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日本地震
3/16/2011 08:34
上周五下午被派去参加一个培训。老师正讲得兴高采烈,房子突然晃了起来。在日本,三天两头的小地震大家根本不放在心上。然而这次晃动的时间异常持久,还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于是大家终于撑不住,全都钻到了桌子下面,同时拿出各自的手机开始在网上查阅相关的信息。五分钟不到,十米海啸的预告已经出现在手机电视上。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数据。的确,这次灾害的严重程度从一开始就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之后,手机电话就根本打不出去了。好在网络还能用,可以发电子邮件给家里报平安,要不然在北京的家人真是要急死了。考虑到余震等风险,整个东京的轨道交通都停了。我于是买了一本地图,步行回家。乘车30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四个小时。路上都是步行往家赶的人。一时间,仿佛整个东京都在惊魂未定的步伐之中。
这才仅仅是个开始。回到家打开电视,宫城、岩手一带的受灾情况,着实把我惊呆了。那些海啸冲走房屋的镜头,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摧枯拉朽’这个词。同时一次又一次的余震则在提醒我,电视上的这些镜头,其实就发生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之后的周末两天,东京都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街角的梅花在湛蓝的天空下生机勃勃地开放着,商店还开着、公园里有带小孩出来玩的人。前一天的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只是人们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噩梦初醒的迷蒙。对那些遭遇了海啸的地区来讲,生活再也回不到以前了。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灾区的惨烈状况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情、悲伤、焦急,压抑的气氛笼罩在整个城市上空。
周一早晨,整个东京的交通系统一片混乱。由于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电力公司决定在关东各地区‘轮番停电’,以保证救灾所需的电力供应。以我每天每天乘的线路为例,平时两分钟一趟的地铁,这时候要二十分钟才一趟。还有些线路干脆就停了。超市和便利店的货架上也越来越空。一方面人们多少都想储存一些食品,再者很多地方物流受阻,货物运不过来。而且一切生活必需品都优先灾区供应。
比起停电和生活用品短缺,越来越不乐观的福岛核电站更是让人惊心。灾后日本首相马上视察了受灾的核电站,一切看起来还在控制之中。然而连续的爆炸、警报,让政府和人民都开始动摇。如果房子足够结实,我们可以不怕地震;如果跑得足够快,我们可以逃过海啸。可是我们怎么能逃过神秘而可怕的核辐射呢。
周二,当‘切尔诺贝利’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以后,这种不安到达了顶点。尽管政府一再强调东京地区还是安全的,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开始离开东京。一些朋友简直可以用‘仓皇而逃’来形容。即使在还算镇静的日本人之中,各种各样的传言也开始慢慢散布开来,我自己也接到了日本朋友传过来的这类邮件。尽管身边大多数人还是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这时的工作也已经没有什么效率可言。
今天周三,虽然一早就有核电站冒白烟的消息,但事态似乎有了好转的迹象。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经过分析,对日本目前所采取的措施表示了肯定。各国使馆也建议在关东地区的国民保持镇静、听从当地政府的指示。东京证券市场开始回升。铁道系统在停电之中努力维持着有限的运力。受灾的一些中小学校也要从明天开始复课了。
明天,明天会怎么样呢?在安逸的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盼着明天不会有余震,核电站的事情会有好转。尽人力、听天命。但愿天随人愿。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Sunny Saturday
9/17/2010 21:53
昨天晚上和朋友去一家日本小酒馆喝酒。老板娘颇健谈,话甚投机,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日本酒这东西,喝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三五十分钟之后才有反应。不过今天早上起来,hangover的症状倒也不是很严重。下午还约了人去看一个摄影展,应该不至于爽约。
这个夏天日本出奇地热,破了135年以来的气象记录。上周台风过后,总算是开始凉快了。所以现在尽管窗外还是阳光灿烂,但空气中已经有一些秋意了。毕竟,快到中秋了嘛。
Have a good weekend.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东京的油菜花
3/24/2010 09:31
前几天出门办事,顺道去看了一眼滨离宫。这地方原本是日本皇家狩猎宴客的行宫,如今已经淹没在东京湾工业区的高楼大厦中,完全丧失了昔日的威严。不过日本人就是有一点好处,哪怕是街边墙角的一点点地方,也要种上些花草,用以点缀紧张刻板的生活。这一处几近废弃的行宫,既没有出色的建筑,也没有特别的历史,若不是这些春日里娇艳的油菜花,怕是没有人会光临呢。
我一直都喜欢这种花。没有红色的绝对,或是蓝色的忧郁,黄绿相间的颜色远远地铺开在蓝天之下,展示着毫无顾忌的活泼。纵然依旧春寒料峭,毕竟是春天来了。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夏日里最后一场焰火
9/27/2009 08:17
VIDEO
周日的晚上独自在家吃晚饭,忽听远处有放焰火的声音。凭窗一望,横滨港方向的夜空果然已是一片姹紫嫣红。突然想起“开到茶糜花事了”的句子。这次的焰火,该是今年夏天最后一次了吧。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是秋天了。想起自己已过而立之年,既未成家、也未立业,理想似乎总是在遥远的天边,如这焰火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年轻时书生意气,不是没有过得意的时候。然近年来不知是不顺之事确实多呢,还是年纪大了的缘故,灿烂的焰火夜空之下,竟然无端便有秋声之叹。
此情此景,不仅让我想起《樱桃小丸子》片尾的那首歌。
就要结束的星期天, 总有些莫名的感伤
连西沉的暮色,也比平时有些暗
跑到街角,渐渐模糊的天边
似乎看见有彩虹在笑
所以,对着滑过天空的流星许个愿吧
无论是哭是笑,都还有明天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元气祭
8/31/2009 10:30
原宿一年一度的“元气祭”。
这是一种我十分喜欢的日本舞蹈,大多挥洒淋漓、气势磅礴,观之使人振奋。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最近的日子
5/08/2009 12:15
最近的日子过得很是热闹。
刚刚release了我们的新系统。最关键的头两天总算是平安无事,不枉多半年来大家的辛苦。今天检查完刚出的报表,在办公室和大家闲聊,说起我们公司大连分公司一下子辞掉了几乎一半的员工,不由庆幸自己还是可以保住一钵剩饭,于是欣欣然兮。
最近在六本木找到了一家怀旧风格的dancing bar,甚合我意,于是时常跑去花差花差,每次都是通宵。一起去的朋友们都与我差不多年纪,几次下来之后,便大叫不堪其负,只有我一人仍不觉疲惫。不由庆幸自己还有不输当年的好体力,于是欣欣然兮。
决定尝试一下素食。怕肠中寡淡自己受不了,于是先从戒掉猪肉开始。没想到紧接着便是猪猪流感,我这可不是事先预谋的。感慨一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悲天悯人之余,不由庆幸多灾多难的世界里自己还可以蝼蚁一般偷生,于是欣欣然兮。
现在是日本时间5月9日凌晨1:14,一杯红酒已然下肚,到了酣睡一场的时候了。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樱花
2/07/2009 02:21
日本的国花是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出现在每个日本人的护照封面上。但若说最广受喜爱的花卉,还是非樱花莫数。每当春季到来,赏樱名所自不用说,一般的街角路边,也是一片片烂漫的粉红。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喜爱樱花,向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说,樱花短暂而努力开放的一生,像极了视尊严重于生命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据说武士道精神的精髓是“死亡”,日本人相信只有具备了不畏死亡的勇气,才能够真正领会生的意义。就像樱花的花瓣飘落时,随着一缕春风飞舞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之下。正是这花儿死亡的过程,才成就了令人眩目的“花瓣雨”。新渡户稻造因用英文写了一本《武士道》,而被印在5000日元的钞票上。但时至今日,真正能够以“死亡”这个角度欣赏樱花的,怕也还是只有日本人自己。
我第一次“正式”去赏樱,是在京都的鹈鹕寺。传说一休和尚曾在那里修行过。古老的寺庙里,尽是高达数米的巨大的樱树。树干粗壮,树冠连成一片,放眼望去简直如粉红色的云朵一样。我才明白原来樱花的好看,关键是在“一片”。不同于中国士大夫阶级“墙角数枝梅”的品味,日本人的樱花一定是要“一片”或“一大棵”。也只有这样,飘落的花瓣才能像雨一样,将游人笼罩其中。
在日本,以樱花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用“浩若烟海”在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几年前森山直太郎那首“樱”。当年这首歌传唱在日本几乎每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樱花飘舞的季节,和同窗友人依依惜别,走向新的人生。这五味杂陈的感觉,毫不费力地便寄托在了单纯漂亮的樱花之中。
除了学校,日本的新财政年度也是从4月开始。刚从学校出来的“新社会人”都在这个时期进入工作岗位。由于很多公司都有“赏樱”的活动,一般会派这些小家伙们提前去赏樱的公园占地方。找一棵好点的樱树,把塑料布铺在地上,再买好啤酒小吃,等着前辈们下班后过来。在前辈们饮酒尽欢的时候,还要负责斟茶倒水、插科打诨。虽说前辈们难免有点欺生,但这好歹还是个机会。而今年,在许多公司比樱花还红的财务报表背后,很多年轻人怕是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Good Luck
2/03/2009 08:23
早上打开邮箱,收到一封意外的Email。大意是说Winthrop当地政府决定向地方议会提案,关闭Winthrop公立图书馆。于是图书馆的托管委员会和书友俱乐部发邮件号召图书馆的会员们反对这个不公平的‘budget cuts’。我也是这家图书馆的会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收到这封邮件的原因。住在Winthrop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图书馆里借过若干张DVD,并有一两次使用过那里的打印机。
从Judith家出来,经过公共汽车站、CVS、邮局、McDonald、消防局和警署,步行大概十分钟,在公立中学的对面,就可以看到那栋古香古色的两层小楼。小楼前面有一块面积不大的草坪,上面有一块石碑,写着纪念所有为国捐躯的Winthrop人。不远处还有一个早期殖民者民兵形象的雕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自由而战的岁月。这里是早期殖民者的一个定居点,还曾是Massachusetts的首府,在美国也算是历史悠久的地区了。光是这座图书馆,就已经开了120年了。
第一次去图书馆的时候,是一位和蔼的大叔接待我。告诉我怎样办理会员卡,一次可以借多少书等等。他还很高兴地说,他有一个儿子正在中国留学,还说打算去看看奥运会。后来每次去那里时,大叔都会跟我寒暄两句。图书馆里的人总是不多,而且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们。有时孩子们讲话声太大,大叔也会板起脸来制止他们。
120年的东西,自然不是说关就关的。但是在这样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个小小的图书馆能挺过去么?更何况,即使没有经济危机,在网络泛滥的时代,还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图书馆呢?这几天在读《Amaze ourselves to dead》,里面讲到电视文化的流行导致人们对于印刷物的接受不断减少。这不仅仅是说人们花更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也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接受带有图片和动画的信息,而不是逻辑严谨的句子和华美的修辞。
记得有一次从图书馆出来,正好是黄昏。红色的晚霞映着整个Winthrop小镇,静谧而安详,我想象着时间回到了二百多年前。刚刚击退英国军队又一次进攻,士兵们在树下休息。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夫、手工业者或者小商人,想着击退了英国人,就可以不用缴那么重的税。那样他们就可以继续他们的营生,实现他们的American dream。当初的独立宣言已经被印在鼠标垫上,躺在我的电脑旁。而我,也可以用键盘,而不是鹅毛笔来书写这篇文章。
Winthrop的小图书馆,真心祝你好运。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初秋横滨
10/13/2008 09:11
最近随意照的一些照片,送给大家欣赏。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又在日本了
9/22/2008 21:44
又回到日本了,还住在曾经住过一年的横滨。我总是喜欢小小的港口城市,譬如大连、横滨、神户还有Boston。一切总算都安顿下来了,有了手机和internet,感觉好像重生了一样。
周围是日本式的环境、日本式的服务,还有日本式的彬彬有礼。一切都应该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只是周五晚上,走在六本木的街头,我还是有一点点怀念在Boston的日子。
经济危机来了,对于我们这些一直从事金融系统开发的挨踢来说,纵然自己的饭碗一时没有问题,也时常能听到某某找不到工作之类的传言。NewYork Times说这次金融危机是三十年代以后最大的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危言耸听。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等待
7/30/2008 11:2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的事情,纵然千般算计,最后十有八九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难由人力左右。纵然明白这些道理,在等待的日子里,还是难以让自己坦然。不安的心情像窗外的雨一样,大一阵小一阵,久久难以平复。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戏不厌诈 ---- <赤壁>观后感
7/15/2008 00:13
我认为给鸽子洗澡挺好的。诸葛亮就不能有个把憨厚可爱之处?他这种工作压力那么大,要是不再自己幽默一些,早就抑郁了。什么叫“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要的就是有说有笑、打情骂俏。。。还有周瑜,那是个堂堂的音乐家,怎么会没有一点激情与幽默呢。尤其诸葛亮的故事还充分说明了要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的必要性。除了要懂得带兵打仗,还要通音律、会医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什么事情都要“略懂”一些。
至于曹操,建安三子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那不是盖的,他的事业又风生水起、权倾一时,就算惦记个女人,那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佳话。不像刘备,刚听孙权说起和亲之事,就色迷迷地打量着人家女儿,心里定然在盘算能从这小燕子身上捞回几两燕窝。成功是一种气质,这话果然不假。
其实我觉得,这部影片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刘备。人人都说刘备傻,但当初曹操青梅煮酒,刘备要是没点子装傻的本事,早像孔融一样被祭旗了。新野战败,狼狈不堪,得知老婆孩子被困后,刘备沉默地去帮助难民的孩子,身为下属的赵子龙能没有压力么?这比下令让赵云去营救还要管用。当时,刘备还一口一个“百姓”。有人说那是“为人民服务”,这就错了。要是没有这十几万老百姓,刘备拿什么借口去跟孙权要荆州之地呀。“爱民必扰”的道理就算刘备不知道,诸葛亮也是知道的啊。算来算去,他们没有“被扰”,反而是用了这十几万百姓扰了孙权一把。
要我说这才是真刘备,成大事者不计小仁小义,替兄弟们编几双草鞋算什么,兄弟们替他卖命呢。劝诸葛亮吃饭这段也高明。“异乡加饭弟兄心”,孔明这么有主意的人,再嘱咐什么都是多余的,“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要是因为以上这些就觉得刘备“傻”,那才是中了吴导演的连环计呢。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街头募捐有感
5/16/2008 01:22
和大家一起站在Harvard Sq.的大街上,一边举着Poster和捐款箱,一边散发传单。并不停地向路过的行人大声解释“This is for China earthquake relief”。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在大街上,张口向别人募捐。在开始的十五分钟里,我实在是很不好意思,几乎不敢正视路人投过来的目光。要是连续有几个行人都拒绝拿传单,心里就开始有点打鼓。不过受到同志们的鼓舞,我很快调整了自己。我在努力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不好意思的。
路过的行人,有人行色匆匆对我们不予理睬;有人笑笑擦肩而过;有人慷慨解囊;也有人投来不信任的目光。我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我只是确信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心,所以才有勇气直面各种各样的脸孔。正是这种确信和认同,支持着我们这些腼腆的中国人(我相信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做过这样的活动),在大街上奔走呼告,寻求更多的帮助。我们要告诉所有的人,有人真的真的需要帮助。
大声地说出来,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然而我们不是为一己之私在奔忙。我想等我老了以后,我会告诉我的孙儿孙女,“在那次可怕的灾难中,我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我为此感到自豪。”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大家的马拉松
4/22/2008 13:58
我现在才知道,马拉松原来是一项集体运动。
艳阳高照的波士顿,当选手们在赛道上挥汗如雨的时候,路边的观众也一点都没闲着。一双双伸向赛道的手,就像那个adidas的广告牌上说的一样,给了选手向前的勇气。“Liza,go!”“John,you can do it!” 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呼喊着选手们的名字,欢呼着,整个城市似乎都只有一个目标,向前,go!
我在BC旁边等待我的朋友们,和Greentea通过电话说有人已经过了Newton。快来了快来了,我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眼睛一瞬都不敢离开赛道。一位脖子后面插着小国旗的男生跑过来了,我也没看清是谁就大声用中文喊“加油!”心里那个兴奋呀。 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披国旗的SG,“招摇过市”(不是贬义哟)。和我在一起的另外五位SG也穿着我们的奥运T-shirt加了进去,虽说不上浩浩荡荡,也是一支小有规模的队伍。QR和Bingfan经过的时候我跟着跑了几步,hug了一下。之后就是泡泡鱼和emory。泡泡鱼冲我点点头,但emory几乎连抬眼看我的力气都没有了,心里不禁为她捏一把汗。bysea跟在他们后面不远,还是一副不紧不慢游刃有余的样子。最后看见的是我老乡NEUBC,看他疲惫但坚持不懈的样子, 心想这样一个好人,我以后再也不和他抬杠了。
和seagulf、maomaoketty一起,“山重水复疑无路”,绕过层层封锁,终于和大部队会合。大家举着支持奥运的牌子、穿着支持奥运的T-shirt,走在Boston的大街上,惹来旁边的老美们的注目。我们这样一群人,在他们眼里会是什么样的印象呢?固然我们可以傲气地说,我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可是当媒体在误导大众,身边充满了误解与抵触的时候, 又有谁能够真的置身于世外呢。
在马拉松运动中,无论是在赛道上跑的人,还是在赛道旁欢呼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这项活动的一部分。选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衣服上,因为他们需要人们的支持。在漫长而艰难的赛道上,不相识的人们给了他们勇气和毅力。这其实和爱国一样,无论你是先头的急先锋,还是仅仅在一旁呐喊助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你都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你的肤色和面容,更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那种来自同一文化背景、基于同一远大目标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有人愿意作孤独的奔跑者,那也挺酷的。但如果我们能够聚集更多有着共同信念的人,喊出我们的声音,就会有越来越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而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也会感到更加的骄傲和自豪。还是沈老大说的好,爱国不分先后,go!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谁的民主?谁的自由?
3/31/2008 23:56
今天上课讨论到一些政治问题,老师说在中国没有“Speech freedom”。这位老师给我感觉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他只是笃信这个结论而已。五十多岁的人,提到中国就是毛泽东,冷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也可以理解。
我跟他解释说,就像每个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不同,大家对于“民主与自由”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几乎所有的同学们都支持我的说法。有人说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中国虽然有问题,但也一直在进步。也有人抨击美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反对美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别国。同学们来自欧洲、南美和亚洲的不同国家,他们也并不很了解中国,但都对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被那些好莱坞电影迷惑。老师似乎有点诧异美国在世界上居然这么没有人缘,不过他还是很高兴,我想同学们的很多意见对他来讲也是很新鲜的。
美国给我的感觉并不十分open,很多中产阶级都相当保守而闭塞。他们不喜欢有色人种、不喜欢非基督徒、也不喜欢朋克之类的社会边缘人群。他们认为美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制度,也就有权利judge所有其他的国家。
我并不想去评论美国人如何如何,我的很多美国朋友都对我十分友好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但我总会想起有关巴别塔的传说,距离和语言造成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并且一代代地延续下去。究竟有没有可能真正消除这种障碍呢?也许互联网会给人们一个平台共享来自不同角度的意见,但也要人们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胸怀才行呀。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影评]Elizabeth -- The Golden Age
3/29/2008 00:41
Fight With Ourselves
人最大的勇气不是与敌人战斗,而是与自己战斗,这一点在Elizabath I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尊重她的人民,宽容他们的信仰,虽然这信仰与她自己的信仰水火不容;她无视世俗的压力,为了王位而保持单身,独自一人任凭年华飞逝;面对阴谋,她依然不忍杀戮,但最终为了执行法律而无奈地处死了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战火硝烟中,她直面死亡,身披铠甲与她的战士们在一起,“让我们相会在天堂,或是相会在胜利的土地!”虽然爱情来临时,她也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感情用事,但她最终宽恕了背叛她的朋友、以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男人。她不仅战胜了她的敌人,也战胜了她自己的懦弱、孤独、恐惧与自我怀疑。她把她的生命与灵魂献给了她的国家,她是她人民的母亲、是她们的女王,最重要的,她是她自己。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看到了一个在矛盾中成长的女人,也只有这样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人,才能够成就历史上那些辉煌的丰功伟业。
喜欢她并不因为她是女王,而是感慨于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气。女王也好庶民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weakness,有人终其一生都受困于其中,而有人却可以不断超越。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影评]Death of a salesman
2/25/2008 20:45
英文课上跟着老师看了《Death of a salesman》。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时代,却让我觉得莫名的熟悉。毫无疑问,威利是个悲剧人物,为了两万美元的保险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他想赚钱、住大房子、开新车,并为此不懈地努力着,这并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毕竟经济基础是幸福家庭的基础之一。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成功、讨人喜欢,这更是普天下父母的一致愿望,无可厚非。他有外遇,他为此感到得意、但也感到guity,他并不是个坏到无可救药的男人。这样一个坚强而又软弱的小人物,似乎就住在下一条街的拐角,每天乘坐同一趟地铁上下班,中午在快餐店买一份便宜便当。他是我们的同事、邻居、是我们自己,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无数的威利,提着打折时候买的二流名牌提包行色匆匆地奔波在谋生的路上。
威利渴望成功的念头或许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点,正是这一点点致使他无法面对失败,沉重的精神压力令他失去工作能力,也无法与身边的人进行良好沟通。幻境中的Ben是这种渴望的代表,“只要走出去,我就能发财”。他抱着这种渴望,并将其全盘传给了他的孩子们,也延续了下一代的悲哀。
于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因为一点点个人弱点和一点点生不逢时,铸就了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命运。谁没有一点点虚荣、一点点不甘失败呢?纵使附庸风雅地在客厅里挂幅“难得糊涂”的条幅,有谁能真正放下自己聪明的心?无数评论文章分析着威利的前世今生,社会背景与文学价值,然而面对这种看得到却躲不开的命运,或许只有默默摇一摇头了。这或许就是这部剧作最为令人动容之处了。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立春
2/04/2008 10:19
电子日历上显示今天是立春。春打六九头,原来冬天已经过了一多半了。春回大地,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虽然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但我也懂得“春种”对于庄户人家的重要性,眼看着国内风雪肆虐,那么多人不得回家过年,心里很是不好受。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还是希望春天能够给所有的人带来好运气。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
[影评]Atonement
1/22/2008 13:12
电影尾声,老Briony讲述故事的真实结果时,坐在我旁边的男生哭得泪流满面。梦里面的happy ending,现实中,却是永远都赎不了的罪。
偶然而简单的误会重叠在一起,再加上席卷每个人的潮流,成就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影片中Briony白色的护士服外是黑色的斗篷,黑色的斗篷偏偏有着红色的里子,红色的带子打十字束在白色的衣服外面,背负着永远都脱不开的罪孽。当然这是一个故事,我们会为此而感叹、而流泪。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意识到事情的真实面目,生命就这样一天天向死而生。或许这也是一种福气,比让悔恨的痛苦鞭笞你的心灵要好得多。
我虽然没有读过原著,不过影片里涉及到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残酷的战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大量的人物内心冲突,想来都应该有大量篇幅的。电影用这短短130分钟的时间来表现这么复杂的内容,难免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Robbie在丛林中见到被杀害的青年女子们的尸体、以及Briony与临死的伤员聊天这两场戏,都意在表现战争对人物内心的冲击,可是,这与“Atonement”这个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战争在故事中只是一个背景幕布罢了,渲染了悲情与无奈,而并不是故事的主题。
不过影片的画面倒是很值得一提。英伦夏日的灿烂阳光弥漫了命运改变之前的日子,一切都涂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仿佛能够嗅到干热的空气中的草木味道,平静又孕育着稍许躁动。如果说战前的画面像亮丽的水粉画,那么战时的那些画面就像是重彩的油画,尤其是Robbie从海滩旁的小酒馆外
读者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