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人?按一般的理解,好人指帮助其他人需要的人。什么是骗子?骗子是指出于自我目的故意出假信息的人。
所以,作为好人,第一,要了解谁有需要;第二,主动满足别人需要。作为骗子,第一要知道真实,第二给出不真实的信息。
除了人以外,动物中有部分是有“好人”的,至少动物中的父母和孩子是会互相帮助的。但动物中难有骗子,动物无法表达“假”这种信息。比如变色龙,它可以变色隐藏在不同环境中,也可以用颜色表达一种“情绪”信息,比如用红色来警告吓阻对手。这是真的信息。它不会在不想要警告吓阻时却变成红色来吓阻,同样也不会想要警告吓阻时还变出假的好象若无其事的绿色。它做不了假。
所以动物没有骗子,它没有骗的能力。只有人才可能是骗子。
当然,你永远可以说动物也能骗人,只是我们不知道。
这样看,《好人和骗子的博弈》这篇文章里酵母菌是不可能”骗“其它酵母菌的。哪有些酵母菌不分解蔗糖却利用别的酵母菌分解的单糖是否“骗子”呢?完全不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酵母菌基因突变,失去了分泌分解酶的能力,这不是欺骗。另一种是正常酵母菌,但也没有分泌分解酶。这种情况只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跟欺骗无关。在很多单糖的环境,酵母菌不需要分解蔗糖得到单糖。但在单糖缺乏的环境下,就需要分解蔗糖。这完全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一种反应,它不会告诉另一个酵母菌说,现在没单糖了,你分泌分解酶吧,然后自己却选择不分泌。在单糖缺乏时,大部分酵母菌都能及时反应分泌分解酶。但这只是酵母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是根据其它酵母菌是否分泌分解酶做出的决定,更不是其它酵母菌骗它,自己不分泌,却要它分泌才分泌。由此可见是无法得出“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等到一定程度单糖多起来了,大部分酵母菌也就停止分泌了。只有个别反应慢的或并不太“饥渴”的,大概还没有来得及分泌,周围单糖就变多起来了,也就不用再分泌了。
生物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自然过程,被夸大成了个体之间进行的“欺骗策略”,这也只有人才做的到。
如果是童话故事,这么说给3岁小孩听没问题,拟人化科普生物故事给长不大的大人听,也没问题。但是,再说一次,问题在于把这个反过来又想让大众也这么做就不行了。
个体利益总和,形成集体利益,这就是1+1=2的道理。人类社会一般说来,并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这个等式一般是成立的。这是古典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假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能运转的条件。这个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不然数学1+1=2就不成立了。方舟子说的“雪堆博弈”也是这种情况,你的决定只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就好了:就是在不知道是否有人会铲雪的情况下,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就是自己铲雪。这个决定最终会形成自然的“合作”结果(注意这里没有那种双方有联系,信息有交往的合作)。方舟子“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错误在于,在这种非合作的博弈模型中,你只知道对方可能的策略集合,但不知道对方具体的策略。也就是你无法知道举世是好人还是骗子,这是这种模型的前提。雪堆博弈,囚徒困境,都是这种情况。而如果去掉这个假设前提,模型根本不成立。
另外方舟子这个策略,从成效上看,也只是一半对一半,总体上你并没有赢。个体上如果一定用这个策略,还一定会输。这非常简单,如果双方都用这个策略,那么好,我就先选择做骗子了,你的策略选择做我的反面,对我来说你一定是输掉的。所以这个看上去正确的“策略”,其实已经把输的结果放在里面了,并不保证你赢对方,反而是给了先做选择的人优势。
现实当中,当然会有人辩解说,举世还是好人多,所以做骗子赢的多。一定情况下,好人居多时,“照顾”一下骗子还是有的,不过别忘了,我以前的好人坏人模型中提过,最先提起争斗的,一定是坏人。所以骗子遇到好人,没大问题,但骗子一旦多起来,骗子遇到骗子,好戏就开场了。
囚徒困境的模型,我觉得已经被滥用了。模型本身只是说明,在无合作的情况下(双方无交流),双方按自己最好的情况决策,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也不是最坏的结果。这虽然跟古典经济学里说的个人选择最好的结果,最后总体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个前提有出入,但这个模型并没有推翻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