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ilang
  • 注册于:2004-10-08
  • 帖子:1712
  • 所在地: MA
发表于: 4/19/2009 22:04 发表主题: ZT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这个以对酵母菌合作的研究来探索生物(包括人类)的合作行为, 也是一个有趣又有说服力的例子。---Hailang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

1950年,美国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斯坦福大学给心理学家做报告
时,讲了一个故事。警察在盗窃现场附近抓到了两名疑犯阿尔和鲍勃,把
他们分开审讯,并分别向他们开了条件:如果两人都不招供(疑犯彼此
“合作”),警方没有他们盗窃的证据,将以携带武器这一较轻的罪名各
判处一年监禁。如果两人都招供并牵连对方(疑犯彼此“背叛”),两人
都将各判处10年监禁。如果有一人招供并牵连对方,而对方不招供,此人
将被免于起诉,而对方将被判处最高刑期20年。

阿尔会想:“鲍勃要么招供要么不招。如果鲍勃招了,而我不招,那
么我将被判20年,我招了则被判10年。如果鲍勃不招,我也不招,那么我
将被判1年,但是如果我招了,我将被免于起诉。所以不管鲍勃招不招,
我招供都是最好的选择。”鲍勃也这么想。最终两人因为都“理性”地选
择招供而被判了10年。但是如果他们都“非理性”地选择不招,则只会被
判1年。

理性的选择却不能带来最佳的结果,这个“囚徒困境”后来成了博弈
论最著名的问题。博弈论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也是关于合作与背叛(或欺
骗)的关系,但是条件有些不同。有两个人驾车回家,遇到暴风雪,被雪
堆分别堵在了街道的两头。司机要么出来铲雪清除路障,要么待在车中。
如果两个司机分别从两头铲雪(“合作”),就能都开回家并分担劳动付
出。如果只有一个司机铲雪,另一个司机待在车中等对方铲完雪,他也能
回家,而且还避免了劳动付出(“欺骗”)。当然,如果两人都待在车中,
没人铲雪,那就谁也回不了家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选择呢?最佳的
策略是做出与对方相反的选择:如果对方当“好人”铲雪,我就当“骗子”
坐等其成;如果对方不铲雪,我就当“好人”自己来铲雪,这样虽然被人
占了便宜,总比坐以待毙的好。

博弈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后出现,本来是为了解决政治
学和经济学问题的。上个世纪70年代,它开始被用来解决自达尔文以来就
困扰着生物学家的一个生物进化难题:本质上是自私的生物个体为什么会
进化出合作行为?它是自然选择作用下不加思索的本能行为,因此就连
毫无思考能力的单细胞生物,也会面临着合作还是欺诈的两难,比如酵母
菌。

酵母菌通常利用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做为营养。如果环境中没有这
些单糖,酵母菌也能利用其他糖,例如蔗糖(比单糖复杂的二糖)。但是
酵母菌要先把蔗糖消化成单糖,为此需要分泌转化酶来催化这个消化过程。
这个消化过程发生在细胞外(更确切地说,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
产生的单糖扩散开去,其他酵母菌也能利用。有的酵母菌的基因发生突变,
生产转化酶的基因失去了作用,自己不能分泌转化酶,但是它们能窃取其
他酵母菌制造的单糖,又可以节省进行消化的成本。它们成了“骗子”,
而那些耗费能量把蔗糖变成单糖的酵母菌成了“好人”(合作者)。

对群体来说,大家当好人彼此合作,全都生产单糖并分享,这样最有
优势。但是对个体来说,当骗子最有优势。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
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一个酵母菌群体中好人的密度越大,当骗子的优
势就越明显。他们认为这像是“囚徒困境”。在这样的群体中,好人和骗
子分享全部的资源,而好人要承担生产成本,因此好人总是竞争不过骗
子,一旦出现骗子,它们的后代数量会越来越多,好人的数量会越来越
少,等到骗子们统一了天下,末日也就快到了,好人遗留下来的单糖被
耗尽后,群体就会灭绝。一个处于“囚徒困境”的群体是很不稳定的。

实际的情形可能比这复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好人
生产的单糖并不是100%拿出来共享的,而是自己会截留一小部分,虽然
私藏的这部分很少(只占约1%),却让好人在利用单糖方面比骗子有了
一点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这点优势超过了制造单糖的成本,就会让当好人
在总体上比当骗子更有优势。好人也会有机会。

实验的结果的确如此。在好人的数量比较少、单糖的量也比较少时,
能否有效地利用单糖就显得比较重要,好人对单糖的利用率高了1%,其
优势较为明显,好人的数量会逐渐增多。等到好人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
好人制造单糖花费成本的劣势体现出来了,骗子的优势反而更为明显,
骗子的数量就开始逐渐增多了。最终,好人和骗子的比例会达到平衡。
实验表明,不管一开始酵母菌群体中的好人和骗子的比例是多少,演变
的结果,最后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因此,这更像是“雪堆博弈”,特立独行是最佳策略:举世皆好人
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这样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2008.4.12
_________________
与有肝胆人为友,从无字句处读书

  • rogerlee
  • 注册于:2004-09-20
  • 帖子:13533
发表于: 4/20/2009 14:34 发表主题: Re: ZT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要不说这么个研究有问题呢:好人和骗子,结论已经是没区别的了。

跟上一次的文章一样,它并不成立。我回头再详细写。这文章,对普通人误导太大了。


hailang 写到:
这个以对酵母菌合作的研究来探索生物(包括人类)的合作行为, 也是一个有趣又有说服力的例子。---Hailang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


因此,这更像是“雪堆博弈”,特立独行是最佳策略:举世皆好人
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
,这样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2008.4.12

_________________
  • hailang
  • 注册于:2004-10-08
  • 帖子:1712
  • 所在地: MA
发表于: 4/20/2009 15:56 发表主题: Re: ZT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感动 恭候大作。

rogerlee 写到:
要不说这么个研究有问题呢:好人和骗子,结论已经是没区别的了。

跟上一次的文章一样,它并不成立。我回头再详细写。这文章,对普通人误导太大了。


hailang 写到:
这个以对酵母菌合作的研究来探索生物(包括人类)的合作行为, 也是一个有趣又有说服力的例子。---Hailang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方舟子?


因此,这更像是“雪堆博弈”,特立独行是最佳策略:举世皆好人
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
,这样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2008.4.12

_________________
与有肝胆人为友,从无字句处读书

  • bysea
  • 注册于:2004-09-20
  • 帖子:2787
  • 所在地: Boston
发表于: 4/21/2009 10:0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这也是我不相信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人人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优化,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群败剧伤“。
_________________
再穷,一日也得三笑。
http://www.smilewords.com: 贩卖幽默, 兼营哲理.

  • Bono
  • 注册于:2007-05-26
  • 帖子:3025
  • 所在地: Boston North
发表于: 4/23/2009 22:1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海总马拉松回来了?

有道理,但是共产主义也不可行

人人都想着可以不干活,白吃饭,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群败剧伤“

所以我认为,要按照博弈论的观点来设计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架构。
在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囚徒困境的前提下,考虑到人性的自私,贪婪 (资本主义的本质卖点)和懒惰
(社会主义的本质卖点)
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引导社会的动态平衡发展

必要的时候用宗教信仰的光辉,谦客骚人的吟诗作赋来加以调剂


bysea 写到:
这也是我不相信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人人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优化,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群败剧伤“。

_________________
一条渴望被放养的狗

  • rogerlee
  • 注册于:2004-09-20
  • 帖子:13533
发表于: 4/24/2009 13:48 发表主题: 好人骗子和模型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http://shenghuonet.com/phpBB2/viewtopic.php?t=45683

什么是好人?按一般的理解,好人指帮助其他人需要的人。什么是骗子?骗子是指出于自我目的故意出假信息的人。

所以,作为好人,第一,要了解谁有需要;第二,主动满足别人需要。作为骗子,第一要知道真实,第二给出不真实的信息。

除了人以外,动物中有部分是有“好人”的,至少动物中的父母和孩子是会互相帮助的。但动物中难有骗子,动物无法表达“假”这种信息。比如变色龙,它可以变色隐藏在不同环境中,也可以用颜色表达一种“情绪”信息,比如用红色来警告吓阻对手。这是真的信息。它不会在不想要警告吓阻时却变成红色来吓阻,同样也不会想要警告吓阻时还变出假的好象若无其事的绿色。它做不了假。

所以动物没有骗子,它没有骗的能力。只有人才可能是骗子。

当然,你永远可以说动物也能骗人,只是我们不知道。

这样看,《好人和骗子的博弈》这篇文章里酵母菌是不可能”骗“其它酵母菌的。哪有些酵母菌不分解蔗糖却利用别的酵母菌分解的单糖是否“骗子”呢?完全不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酵母菌基因突变,失去了分泌分解酶的能力,这不是欺骗。另一种是正常酵母菌,但也没有分泌分解酶。这种情况只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跟欺骗无关。在很多单糖的环境,酵母菌不需要分解蔗糖得到单糖。但在单糖缺乏的环境下,就需要分解蔗糖。这完全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一种反应,它不会告诉另一个酵母菌说,现在没单糖了,你分泌分解酶吧,然后自己却选择不分泌。在单糖缺乏时,大部分酵母菌都能及时反应分泌分解酶。但这只是酵母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是根据其它酵母菌是否分泌分解酶做出的决定,更不是其它酵母菌骗它,自己不分泌,却要它分泌才分泌。由此可见是无法得出“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等到一定程度单糖多起来了,大部分酵母菌也就停止分泌了。只有个别反应慢的或并不太“饥渴”的,大概还没有来得及分泌,周围单糖就变多起来了,也就不用再分泌了。

生物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自然过程,被夸大成了个体之间进行的“欺骗策略”,这也只有人才做的到。

如果是童话故事,这么说给3岁小孩听没问题,拟人化科普生物故事给长不大的大人听,也没问题。但是,再说一次,问题在于把这个反过来又想让大众也这么做就不行了。

个体利益总和,形成集体利益,这就是1+1=2的道理。人类社会一般说来,并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这个等式一般是成立的。这是古典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假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能运转的条件。这个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不然数学1+1=2就不成立了。方舟子说的“雪堆博弈”也是这种情况,你的决定只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就好了:就是在不知道是否有人会铲雪的情况下,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就是自己铲雪。这个决定最终会形成自然的“合作”结果(注意这里没有那种双方有联系,信息有交往的合作)。方舟子“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错误在于,在这种非合作的博弈模型中,你只知道对方可能的策略集合,但不知道对方具体的策略。也就是你无法知道举世是好人还是骗子,这是这种模型的前提。雪堆博弈,囚徒困境,都是这种情况。而如果去掉这个假设前提,模型根本不成立。

另外方舟子这个策略,从成效上看,也只是一半对一半,总体上你并没有赢。个体上如果一定用这个策略,还一定会输。这非常简单,如果双方都用这个策略,那么好,我就先选择做骗子了,你的策略选择做我的反面,对我来说你一定是输掉的。所以这个看上去正确的“策略”,其实已经把输的结果放在里面了,并不保证你赢对方,反而是给了先做选择的人优势。

现实当中,当然会有人辩解说,举世还是好人多,所以做骗子赢的多。一定情况下,好人居多时,“照顾”一下骗子还是有的,不过别忘了,我以前的好人坏人模型中提过,最先提起争斗的,一定是坏人。所以骗子遇到好人,没大问题,但骗子一旦多起来,骗子遇到骗子,好戏就开场了。

囚徒困境的模型,我觉得已经被滥用了。模型本身只是说明,在无合作的情况下(双方无交流),双方按自己最好的情况决策,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也不是最坏的结果。这虽然跟古典经济学里说的个人选择最好的结果,最后总体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个前提有出入,但这个模型并没有推翻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假设。
_________________
  • WoJian
  • 注册于:2005-01-19
  • 帖子:13725
发表于: 4/24/2009 17:2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这是篇新文章?题目是否与以前是一样的?

看起来就是有个平衡点,主要还是因为好人浪费,多生产了,才给了骗子生存空间。所以好人与骗子的最佳比例,应该与好人自私与浪费的比例相当。当然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有骗子,所以好人只好多生产。
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变暖,原来不是气温更高,而是水分蒸发加快,旱灾水灾雪灾加重,天气大起大伏。

---我见 :)

  • hailang
  • 注册于:2004-10-08
  • 帖子:1712
  • 所在地: MA
发表于: 4/29/2009 13:48 发表主题: Re: 好人骗子和模型
引用并回复 快速引用
support rogerlee的独立思考和批评。 牛


rogerlee 写到:
http://shenghuonet.com/phpBB2/viewtopic.php?t=45683

什么是好人?按一般的理解,好人指帮助其他人需要的人。什么是骗子?骗子是指出于自我目的故意出假信息的人。

所以,作为好人,第一,要了解谁有需要;第二,主动满足别人需要。作为骗子,第一要知道真实,第二给出不真实的信息。

除了人以外,动物中有部分是有“好人”的,至少动物中的父母和孩子是会互相帮助的。但动物中难有骗子,动物无法表达“假”这种信息。比如变色龙,它可以变色隐藏在不同环境中,也可以用颜色表达一种“情绪”信息,比如用红色来警告吓阻对手。这是真的信息。它不会在不想要警告吓阻时却变成红色来吓阻,同样也不会想要警告吓阻时还变出假的好象若无其事的绿色。它做不了假。

所以动物没有骗子,它没有骗的能力。只有人才可能是骗子。

当然,你永远可以说动物也能骗人,只是我们不知道。

这样看,《好人和骗子的博弈》这篇文章里酵母菌是不可能”骗“其它酵母菌的。哪有些酵母菌不分解蔗糖却利用别的酵母菌分解的单糖是否“骗子”呢?完全不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酵母菌基因突变,失去了分泌分解酶的能力,这不是欺骗。另一种是正常酵母菌,但也没有分泌分解酶。这种情况只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跟欺骗无关。在很多单糖的环境,酵母菌不需要分解蔗糖得到单糖。但在单糖缺乏的环境下,就需要分解蔗糖。这完全是个体酵母菌对环境的一种反应,它不会告诉另一个酵母菌说,现在没单糖了,你分泌分解酶吧,然后自己却选择不分泌。在单糖缺乏时,大部分酵母菌都能及时反应分泌分解酶。但这只是酵母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不是根据其它酵母菌是否分泌分解酶做出的决定,更不是其它酵母菌骗它,自己不分泌,却要它分泌才分泌。由此可见是无法得出“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等到一定程度单糖多起来了,大部分酵母菌也就停止分泌了。只有个别反应慢的或并不太“饥渴”的,大概还没有来得及分泌,周围单糖就变多起来了,也就不用再分泌了。

生物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自然过程,被夸大成了个体之间进行的“欺骗策略”,这也只有人才做的到。

如果是童话故事,这么说给3岁小孩听没问题,拟人化科普生物故事给长不大的大人听,也没问题。但是,再说一次,问题在于把这个反过来又想让大众也这么做就不行了。

个体利益总和,形成集体利益,这就是1+1=2的道理。人类社会一般说来,并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这个等式一般是成立的。这是古典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假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能运转的条件。这个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不然数学1+1=2就不成立了。方舟子说的“雪堆博弈”也是这种情况,你的决定只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就好了:就是在不知道是否有人会铲雪的情况下,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就是自己铲雪。这个决定最终会形成自然的“合作”结果(注意这里没有那种双方有联系,信息有交往的合作)。方舟子“举世皆好人时当骗子,举世皆骗子时当好人”的错误在于,在这种非合作的博弈模型中,你只知道对方可能的策略集合,但不知道对方具体的策略。也就是你无法知道举世是好人还是骗子,这是这种模型的前提。雪堆博弈,囚徒困境,都是这种情况。而如果去掉这个假设前提,模型根本不成立。

另外方舟子这个策略,从成效上看,也只是一半对一半,总体上你并没有赢。个体上如果一定用这个策略,还一定会输。这非常简单,如果双方都用这个策略,那么好,我就先选择做骗子了,你的策略选择做我的反面,对我来说你一定是输掉的。所以这个看上去正确的“策略”,其实已经把输的结果放在里面了,并不保证你赢对方,反而是给了先做选择的人优势。

现实当中,当然会有人辩解说,举世还是好人多,所以做骗子赢的多。一定情况下,好人居多时,“照顾”一下骗子还是有的,不过别忘了,我以前的好人坏人模型中提过,最先提起争斗的,一定是坏人。所以骗子遇到好人,没大问题,但骗子一旦多起来,骗子遇到骗子,好戏就开场了。

囚徒困境的模型,我觉得已经被滥用了。模型本身只是说明,在无合作的情况下(双方无交流),双方按自己最好的情况决策,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也不是最坏的结果。这虽然跟古典经济学里说的个人选择最好的结果,最后总体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个前提有出入,但这个模型并没有推翻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假设。

_________________
与有肝胆人为友,从无字句处读书