸥(?),很喜欢飞,简直停不下来,江面满是起落回旋的鸟影,羽翼翩翩,非常好看。可惜我的摄影技术不好,照了好几十张,也选不出什么好照片来。
离中秋还有两个星期,已经有人开贴中秋诗词,我也顺便凑一下热闹。
我的第一篇日记是中秋月(那个时候我的名字叫xiaoxiaoyu),因为去年中秋节野鹤的中秋诗和,引得大家诗兴大发,我也乘机写了一首。重新翻看了一下,完全诗不对题,一点月亮的描写都没有。我写诗其实就是把别人的诗词重新排列组合一下

。我的本行是计算机,可惜水平也不怎么样,不然设计一个软件,就可以自动生成诗词了。
金庸说"今日容颜,老于昨日",从去年中秋到今年中秋,除了老了三百多次,也没啥别的进步,暂时还没定是不是要再写中秋月,先八卦一下有关中秋的诗词。
在网上查到说中秋赏月赋诗起于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最有名的中秋诗词当然是苏东坡那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最喜欢的中秋诗是苏东坡的另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去四川眉山"三苏祠"游玩,看见墙上这首诗,以后每年中秋都会想起。
另外从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中读到过朱淑真的<中秋夜不见月>"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梁羽生笔下的男主角大多文武全才,没事干的时候不打架斗殴,专门吟诗作赋,张丹枫就在中秋节的时候把这首诗背诵了一遍。
另外google到辛弃疾 写中秋的词共有四首,都写得很好,纳兰容若,张孝祥各一首,也写得很不错。
我的日记以前也给国内的朋友看,生活网的日记被封锁后,就有朋友建议我在新浪开一个博客,上周六终于把大部分日记转载过去了,顺便考查了一下wildcrane赚咖啡钱的提议可不可行,考查的结果呢是相当令人失望。
日记开通了快一周,也有陌生人来光顾,甚至留言,点击过去一看呢,其实都是做广告的。点击了几个普通人的博客,看见大部分文章的阅读次数在几次到十几次之间,这年头写博客的人比读博客的人多,文章上了新浪博客,就如"侯门一入深如海",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陌生人的面。
在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下点击了几名作者,发现如果是纯文学的,比如写点诗歌或者讨论一下<红楼梦>,一般文章阅读次数也就几十到几百次,估计想靠博客赚钱也比较艰难。但是一个"黄英成快女总冠军最靠谱"的娱乐八卦贴,阅读次数达到五万多次,所以纯文学路线呢,多半行不通,除非你本来已经很有名--李碧华的博客,每篇文章的阅读次数都在几千以上。当然进入博客排行榜前十的韩寒和当年明月都以文字胜出,要真是才华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也还是有点希望。
两个热门的博客话题,一个是"房价",一个是"国庆",而雄踞"房价"话题排行榜首的文章,就是我已经另外讨论过的"房价太低,勤劳的人都会变成懒汉",也算是从博客看到的部分社会现实吧。
我的MSN帐号老是在我不上网的时候发一个link给朋友,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有人突然发个链接给你千万别乱点击,我就是这么上当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一定不是真正的金庸迷。李白的这首<侠客行>被金庸置于同名小说的卷首,金庸对此诗的评价是"千载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
李白的游侠诗如此虎虎有威,很想知道他究竟有会不会武功,在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里面,李白直接出场了,可惜只表演了喝酒。
据李白自己描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总是把自己的文才武功相提并论,好象是文武全才的样子(不知道能不能通过thinkhard的鉴定)。
旁人替李白吹牛就更不得了了,魏颢在<李翰林集序>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大家论论剑就好了,杀人越货还是不大妥当,希望这个说法只是吹牛。
唐人尚武,经常在诗歌里表达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愿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等诗句,都是当时尚武精神的体现。李白"少任侠",更是写了不少边塞诗和游侠诗。
政治八卦起来太麻烦了,先放一放。
google一下"李白","故乡",google到了这么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http://blog.stnn.cc/dongyumei/Efp_Bl_1002531742.aspx
余光中的诗中说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李白的故乡是哪里很有争论,《旧唐书》李白传称山东人,《新唐书》则作陇西成纪(现在甘肃秦安东)人,后来有人考证他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当然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一直坚持此处是李白的出生地。看上面链接的文章,好象湖北安陆也要卷入李白故里之争。我来八卦一下李白"低头思故乡"时思的是哪里。
那年去峨眉山,进入峨眉县城以后,在好几个饭店和旅馆都看见同一幅字画,上面有李白诗句"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与李白有不解的渊源。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提到峨眉山,"我在巴东三硖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山川万里,与李白长相随的是峨眉山月,不如归去归的是峨眉山月照见的地方。
另外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很显然李白心中的故乡是在湖北荆门的上游。
余光中又说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我这么郑重其事地引用这首诗,很容易猜出我是哪里人哈。名人做老乡永远不嫌多,杜甫在四川也呆过好长时间,成都有著名的杜甫草堂,也可以算半个老乡。

我们一般认为李白是天才诗人,李白对自己的定位是天才的政治家。如果你只称赞李白的诗才,估计就象只称赞胡逸之的武功一样,引不起他的知己之感。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是业余文人,他们的主业是做官。做了专业文人的,大部分都满腹牢骚且贫病交加,比如蒲松龄,曹雪芹。上次讨论李白的钱财,有网友说"他卖文卖诗应该价格不菲"。考查了一下,李白的稿费价格是"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值一杯水。"(吟诗作赋东南西窗里,会不会价格好一点?)
李白一直很有政治抱负,奇怪的是从来没参加过科举。此中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网上有人居然因此推断出李白是李陵的后代。
李白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开始了投递"干谒"文章的生涯,其中有后来收入<古文观止>的《与韩荆州书》,文中名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武侠小说中套话"今日有幸识荆"的出处。金庸的"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不知道是不是抄袭了这个创意,不过气势上差远了,说起吹牛的气势,李白的确可以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虽然李白的文章让这位韩荆州名留千古,当时却没收到任何成效,李白二十七岁出川,直到四十二岁,才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上的机会。
待续
李白的婚姻可八卦的东西不多,李白不是司马相如或陆游,以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闻名。
《李翰林集序》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从上面看来,李白应该娶过两妻两妾。宋应该是宗的笔误,李白第一任妻子姓许,第二任妻子姓宗。两任妻子的祖父都做过高官。从李白的诗来看,夫妻感情应该很不错。
有一则八卦说:
太白尝作《长相思》乐府一章,末曰:“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夫人从旁视之曰:“君不闻武后诗乎?‘不见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太白爽然自失。
看来李白夫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很不错,一句话就可以让李白"爽然自失"。李白晚年犯了路线错误,加入了永王幕府,被关在浔阳狱中,妻子为他奔走求情,李白有诗说"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以蔡文姬向曹操求情的典故来类比,李白夫人应该很有才学。
上文中说:"又合于刘,刘诀。"看来是女方提出离婚,不知道是因为唐朝的风气开放呢,还是因为女方是妾的身份,没那么多讲究,没钱就离婚。从这里看来,李白至少在某一段时间还是很穷困。李白为此愤愤然地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用了朱买臣覆水难收的典故。说句公道话,诗人往往不是好的丈夫,李白自己也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
大体来讲,李白在婚姻上还算马马虎虎,没什么佳话,也没有特别过分的地方。
李白的有好些寄内的诗篇,古人写寄内诗不提姓名,不知道究竟是给那一位夫人。其中有"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 "等名句。
这个不算八卦,我最喜欢李白的诗是山水诗。这个很难八卦,我的才能,也不够写诗评,就直接贴诗了。
李白和杜甫都是非常有个性的诗人,我贴几首诗作对比,即使不标明作者,估计大家也不会猜错。
李白是少年意气,杜甫是中老年心境。
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喝酒喝到天上去了?

),山川锦绣,心情愉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满目凄凉,意兴萧索。
同是写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一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形象,以后戏曲里的孔明,都按这个形象塑造,一出场就是老谋深算的白胡子老臣,其实他去世时候也不过五十四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少年的愁绪如浮云过眼,转瞬随风飘逝。"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年的愁怀已如白发丛生,再不能根除。
喜欢李白,喜欢他神采飞扬,桀傲不驯。那天想起"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一句,把全诗google出来看了一下:
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样的诗句,等我七老八十了再来喜欢,也还未迟。
我虽然还没有七老八十,也早已不是少年意气,对于李诗的偏爱,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强烈。
待续
王国维把诗人分为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
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山川云月,都自然而然地有人的感情,描写古人,也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其实李白的政治才能,不大敢恭维)。
杜甫是客观之诗人,对自然界作客观临摹,描写古人,也更多是描写一种英雄形象。
李白与杜甫是历代文人和伪文人喜欢争辩的论题,方舟子也写过一篇,
http://www.shenghuonet.com/phpBB2/viewtopic.php?t=15506
各为其偶像,我把他讲过的东西重新八卦一遍。
话说李白和杜甫曾经有过一段交情,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的革命情谊究竟怎么样呢,是一段难解的公案。据李白的描述呢,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估计李白被杜甫讨论对仗平仄搞得不胜其烦,巴不得他象飞蓬一去不返。而在杜甫看来呢,两人简直是平生知己,"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分手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实际上李杜齐名是后世的事情,杜甫生前名气并不大(不太清楚他被埋没的原因),而李白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两人间的关系呢,有点象偶像和追星族的关系。追星族好不容易见了偶像一面,二三十年后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逢人就讲那段光荣的革命家史,偶像早就记不得还见过这个人了。
杜甫其实是最早的李白的铁杆fans,"李白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赞美李白的名句,都出自他的笔下。
待续
大部分没怎么做过官的诗人都爱哭穷。李白一生只作过两年的翰林,是个闲职,估计也没啥机会贪污受贿,他在诗中随时提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从来没为钱犯过愁的样子。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让人很奇怪他的钱财的来历。有人考证出他是富商之子,不过他老家四川江油,自从"杖剑去国,辞亲远游"以后,再没回去过,当时还没有银票,更没有银行转帐之说,带着几十万钱财到处转悠,好象不大现实。又有人说他娶的是朝廷高官的孙女,如果拿着妻子家的钱财,到处散金,恐怕岳父大人的脸色会不好看。
我推测一下,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散金三十余万",和"白发三千丈"用的是同样修辞手法,大家考虑一下三千丈的白发的实际长度,就可以推算出究竟散了多少钱财。另一个可能呢,就是李白经常说什么"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是位武林高手,他的钱财来历和令狐冲差不多。
李白人缘很好,"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宴会,多半是别人买单。据说贺知章和他一起去喝酒,没有带钱,就解下身上的金龟来换酒喝(估计李白从来不带钱)。
看见论坛上的藏族同胞在宣传藏族的诗人,我也想来弘扬一下我们的民族文化--主要因为我是李白的fans,想讲一点李白的八卦。
第一个想起来的八卦是: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话说李白当年葬于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经过那里的文人墨客都要舞文弄墨一番,大诗人的墓地周围满是图鸦,明代文人梅之涣看了愤愤不平,就写下了上面那首诗。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胡乱给李诗仙捧场,是自不量力的行为。我只谈八卦,应该还不算班门弄斧吧

?话说回来,这位梅之涣,如果不是当初班门弄斧地题上这么一首,谁会记得他姓谁名谁。
最初看仓央嘉措介绍和情诗<那一夜>(hailang的转贴指出是<那一夜>伪作),暗暗感叹了一下,汉族的情诗中似乎没有这么明快优雅的作品,汉族的情诗偏于哀伤被动,积极一点的往往过于直白,比如《上邪》。我个人对古代情诗比较喜欢民歌和豪放派诗人的情诗,对于过份婉约的,往往不怎么感冒。
李白并不是情圣型诗人,很有点浪子情怀,动不动就想"仰天大笑出门去"。不过能者无所不能,李白的情诗也写得很不错。
李白的情诗,有的有民歌风格,率真自然,比如<春思>,<子夜吴歌>,有的气势恢宏,比如<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北风行>,"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即使是写愁,也是大气磅礴。
本来是想去Crane Beach看看真正的野鹤,后来改变主意,去了Gloucester Waterfront Festival.
google了一下,Gloucester是美国最早的渔港,1623年,英国探险者最早到达这里,1642年,沿用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城市Gloucester的名字。这座城市以渔业出名,同时这里美丽的自然风景培育了大批艺术家(建议wildcrane搬到此处居住),google到了一长串的艺术家名字,遗憾的是一个都不认识

。这次节日主要以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主,不知道是不是和这里悠久的艺术传统有关。
我们看到的两个海滩都没什么特色,有一个被岩石包围成半环型,可惜太小,沙滩上人很多,象在下饺子。另外一处没看到什么柔软的沙滩,满眼是硌脚的石子。在岸边的岩石间行走,夏日野花繁茂,色彩有亮丽的澄黄和紫色,星星点点,点缀在半人高的草从里,在海风中摇曳生姿。这里的海鸥很多,雪白的海鸟在辽阔的海天之间盘旋,远处是城市错落有致的轮廊。
Festival的现场沿海岸搭建,由成串的帐篷组成,主要是艺术品,手工艺品,朋友买了一对耳环,和店主聊天,他们来自Florida,耳环风格来源于南美,由他的家人设计和制作,看来这里集中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
傍晚离开的时候,看见一片草地上有乐队正在表演,不远处的房顶上,好多海鸥起起落落,不知道是不是占领屋脊高处观看表演。
(1)见
http://www.shenghuonet.com/blog/blogtopic.php?t=27667
今天和Luanne, 苹果又去了一趟,加一点听来的和google来的八卦。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775年4月19日在麻省Lexington 打响第一枪。6月15日,美国陆军成立, George Washington任总司令。7月,Washington亲临前线,指挥Siege of Boston。次年3月,英军从波士顿撤退。
1775年7月到1776年4月间,这座房子是Washington的陆军司令部,我对美国历史不熟,不知道这里发生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好象导游介绍得也不多。倒是介绍了Washington夫妇在这里的wedding anniversary。看来美国人民有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对anniversary看得比军国大事更重要。
Longfellow29岁(?)开始在哈佛任教,成为这幢楼的租客,他本人是Washington的fans,在这幢和Washington有渊源的楼房里租了两间房。后来娶了富商的女儿,就买下了整幢楼。当然富商的女儿也不是那么容易娶的,其间有7年漫长的求婚历程。这么说好象有点不公平,他本人也很有钱,靠出版诗集赚了很多钱,足够供养一家人,提前从哈佛退休了(看来世界上也有不哭穷的诗人)。
觉得古人还是要深情一点,Longfellow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他才54岁,当是已经名满天下,但在其后21年间没有再娶(不知道有没有绯闻)。不过Longfellow好象并不写情诗,google到的简介说他只有一首情诗"The Evening Star"。他的悼亡诗,当时也没发表,是后人在他的遗作中发现的。他妻子去世后,他的诗作明显减少,主要从事翻译。
据介绍说,他的作品受到少年儿童的广泛欢迎(太过浅显易懂?),看见陈列的好几本诗集,都是儿童读物的模样,配有大量彩色插图。
这个地方是wildcrane贴到我的日记里的,Luanne和wildcrane都想去但今天有事。我写游记水平不高,人多说话一打岔,就记不得看了些啥,所以一个人先去了。去了才发现相机没电,好在pompano已经贴过照片了。
http://www.shenghuonet.com/blog/blogtopic.php?t=27636
google到的这个房子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ngfellow_National_Historic_Site
去之前google了一下Longfellow(1807 to 1882),大概印象是他的诗比较通俗易懂,有些田园诗风格,据说在当时受到广泛推崇,从贩夫走卒到达官显贵无不欣赏,算是美国的白居易。比较戏剧性的是,20世纪以来,他的诗名急剧下降。
这幢建筑看上去很普通,后花园内有各种奇花异卉,可惜我大多不认识。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惊艳的花,大部分花细碎地连成一片。有一种紫色的花如星星散落空中,颜色非常悦目。没成熟的葡萄很可爱,珠圆玉润,象是由翡翠雕成。
后来随解说员参观了整个建筑。这个房子建于1759年,1775-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被George Washington用作陆军司令部,那个时候的美国没搞啥个人崇拜,这么一座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建筑后来仍用作民居,1843年,Longfellow成为这里的主人。
房子里的陈设都保持十九世纪时的原样,只更换了一些壁纸和地毯,陈设并不奢华,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油画和雕塑很多,画像包括Longfellow一家人,Washington夫妇,Longfellow的朋友。还有几个很大的书架,三个来自日本的屏风,其中一个上面有中国字画(日本字画?),没来得及细看。家具的风格朴素,和现在的家具差别不大,除了样式呆板一点。
据解说介绍,Longfellow曾经有过非常美满的家庭生活,妻子出身富商家庭,这幢房子是岳父给他们新婚的礼物。好象马克. 吐温也娶的是富商的女儿,看来美国作家有娶富家女的运气,中国作家就只有遇狐仙的运气了。Longfellow的妻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共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Longfellow本人很喜欢小孩,解说朗诵了很多他和他的女儿描述他们家庭生活的作品,不过我有的没听懂,听懂了的也记不得了,总之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Longfellow还很好客,"座上客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